她花了4万元做心理咨询,却被咨询师贬低“家境一般、长相普通”

今年 4 月,赵喆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详细记录了她接受心理咨询的经历。文章中称,自己原本寻求专业帮助,却因咨询师的不当引导陷入了更深的情绪困境。

赵喆告诉新京报记者,去年 8 月,她在父亲病重、工作危机和婚姻问题的多重压力下,通过某平台找到了一位拥有 3.4 万粉丝的 " 资深心理咨询师 "。初次咨询,对方给出建议:" 你可能患抑郁症了,需要立即干预。" 而在赵喆支付 9800 元后,咨询变成了理论复述和课程推销。" 每次都用专业术语包装,然后推荐更贵的套餐。" 赵喆说,三个月后,她觉得状态更糟了。

李薇花费 6980 元,在一家心理咨询平台拿到了 " 高级心理咨询师 " 证书,但在这家承诺 " 包拿证、包分配工作 " 的平台,她仅接到两单咨询后机构就倒闭了,法定代表人也被列为失信人员。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某线上投诉平台上,关于 " 线上心理咨询乱象 " 的投诉层出不穷。被反映较多的问题有:本想寻求专业帮助,却遭遇各种套路,从业者资质参差不齐、咨询效果难以评估、收费机制不透明等。

据中疾控发布的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全国约有 9500 万抑郁症患者,心理咨询机构数量已超过 12 万家。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线上心理咨询服务迅速兴起,除了大量的心理咨询 App 平台,还有众多活跃在社交媒体的 " 野生心理咨询博主 "。

一位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2017 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标志着政府主导的行业准入机制退出。此后行业监管出现真空,大量培训机构打出 " 零基础速成 "" 月入数万 " 的旗号招揽学员,发放不具效力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证书。很多不具能力者就上岗咨询,部分心理咨询平台及咨询师存在明显的诱导消费行为,造成乱象频发。

去做心理咨询,反而感觉被冒犯

2022 年夏天,饱受学业压力困扰的小孙点开了一个心理测试链接,完成了一份 120 题的 " 马斯洛安全感测试 ",系统提示她 " 存在严重不安全感,建议尽快干预 "。随后,她选择了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然而这个决定并未带来预期的帮助。小孙先后在 4 家线上平台接触过 7 位咨询师,有咨询师在首次咨询就推销 " 能量疗愈 " 课程;有咨询师在她讲述校园霸凌经历时轻率地评价她 " 太敏感 ";最令她感觉到被冒犯的一次,是在她提出休学想法时,咨询师用 " 家境一般、长相普通 " 等话语贬低她的个人价值。

小孙说,她前后支付了累计四万多元的咨询费用,却始终未能获得有效的心理帮助。

赵喆的经历类似。她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2024 年,对接服务的心理咨询机构要求她预付 9800 元购买十次视频咨询服务。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机构最终优惠了 500 余元费用。

赵喆告诉记者,咨询过程中,对方大多只是机械地复述书本内容,让她打坐、冥想,偶尔使用一些晦涩的心理学术语。

当她试图倾诉婚姻问题时,咨询师反问:" 就这点小事?" 赵喆说,这种敷衍的态度让她感到被忽视,而非获得应有的专业支持。

从业十余年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赵敏表示,正规的心理咨询服务有严格的职业规范,任何承诺 " 包治百病 " 或 " 快速见效 " 的说法都是不靠谱的,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会保持价值中立,通过专业方法帮助求助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对求助者做出评价。

她强调,《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不得对咨询效果做出绝对承诺,不能贬低或打击来访者,必须尊重来访者的自主决策权,更不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 包拿证、包分配工作 "

2017 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标志着政府主导的行业准入机制退出。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对新京报记者解释,这一调整是政府简政放权、精简职业资格认证的结果。

认证取消后,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证书走到台前。赵国秋指出,部分培训机构为追求利润,一方面向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降低门槛招收学员。这些学员背景各异,包括待业人员、转行者等。培训机构每月批量发放资格证书,导致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良莠不齐。

实际上,目前心理咨询师既没有国家统一认证,也没有省级人社部门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评定。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电商平台上仍有大量商家在销售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及证书。这些课程价格在 1100 元至 3800 元不等,商家以 " 每天学习一小时 "" 考试包过 " 等宣传语吸引学员,并声称其证书被各大心理咨询机构和平台认可。

曾在 " 愈见 " 心理咨询平台工作的李薇向记者透露,她花费 6980 元,拿到了 " 愈见 " 颁发的 " 高级心理咨询师 " 证书。该机构曾承诺 " 包拿证、包分配工作 ",但她仅接到两单咨询后,机构就倒闭了,法定代表人也被列为失信人员。" 一个月拿证,培训几天就能上岗,这样的心理咨询师你觉得能专业吗?" 李薇说。

4 月 8 日,记者以报名者身份咨询 " 壹心理 " 平台 3580 元的培训班,招生老师热情洋溢:" 专科以上学历、18-65 岁均可报名。" 当记者表示只有中专学历时,对方立刻改口:" 没有学历也可以学习。"

问及证书用途,该老师表示:" 考证已经是被淘汰的方式,现在各大平台都是自主培养咨询师,自己考核、自己用人、自己负责。"

▲ " 壹心理 " 平台招生人员向记者展示的该机构培训学习证书。受访者供图

记者随后询问了 5 家心理咨询平台,其中 4 家表示只认可在本机构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咨询师,即使持有其他机构颁发的证书,仍需接受自家平台培训才有机会执业。

" 证书互不认可是行业普遍现象。" 赵敏指出,各机构都在自说自话地宣称自己的证书最权威。她说,部分机构为提升证书 " 含金量 ",甚至不惜虚构 " 国际认证 " 背景或伪造与知名高校的合作关系。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正规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标准。赵敏展示了她的专业学习轨迹:系统学习 30 多门专业课程,完成 450 小时临床实践和 300 小时专业督导训练。" 培养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 7 到 10 年时间," 她说," 而现在很多所谓的‘咨询师 ' 连最基本的倾听能力都不具备。"

让客户永远感觉,自己即将痊愈

" 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李薇每次看到这样的提问都会忍不住留言提醒:" 谨慎选择,不要轻易买课。" 作为曾经的 " 业内人士 ",她深知这个行业背后隐藏的套路。

李薇回忆,平台培训时明确告诉他们:" 要像设计奢侈品广告一样包装心理学概念。" 这些测试的真正目的不是诊断,而是筛选潜在客户。一旦有人表现出焦虑情绪,标准化的销售流程就会立即启动。

李薇说,获得一个有黏性的客户,往往始于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比如要求受访者先免费做个心理测评,系统会自动生成 " 中度抑郁 " 的结果;再用 19.9 元的 " 钩子价 ",提供半小时咨询,作为吸引人踏入的第一道门槛。当来访者显露出进一步咨询的意愿,价值上千元的高价课程套餐就会适时出现。

记者在某平台上联系到一位自称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的博主。其主页标注着 " 无偿、公益 " 字样。第一次咨询时,咨询师先是用了一些专业化词汇来开场:" 最近有什么困扰?是否有躯体化症状?能否觉察情绪爆发时的自动思维?"

当记者称 " 只是工作焦虑 " 后,对方即刻切换话术:" 没关系,这说明你还没真正认识自己。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是你要相信我,我会帮你,我们一起找到自己。"

当记者询问具体咨询方案时,博主表示微信私聊,紧接着,她向记者推荐了 500 元一小时的心理咨询课程,并表示,如果一次性购买 20 次咨询服务,可以优惠 1000 元。

李薇告诉新京报记者,预付费套餐是另一种套路。表面上,万元购买 100 小时咨询看似优惠,实则存在诸多限制。部分咨询师刻意延长单次时长,半年就能消耗完套餐额度,继而诱导客户续费。

她说,有位 " 明星咨询师 " 的案例曾在咨询圈内流传,三年里,他让同一位来访者先后购买了职场压力管理、婚恋关系重建等多个课程,累计消费 8 万余元。这位咨询师经常炫耀,他能让客户永远感觉,自己即将痊愈。

" 明明感受到了伤害,却找不到着力点 "

自感咨询没效果,赵喆提出退掉未完成的咨询课程,但咨询机构以 " 套餐服务一经开始概不退款 " 为由拒绝了。

赵喆拨打了市场监管热线。电话里,工作人员告诉她,心理咨询属于比较特殊的服务行业,目前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和效果评估体系。当问及咨询师资质问题时,对方表示只要机构能提供合法的营业执照、咨询师培训证明,就不构成违法。

小孙也发现,线上心理咨询维权面临诸多困境。由于行业标准模糊、服务效果难以量化,消费者在举证服务质量、界定责任归属时往往无从着手。" 明明感受到了伤害,却找不到着力点。"

她先后咨询了三个律师,律师们几乎给出了一样的答案,诉讼的取证难、周期长,这类案件胜诉率很低。

律师们认为,如果启动诉讼程序,最直接的障碍来自效果认定的主观性。心理咨询不像网购商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也不似医疗行为存在病理指标,很多维权者,因无法举证服务无效而败诉。

2024 年,山东济南槐荫法院审理了一起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纠纷案。

当事人焦某因失恋后情绪低落,花费 6000 元购买了 40 天的心理咨询服务。一周后,焦某认为服务没有效果要求退款,被机构拒绝后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心理咨询服务的效果评估具有主观性,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最终通过调解,机构退还了部分费用。

主审法官在案件审理结束后表示,消费者在选择心理咨询服务时,要注意审查机构和咨询师的资质,同时在合同中明确服务内容和预期效果。但法官也坦言,效果评估缺乏客观依据。心理咨询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访者的主观感受,这类纠纷往往难以简单判定。

也有消费者质疑:线上心理咨询机构标榜 " 专家 " 头衔、展示 " 成功案例 " 的行为是否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

2025 年 3 月 26 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公开科普了这一问题。根据消保法规定,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正当的消费行为,作为心理咨询的接受方,具有消费者的身份,应当受到消保法的保护,而心理咨询的提供方,也应该受到约束。

而司法判定线上心理咨询机构虚假宣传主要看三个关键点:是否资质造假、是否夸大效果、承诺是否具体可查。比如,宣称 "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但国家 2017 年已取消该资格认证,这种宣传就涉嫌造假。

其次是效果验证。如果广告说 " 三次咨询缓解抑郁症 ",必须拿出医学研究证据支撑。现实中很多机构用 "95% 用户反馈有效 " 这类模糊表述,法院会要求提供具体数据,比如调查了多少人、改善标准是什么,拿不出完整数据就可能被认定虚假宣传。

" 监管真空 " 如何破局?

" 很多连基础心理学都不懂的人,却在做着心理咨询的工作。" 赵国秋教授发出这样的感叹,从业二十余年,他见证了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也目睹了行业野蛮生长带来的乱象。

新京报记者调查获悉,商业心理咨询机构普遍采取市场化定价策略,线下单次咨询费用通常在 600 元 -1500 元区间,部分高端机构收费更高。这种高昂的定价机制,使得许多寻求心理帮助的消费者不得不转向价格相对较低的线上服务平台。

" 现在的情况,就像没有交通规则的马路,谁都可以上路。" 赵国秋表示,心理咨询行业正面临严重的准入门槛缺失问题,目前,只有小部分从业者接受过正规心理学教育,绝大多数人仅通过短期培训就仓促上岗,导致行业专业水准参差不齐。

赵国秋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 " 监管真空 "。

人社部门曾经负责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但自 2017 年取消认证考试后,就退出了行业管理。如今,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对心理咨询机构工商登记、收费等进行管理,但对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没有监督。

现行的《精神卫生法》虽然明确区分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规定了心理咨询师不得从事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必须在医疗机构进行并由卫健委监管,但没有明确心理咨询机构该由谁来管理。

赵国秋觉得,从专业角度看,卫健委似乎是最合适的监管部门,但现行法律并未赋予其明确的监管职权。这就造成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局面,有法律条文,却找不到执行的主体;政策导向很明确,却分不清谁来负责。

也有一些积极的举措,探索破局的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谢斌此前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该市通过地方立法,修订了《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明确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检查,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这就明确了行业的主管部门。

2025 年 4 月 1 日,上海市《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正式实施,该规范由上海市卫健委牵头制定,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发布,从服务原则、基本要求到服务流程、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作出了系统性规定。

《规范》规定,若采用线上咨询的方式,心理咨询师应充分考虑互联网对心理咨询的影响,保持伦理敏感性,遵守伦理规范。在确定采用线上咨询之前,心理咨询师应与来访者充分讨论,帮助来访者认识线上咨询的优势和局限。(心理咨询师)不能对来访者带来压力、紧张、冒犯等言语或非言语行为。

有专家评价,这份服务规范,不仅明确了咨询机构的基本执业规范,还建立了服务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将原本松散的服务标准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估的具体指标。

赵国秋建议,心理咨询应该被纳入政府管理,明确主管部门,对行业制定服务规范、技术标准和监督评估标准,以及对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定期监督检查。

在他看来,心理咨询行业需要严格的准入门槛和专业素养。优秀的咨询师更像是一面镜子,帮助来访者看清自己。" 行业的规范化之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值得期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