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机制定义新生态, 第九届画廊周北京正式启幕
第九届画廊周北京于 2025 年 5 月 23 日正式开幕,持续至 6 月 1 日。其中,5 月 23 日至 25 日为贵宾日,5 月 27 日至 6 月 1 日为公众日。自 2017 年创立以来,画廊周北京(Gallery Weekend Beijing)始终围绕着联动北京地区及海内外画廊及非营利机构的愿景呈现高品质的展览项目及艺术活动。本届画廊周北京继续以 798 · 751 园区为核心,联动 CBD 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北京保税艺术区等核心艺术区域,共迎来 30 家扎根北京地区的画廊和 11 家非营利机构参展,通过 50 余场展览、20 余场社交活动及 20 余场专业论坛,全面激活城市艺术能量,扩大北京艺术生态的规模与影响力。

2025 年,在画廊周北京进入第九届之际,我们更加突出艺术激活和构建整个城市文化生态潜力的可能性,以打造 " 北京艺术季 " 为核心目标,联合同样深耕北京的 ART021 BEIJING 北京廿一现当代艺术博览会与北京当代 · 艺术博览会,携手北京地区的画廊和非营利机构,特别联动北京周边、位于秦皇岛的阿那亚艺术中心,共同构建以北京为中心的艺术生态网络。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严明丹表示," 第九届画廊周北京以机制升级为核心,通过邀请制与取消参展费,重塑平台定位,从‘展览集合’迈向推动城市艺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作为‘北京艺术季’的发起方,798 · 751 园区整合本地展览、博览会与公众活动,以平台为纽带串联资源,强化文化效能、降低参与门槛,吸引更多年轻画廊与非营利机构加入,激发城市的艺术活力。我们希望让更多公众在轻松参与中,真正走近艺术、感受艺术、融入艺术。"

第九届画廊周北京年度项目的重要机制创新在于将画廊的参展方式从往届的参展商报名制调整为主办方邀请制。由北京公社创始人冷林、常青画廊 ( 北京 ) 总监彭咏仪、魔金石空间创始人曲科杰、空白空间创始人田原、A26 空间创始人奚韬 (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 组成的五位画廊委员会成员,通过严格评审、投票后最终确定参展名单。与此同时,画廊周北京对 " 最佳展览奖 " 与 " 探索无界奖 " 的评选机制进行了重要更新。在本届 " 最佳展览奖 " 的评选过程中,首先邀请陈立、富源、刘倩兮、孙文杰、王欢(按姓氏首字母排序)5 位长期关注北京艺术生态的青年策展人组成初审评审团,共同提名 8-10 个候选展览,并最终由卢迎华、田霏宇、唐昕、杨北辰、闫士杰(按姓氏首字母排序)5 位非营利艺术机构馆长组成的终审评审团从中决选出 " 最佳展览奖 " 获奖展览。与此同时," 探索无界奖 " 由初审评审团的 5 位青年策展人独立评选。
多元议题的 50余场展览共构北京艺术现场在本届画廊周北京涵盖的 50 余场展览中,多元的展览类型和主题印证了丰富的视角正在重构艺术的新生态。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老媒介,绘画艺术同时是当代艺术中的重要力量。本届画廊周北京呈现出由迥异线索勾勒出的绘画的多元能量场。从老牌艺术家琼 · 米切尔(Joan Mitchell)到 80 后的梅根 · 鲁尼(Megan Rooney),绘画的抽象性在与当代艺术的同步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生成逻辑,这在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的 " 自然之绘 " 一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同时,具象绘画也仍然拥有众多探索者,不过各有各的出发点和角度。麦勒画廊王兴伟个展 " 新作 " 及星空间仝天庆个展 " 大河 " 皆从本土的社会现实出发;由天线空间呈现的画廊周北京特别展览——王伊芙玲韬程与程心怡双人展 " 在影子与亮面之间 "、户尔空间推出的尼古拉斯 · 格拉菲亚(Nicholas Grafia)个展 " 蓝色变奏 " 和站台中国陈柏豪个展 " 深渊,迷雾,爱 " 则关注亲密关系中的主体性、身份政治、文化转译等问题。而在空白空间李姝睿个展 " 碧虚 "、马刺画廊叶凌瀚个展 " 羿 · 一个人或两个人 " 中,艺术家更敏感于视觉经验的迭代问题,他们着力在媒介环境的极速变化中,探讨绘画如何容纳新经验。HdM 画廊赵银鸥个展 " 余烬 "、A26 空间与亞紀畫廊共同推出的令咏个展 " 春遊 " 所展现的则是艺术家如何从个人生活和感性经验转化出视觉情镜。

随着近两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再次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科学技术往往能够将艺术从某种单一的感官或者平面解放出来,并且在探索未知的实验与创新中与艺术的精神高度重合,这也反映在第九届画廊周北京的展览现场。不论是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 " 安妮卡 · 易:另一种进化 " 中艺术家对于 " 生物化机器 " 概念的展现,还是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 "VH AWARD 历届获奖作品展 " 中因迅速发展的技术对现状产生的反思,以及在 798CUBE 举办的国内首个以艺术、科学与科技纬度展开探索的双年展 " 征候丨视界 ",观众都可以亲自体验和观察艺术与科技在当下全球当代艺术实践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引发的反思。
影像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物质崇拜,将艺术从 " 物 " 的桎梏和既定的时空维度中解放出来,同时又在虚拟中重建了新的真实。在今年的画廊周北京期间,观众可以看到国内外影像艺术家们围绕媒介自身的流变以及当下的社会讨论,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和工作方法。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带来曹澍、姚清妹、尹韵雅三位艺术家基于不同技术与叙事路径展开的独特创作,呈现多样化的影像语言。来自越南的独立电影制片人、纪录片导演和影像艺术家阮纯诗在马刺画廊通过动态影像实验,以层次丰富、个性化且富有诗意的方式,展现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与当代时事。瑞典艺术家组合娜塔莉 · 杜尔伯格与汉斯 · 博格在里森画廊北京空间通过三部极具情绪感染力的代表性黏土动画影像,以及一系列花卉雕塑作品,将画廊空间转化为一个沉浸式环境。
在面对一个特定时期或具体话题时,相较个展,群展既可以呈现出集体性的面貌和回应,又能够以丰富的个体切片形成对话。本届画廊周北京期间的群展既有对时代的整体性回顾,也有对具体艺术话题和当下经验展开的探讨,以及标志着画廊空间和艺术家共同经历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展。作为北京艺术生态中重要的机构,泰康美术馆和北京中间美术馆通过 "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 1980s × 1990s" 与 " 震荡不消磁——探测 1990 年以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声音实践 " 展开了对特定时代艺术实践的回顾和梳理;X 美术馆的双展联合 " 抽象的收藏 303"" 抽象重造—— 20 位四十岁以下的艺术家 ",分别从时间线索和国内外年轻艺术家的视角,探讨 " 抽象 " 在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丰富的维度;为了纪念成立 20 周年,常青画廊(北京)以 " 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 " 为题展出 15 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
在当代艺术领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新材料的激活、日常物的转译以及与装置、影像等媒介的交融,将常规的雕塑形态转化为动态叙事的发生场。本届画廊周北京期间,众多重要机构与画廊的展览集中展现出雕塑与装置中的综合媒介叙事,以多元且富于实验性的方式回应着当下的社会现实与精神诉求。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带来的 " 廖斐:如人有目 ",以五个关键词 " 物质、场域、延伸、无限、推演 " 为线索,呈现廖斐对于世界运行基本法则的思考。北京公社慕华和杨心广的双人展 " 尺短寸长 " 呈现了慕华近期的绘画作品以及杨心广的装置雕塑之间的联动性。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空间带来的 " 蒲英玮:红色计算机 " 和魔金石空间 " 郭城:虫 " 都赋予 " 装置 " 以超越物理空间的时代意义。当艺术家们主动调动空间和观众感官时,装置成为编织集体记忆与个体感受的平台。红砖美术馆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大型个展 " 静寂之空 ",正是根据红砖美术馆的空间与环境,挖掘并使用东方元素与在地材料,创作出一系列全新特定场域装置。
全新"艺术商店"项目持续激活公共性
作为 " 北京艺术季 " 的全新亮点,本届画廊周北京特别推出 " 艺术商店 " 项目,带来艺术家侯子超与胡尹萍的作品,以更开放、更轻盈的方式探索艺术在当代表达中的多重可能,既回应当下日益丰富的艺术消费需求,也激发公众与艺术之间更直接、更日常的互动关系。在侯子超的《凳子 32:坐在凳子上的人》中,一个由外部覆盖着艺术家虚构设计的拉力赛 logo 图层集装箱构成的临时空间项目,既是一件可供使用的家具,也是一种可组合、可变形的装置结构,具备功能性,也承载着雕塑语言,旨在探讨运动文化、消费景观与环境修复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胡尹萍的《小芳快闪店—— 1 克力气多少钱?》则源自其于 2015 年创立的一个 " 艺术品牌 ":胡小芳。胡尹萍利用公司制度和社会既有的生产交换逻辑,以 " 小芳 " 和 " 胡小芳 " 品牌的名义,定购故乡小镇的家庭妇女们缝制的毛线织物,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小镇的经济和日常生活结构。在艺术快闪店 "1 克力气多少钱 ?" 中,那些不同尺寸的帽子和织物将通过快闪店的方式去寻找有缘人。
特别项目"Green Go Home"制造共享与链接在画廊周北京 2025 年度年度晚宴暨 " 最佳展览奖 " 和 " 探索无界奖 " 颁奖现场,画廊周北京团队特别呈现由艺术家托马斯 · 吴(Tomas Vu)与 里克力 · 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支持的特别项目 "Green Go Home",年度晚宴作为该特别项目的开场,除基于项目 " 共享食物 " 的理念提供极具北京特色的饮食体验外,还在晚宴后的开幕派对特别设置包括丝网印刷、行为表演等内容,其中,画廊周北京团队委约草字头展演集团带来的综合性剧场项目《深巷流萤》。"Green Go Home" 灵感部分源于历史,但更注重当下社会文化反思,其灵活的展示方式和深刻的社交性,使其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与群体的独特艺术平台。在第九届画廊周北京开幕之际,画廊周北京团队希望通过举办晚宴特别项目、论坛、艺术商店以及其他公众活动等多元内容,带动行业以及公众共同的参与,增强北京地区艺术行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