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吹《藏海传》?斗胆说句真话

当不少观众把号称是 " 宫斗剧教科书 " 的《甄嬛传》盘爆浆,郑晓龙导演的《藏海传》终于开播,这也是他继《芈月传》十年之后,再度推出的古装剧。
著名导演搭档顶流小生肖战,故事脱胎于热门 IP《盗墓笔记》,多重光环加持下,让《藏海传》从开拍起就引人瞩目。
播出之后也的确成绩斐然,收视率破 2%,平台热度迅速破万,足以证明其流量能力。
S+ 级制作水准,豪华阵容呈现,十数位老戏骨保驾护航,堪称是古装剧盛宴。这样的一部剧,似乎没理由不精彩。
但,它真的好看吗?
《藏海传》的确具备近年来国产古装剧的罕见优点,可要想比肩《甄嬛传》《琅琊榜》等经典,实话实说,还差得远。
微短剧时代的高效长剧
受到政策限制,长剧已经无法再制作单部体量 40 集以上的作品。在短视频和微短剧盛行的当下,观众们的耐心也被冲击得不断衰减。
而《藏海传》,刚好诞生于 " 限集令 " 颁布和短剧崛起的时机,它的剧本为如今市场环境量身打造,最大优点在于叙事节奏。
剧集很好地平衡了故事的起承转合与观众对 " 强情节 " 的需求,开篇即高潮,仅仅一集就完成了几乎所有主要角色的登场,并顺理成章将冲突推向极致。
故事发生于架空的朝代大雍国,边疆小国冬夏大败之后无奈归降,钦天监监正蒯铎在监修封禅台过程中,在地道深处发现了一枚神秘的 " 绿色磐石 ",随即地道坍塌。
返回京城的蒯铎原本想带家人逃亡,平津侯庄芦隐却带人到蒯铎家中,逼他交出 " 东西 ",并将他全家十几口人杀死。
唯独蒯铎之子稚奴得以逃脱,被赶来接应的人救走。
至此,剧集主线和副线都基本清晰。主线就是背负血海深仇的稚奴,从此化名藏海,在星斗大师等人的训练下苦学技艺,为全家复仇。
副线则是蒯铎从地道里带出的神秘绿石,此物的去向、用处,以及平津侯想要不择手段得到它的原因,目前还都是谜团。
短短一集完成前情的铺排,叙事效率极高,还用一场小演员之间孩子们的玩闹戏码,交代了除稚奴之外的其他主角。
冬夏郡主随平津侯的大军进入京城,稚奴赶去迎接父亲,无意间冒犯马车中的郡主,被抽了两鞭子。
不仅如此,稚奴还绑架了大军中的一位公子哥,跟小师兄一起,把他关进家中的地牢里。
这完成了藏海的角色塑造,交代了他的性格,与父亲的感情深厚,也为之后藏海的复仇助力。
随着发展,会将伏笔一一补全,短暂相会的几个孩子就此结下不解之缘,长大之后也密不可分。
冬夏郡主就是之后京城中实力强大的组织 " 枕楼 " 的老板香暗荼,公子哥则是庄家二公子庄之行,小师兄观风躲过灭门活了下来,十年后与藏海相认。
这几人可算作是后期主角阵营的核心,他们的性格与身份早在第一集就交代,与长大后的处事风格,刚好呼应。
香暗荼刁蛮,任性,有勇有谋,儿时见了稚奴不爽就打他,长大后也与他亦敌亦友,彼此牵制;
庄之行有纨绔子弟的蛮做派,蛮横,倔强,但本性善良,儿时被绑架后没有告发稚奴,长大后发现藏海身份又再次放走他;
而观风则宽厚,踏实,与藏海一家感情深厚,侥幸活命后蛰伏十年伺机复仇。
《藏海传》的主线情节推进都来自于人物行为,行为的底层逻辑又遵循角色性格。
它在高效叙事和细腻铺垫中找到了巧妙支点,是长剧在微短剧时代试图破局的一次很好探索。
而这类剧集的缺点也很容易暴露,它的起承转合源于剧本中的概念硬设定,但,如此的设定经得起推敲吗?
披着权谋皮的某音爽剧?
《盗墓笔记》系列作品读者,会发现《藏海传》与之前所了解的 " 汪藏海 " 生平不太相同。
《藏海传》是原创剧本,就算不了解《盗墓》系列故事也能够看懂。
但也会让部分读者失望,因为我们想看的下墓、倒斗等各种冒险,在本剧并不是主要内容,所谓的 " 风水堪舆 " 等中式玄学也成了镶边元素。
关于原著中汪藏海与 " 张家 " 的世代仇怨,目前也没看出什么编排。主角 " 藏海 ",可以认为是独立于 IP 主世界观之外的角色。
他的十年苦修和隐忍复仇才是看点,随之而来的原本应该是缜密刺激的权谋纵横。
从刚进京城的愣头青,到成为平津侯身边最得宠的幕僚,从而完成接近仇人,大仇得报并且全身而退的终极目标。
权谋剧的爽感在于前期秘而不宣,隐忍不发,在完成所有缜密铺垫后,用达成目标倒推回前期草蛇灰线的编排。
《甄嬛传》就完成得极其高明,比如安陵容用舒痕胶导致甄嬛流产,并嫁祸华妃,一箭双雕。
而这个伏笔跨越了近 20 集才被意外揭穿,足见剧本之缜密,细节之丰富,布局之深远。
但《藏海传》的权谋,却不得不为其强情节让路,所谓的布局几乎只流于表面,显得十分儿戏。
平津侯府的首席幕僚杨真,原本应该是藏海复仇路上的巨大阻碍。
他老谋深算的程度,应该远在安陵容之上,但在剧集中,却没怎么对藏海设防。
仅凭几句挑拨和伪造的证据,就自己破防,被平津侯处决,倒台速度堪比为了给主角让路而迅速下线。
这种水平和手段,放在《甄嬛传》里,不过是 " 活不过三集 ",就被 " 一丈红 " 刺死的配角。
权谋的另一大看点在于拉拢,就像《琅琊榜》中梅长苏一来到京城就向靖王投诚,三番四次以话术攻心,取得其信任。
梅长苏原本就有主角光环,与靖王本是莫逆之交,却隐瞒身份,反倒是凭借谈判技巧与其站在一起。
而在《藏海传》中,藏海与庄之行达成合作,一是因为庄之行发现他的身份,得知他打算图谋不轨。二是藏海本想杀死庄之行,又意外发现其母之死与平津侯有关,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才不得不站在一起。
藏海的复仇之路,很难离开巧合与偶然事件的推动,这让他的权谋被掩盖在主角的金手指之下,情节还是套路化。
主角的布局和策略未见一二,但事件发展却总是能够按照他的心意,本质上,还是爽文、爽剧的常规模式。
更何况,某些剧本的硬设定还经不起推敲。
就像第一集中,为了把孩子版主角团们聚集在一起,稚奴硬闯进回京的士兵队列中,却如入无人之境,郡主和庄二公子的护卫竟丝毫没有察觉,也没有阻拦。
这放在观众们所熟悉的等级森严,监察严格的古装剧中,实际上难以成立,只能在强设定中实现。
种种问题,导致《藏海传》无法具备权谋剧该有的厚度和重量,哪怕披着制作精良的权谋剧外壳,却终究难逃浅薄的爽剧内核。
长剧何去何从?
《藏海传》爆红的背后,既得益于顶流的明星效应,也是对于市场环境的算计,而非对创作的精良打磨。
我大胆预判它的故事难逃烂尾,所塑造的主角藏海,也并不具备强大人格魅力,让剧集注定无法复刻其他古装剧的长尾效应。
汪藏海这一角色,在过去多部《盗墓笔记》系列 IP 里,被刻画得亦正亦邪,具备反派主角的魅力。
他深谋远虑,设下的计谋能够绵延千年,又冷酷无情,为了实现目标不择手段,且极端自负,坚信自己能够破解长生之谜。
又精通多门技艺,既是风水堪舆大师,也是资深建筑师,能够设计云顶天宫这样充满谜团和陷阱的古墓。
而本剧中的 " 藏海 ",年纪较轻,比起谋略家与大师,更像个愣头青。
剧集中甚至为他设计了篇幅不短的感情戏,与香暗荼彼此拉扯、坐在花船上看星星。
角色塑造与原 IP 形象的偏差,可能是考虑了很多因素,一个反派主角可能难以通过审查,也未必会被市场所接受。
但加入偶像剧式的元素,却是很大程度上照顾了演员肖战的受众。
横向对比,28 岁的孙俪能演甄嬛,横跨角色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33 岁的胡歌能演梅长苏,忍辱负重,背负血海深仇涅槃重生。
而 34 岁的肖战却呈现不了狡诈复杂,诡计多端的汪藏海。
肖战在演绎藏海时,情绪和心理活动都流于表面,无法用微表情、眼神的变化,去诠释人物。
既非科班出身,也不具有表演天赋,偶像出身的肖战如今能够做到不让人出戏地完成角色,已经算是拼尽全力。
但演员既需要天资,也需要扩充阅历和大量学习去提升表演水准。而这一阶段的肖战,还撑不起脱离个人生命经验的藏海。
现有版本的藏海有多大可能是为了肖战量身打造,我不得而知。但明显创作的权重,是经过了向流量妥协的倒挂。
《藏海传》的 " 爆款神话 ",暴露的还是长剧市场现阶段的创作失控,误将 " 流量 +IP" 作为破局之道,瞄准的依旧是流量明星加持的 " 伪权谋剧 "。
这种模式只能够打造昙花一现的 " 爆款 ",却难以创作永恒的内容。
而如今更多微短剧已经崛起,以更紧凑的情节和更强烈的冲突刺激去抢占市场。
在这种环境下,长剧如果不去发挥其优势,满足观众胃口,那么被冲击,被取代,都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