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企业,全力以赴纾困解难(评论员观察)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②

过去的识变应变、主动求变为今天的闯关夺隘打下基础,当下的察势驭势、统筹兼顾也将成为未来我们掌握主动、占据先机的底气

全球贸易形势风云变幻、不确定性增多,如何 " 稳企业 "?

先看外贸 " 重镇 " 广东东莞在第 137 届广交会上的表现。首次参加广交会的广东中强精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天便接待了 10 多批采购商;东莞市东井电器有限公司一款自主研发的高速风梳,被海外客商反复试用;优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带来 90 多款 " 含新量 " 十足的产品,展台前咨询者络绎不绝……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路,东莞引导外贸企业积极应变。

或推动企业主动走出去、多元化布局海外市场,或引导企业推出多样化新产品、擦亮品牌名片,或支持企业依靠科技创新练就 " 独门绝技 "、锻造核心竞争力……观察广东东莞、福建晋江等外贸 " 重镇 " 的发展之策,从中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底气、充足的信心,更能看到一种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发展智慧。

当前,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面临订单损失、压货等状况,还有的现金流受到直接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要求 " 稳企业 "。4 月 25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 " 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企业有活力,经济才有动力。稳企业,就要全力以赴为企业纾困解难。

解燃眉之急,贵在精准施策。

拿 " 出口转内销 " 来说,外贸优品在拓展内销市场时,不仅要攻克销售渠道、生产线转向等难关,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浙江湖州通过走访调研,梳理出有意向进行 " 同线同标同质 " 认证的企业并进行一对一辅导,助企业提升内外贸转化效率。

经营主体数量众多、覆盖面广,不同外贸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也有差别,只有摸清情况、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才能让好政策更好发挥雪中送炭的功效。

既要立足于 " 近 ",为当下谋,更要着眼于 " 远 ",为长远计。这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长远眼光。

早在 2023 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帮助企业 " 两条腿 " 走路,让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顺滑切换。包括内外贸一体化在内的很多举措,不只是应对风浪的 " 见招拆招 ",更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提前布局和长远之策。

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出台 " 促外贸九条 " 助力企业稳岗、扩大就业,既着眼解决当前的现实困难,更注重培育企业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广东东莞发布工作方案,强调在防范外贸风险的同时深化改革与开放,借助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外贸发展动能;重庆组织本地企业开展国际先进标准对标达标活动,推动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

" 远近结合 ",方为上策。过去的识变应变、主动求变为今天的闯关夺隘打下基础,当下的察势驭势、统筹兼顾也将成为未来我们掌握主动、占据先机的底气。

越是外部环境变化,越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越要趁机促改革、强弱项。

针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专门的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低成本资金快速直达企业。机制成立以来,截至 5 月 7 日,各地累计走访经营主体超过 6700 万户,发放贷款 12.6 万亿元。不断深化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创造了更好融资环境,培厚了发展土壤。

以稳企业为契机,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方能不断夯实企业稳、就业兴、经济旺的基础。

一家四川企业的经历,值得深思。7 年前,美国政府突然加征关税,四川明德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石英晶体谐振器被列入征税名单,让这家外贸型企业一度面临生死考验。

积极调整策略,拓展共建 " 一带一路 " 国家的出口;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改进让生产效率提升 500%、生产成本直降 30% ……多年的 " 内外兼修 "、创新积累,熔铸为企业大幅提升的抗压能力。如今再面对挑战,企业有了 " 我们要算创新账 " 的从容心态。

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跋山涉水之后回过头来看,曾经的乱云飞渡不过是逆势突围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