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破新能源汽车维修“坚冰”

新能源车售后维修领域出现的争议让行业软肋暴露无遗。多家非官方授权的汽修店被整车企业告上法庭——去年,上海两位修车师傅被蔚来汽车起诉并获刑,罪因是解锁了新能源车电池包;今年 2 月到 4 月,北京一家个体汽修店也陆续被赛力斯、比亚迪和小鹏汽车告上法庭,因为其修理了这三个品牌的新能源车还发了视频。
诉讼和争议主要围绕着软件和数据所有权展开。车企以保护数据之名,设置电池包和软件数据等不可碰、不可改的规则,并通过与质保权益相关的用户协议条款限制车主维修选择权,导致用户必须在车企授权经销店进行费用更高的维修保养。新能源车车主的疑问是:自己花钱买的车,却连选择去哪里修车的权利都没有。
对车企把持新能源售后服务是否属于市场垄断行为众说纷纭,在尊重用户选择权和确保安全之间如何找到最大公约数也要考量,但可以肯定,现实不仅与用户期许相悖,也不符合国家有关部门 " 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 " 的要求。有保险公司甚至吐槽,在车企对原厂件的垄断下,有些新能源车的 " 零整比 " 甚至超过奔驰。
总体而言,这一 " 软肋 " 的形成,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客观上的数字技术壁垒。在电动智能时代,数据监管和安全的需求、新能源汽车维修标准、行业规范等 " 软件 " 未能同步转型,造成了维修体系的封闭性。其次则是主观上车企的运营需求。新能源价格战让车企在卖车环节基本颗粒无收,从保养、维修环节挣钱成为生存之需,也是保证经销商网络正常运转的前提。
这两方面的结合造成了车企对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垄断性,很多车企甚至利用必须使用原厂备件和质保条款的约束,扩大 " 官修 " 范围,让一些非核心且不涉及数据安全性的维修项目,也难以在更具性价比的修车网点完成,授权经销店在维修时也经常出现 " 能换就不修 " 的惯性操作。
唯一的 " 例外 " 是特斯拉。这既有特斯拉进入市场较早,大部分车辆超过保质期,维修不受约束的原因,也有其从设计上降低了维修技术门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卖车环节是挣钱的,不用在售后环节对第三方维修店严防死守," 榨取 " 利润。
截至 2024 年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 3140 万辆,占汽车总量的 8.9%。2019 年至 2024 年,新能源汽车每年的新注册登记量从 120 万辆激增至 1125 万辆。显然,新能源汽车已经度过初期发展阶段。作为整条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必须尽快补上 " 足够完善和多样化的售后服务体系 " 这个短板。
早在 2016 年,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就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并明确指出,任何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通过设置技术性壁垒)排除、限制竞争,封锁或者垄断汽车维修市场。
差不多十年过去,如果眼看着售后 " 拖后腿 ",很可能影响新能源车下一步的发展。毕竟使用成本低是大多数人选择电动车的主要原因。但是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来看,用车 " 低成本 " 似乎难以实现。售后服务领域有很多隐性成本,包括电池等核心大件的高维修费、二手车高折旧率、保费不断增加等。
新能源车企常常说 "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须知安全、便宜、便利正是车主的基本诉求。只有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可维修性、出台公开的维修标准、放开授权范围,并开拓二手车残值管理,真正降低用车成本和便利性,才能促进消费,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价值闭环和良性循环。这也是汽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底层逻辑。
这应该成为新能源车企的共识。我们注意到,维修领域的 " 坚冰 " 目前已有松动。比亚迪等车企开放了部分部件的维修权限,也有部分新能源车企公布了维修信息。我们乐见更多车企加入其中,创新商业模式,打破 " 坚冰 ",共同推动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多样化,让整条产业链有序健康地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