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啤6.6亿“喝”黄酒,能否酿出“第二春”?

文 | 酒周志

对比青岛啤酒 300 多亿的盘子来说,此次收购,更像是在优化青岛啤酒淡季亏损的老大难问题。

喝不动的青岛啤酒,想啤黄 " 混喝 ",在酒桌上屹立不倒。

日前,青岛啤酒发布公告称,拟以 6.65 亿元收购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简称即墨黄酒)100% 股权。

对于这场同处胶东半岛的 " 啤黄联姻 ",青岛战略意图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其一,积极拓展非啤酒业务跨产业布局,构建多元化产业生态,降低单一业务风险;其二,借助啤酒与黄酒季节 "CP" 的互补优势——啤酒消费集中于夏季,而黄酒的传统旺季为秋冬,有望提升全年销售稳定性。

青岛啤酒为何卖不动了?" 啤黄联姻 " 又能否修成正果?

溢价超 2 倍收购即墨黄酒

" 南绍兴,北即墨 ",作为黄酒北宗代表,创立于 1949 年的即墨黄酒展现出 " 小而美 " 的发展韧性。京东即墨老酒官方旗舰店显示,其产品矩阵已从传统的三年、五年、十年陈酿,拓展至白酒、梅子酒及气泡黄酒等创新品类,显示出品牌年轻化的尝试。

截至 2024 年末,即墨黄酒总资产为 9.08 亿元,净资产为 2.03 亿元。青岛啤酒此番收购即墨黄酒作价 6.65 亿元,相较即墨黄酒的净资产溢价超过 2 倍,且未设置业绩补偿和对赌协议。

2024 年,即墨黄酒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66 亿元,同比增长 13.5%;实现净利润 3047 万元,同比增长 38%。与头部企业古越龙山相比,即墨老酒规模尚处腰部,但其 38% 的利润增速远超古越龙山的 9.5% 和会稽山的 12.3%,展现出较强的盈利成长性。

但对比青岛啤酒 300 多亿的盘子来说,此次收购,更像是在优化青岛啤酒淡季亏损的老大难问题。

查询青岛啤酒历年业绩可以看到,青岛啤酒淡季亏损的问题早已老生常谈。去年第四季度青岛啤酒单季亏损 6.45 亿元,这是自 2013 年以来已经连续亏损长达 12 年。

反观黄酒产品,四季度恰好是其消费旺季。以行业龙头古越龙山为例,公司去年四季度实现净利润 7091 万元,占全年净利润的 34.49%。

有业内专家指出,黄酒与啤酒同属发酵酒类,但消费场景存在季节性差异,二者可形成淡旺季互补,优化销售节奏。具体从青岛啤酒收购即墨黄酒的案例来看,两者并不是强强联合,而是青岛啤酒为实现多元化布局采取的一种补充。

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对此次并购就显得谨慎。如建银国际发布研报称,维持青岛啤酒 H 股目标价 55.6 港元,维持 " 中性 " 评级。

" 不太能理解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士坦言," 尽管就业务层面层面来看,最直接的结果是,青啤通过收购切入黄酒细分市场,扩大营收,即墨黄酒也能借助青啤的渠道,快速拉高市场渗透率;但落在实际操作上,无论是工艺、用户运营还是跨品类管理,其实还是有不小的挑战的。"

" 收购势必需动用大量资金,若黄酒业务增长不如预期,很可能拖累青啤 ROE 表现和现金流表现 ",该投资人士还补充道," 再来看估值,市场对于一家企业的估值逻辑,从来不是单纯的叠加,而是要看业务协同的效率,以及对企业扛周期能力的影响 "。

青岛啤酒的 " 焦虑 "

作为老牌头部啤酒品牌,青岛啤酒近年来陷入了 " 中年焦虑 "。

一来,增长引擎熄火。财报显示,2024 年,青岛啤酒实现营业收入 321.38 亿元,同比减少 5.3%;净利润 43.45 亿元,同比增长 1.81%;扣非净利润 39.51 亿元,同比增长 6.19%。其中,公司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增速均创下了自 2017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二来,高端化增速放缓。2024 年青岛啤酒主品牌的中高端以上产品实现销量 315.4 万吨,同比下滑约 2.66%,打破了此前连续增长的势头。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燕京啤酒的核心大单品 U8 销量增长 31.4%,珠江啤酒的高端产品营收增速也达到 13.97%。显然,青啤的高端化进程正遭遇阻力。

此外,海通国际研报层指出,青岛啤酒的 " 结构升级与降本增效 " 策略仍是利润核心支撑,但需关注消费分层对高端化进程的影响。公司推出的即时消费场景虽开辟新赛道,但冷链物流成本较普通配送高出约 40%,叠加居民消费力下降风险,模式可持续性仍需时间验证。

三来,青岛啤酒的国际化同样不顺。2024 年,其港澳及其他海外地区的收入仅为 5.43 亿元,同比骤降 24.23%。

行业观察人士王泽分析,这一颓势源于百威、喜力等国际品牌的强势挤压、海外渠道管理薄弱,以及贸易政策与汇率波动等因素。

事实上,青岛啤酒的困境并非孤例。2024 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啤酒产量 3521.3 万吨,同比下降 0.6%。从 7 家啤酒上市企业的年报来看,2024 年,百威亚太、青岛啤酒、华润啤酒、重庆啤酒等 4 家公司啤酒销量出现同比下滑。

不过,酒类分析师、知趣营销总经理蔡学飞向酒周志分析道,除了全国性的消费不振,山东大本营市场的衰退是青岛啤酒发展的主要原因,这背后反映出山东本土市场被华润、燕京等竞争对手通过 " 区域深耕 + 大单品 " 策略蚕食,高端品牌价值被稀释,以及在年轻化营销创新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等问题。

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进一步强调:" 酒类消费趋势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口味日益多元,果酒、预调酒等低度酒类迅速崛起,传统啤酒企业转型为‘综合酒饮公司’,才能适应新趋势。"

黄酒是门好生意吗?

青岛啤酒看中的黄酒生意,能否成为其第二增长曲线,还要打一个问号。

第一,从行业规模来看,黄酒本身盘子不大。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为 692.71 万千升,销售收入达 6626.45 亿元;啤酒企业产量 3568.7 万千升,销售收入为 1850.11 亿元;而黄酒企业产量仅为 33.7 万千升,销售收入为 126.89 亿元。

蔡学飞指出,黄酒行业地域性强(江浙沪占比超 80%)、溢价低(毛利率普遍低于 50%),青岛啤酒需解决即墨黄酒的全国化推广与教育难题。所以这一战略能否破局,需要考量整合能力与市场教育投入,效果需要后期观察。

再将目光聚焦到即墨黄酒本身,新华锦官网显示,即墨老酒为国家首批认定 " 中华老字号 ",在山东省内市占率达九成以上。也意味着,其想在抢夺更多的市场,扩张难度极大。

王泽提到,在北方,黄酒的消费场景较为单一,多与中秋节、大闸蟹等绑定,或者以料酒的身份出现,除了绍兴黄酒外,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中原地区,都有本土代表性的黄酒企业,如山西忻州的代州黄酒、河南安阳的双头黄酒等。

" 从这些因素来看,即墨黄酒作为山东小区域的黄酒品牌,想要打破地域限制,在全国市场分得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其对青岛啤酒业绩的拉动作用也必然有限。"

第二," 啤 + 黄 " 组合下,资源的高效整合也是一大挑战。

建银国际指出,资本市场对此次收购持谨慎态度的原因中,就提到由于啤酒和黄酒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产品定位和销售通路不同,缺乏协同效应。

啤酒与黄酒的市场逻辑并不相同,黄酒品牌的培育不仅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更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消费习惯培养,詹军豪表示,在消费认知层面,黄酒具有养生、佐餐等属性,与啤酒即时饮用的消费场景截然不同,改变消费者固有认知、开展市场教育并非易事。

他补充道," 在黄酒市场,古越龙山等黄酒龙头企业已深耕市场多年,即墨黄酒想要在全国市场脱颖而出,必须形成独特的差异化优势。而啤酒与黄酒在管理模式、生产流程上的显著差异,也使得品牌、管理、渠道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成为横亘在前的难题。"

面对行业疲弱态势,履新还不足半年的董事长姜宗祥,能否借助小而美的黄酒品牌,改变青岛啤酒的被动局面,只能让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