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沉睡”老井变身稳产“主力军”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连日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以下简称“第一采气厂”)某老气田单井采气数据实时传回西安集中监控中心。数据显示,该气田日产量稳定在2万立方米。这口曾因井筒积液而“沉睡”的长停井,经过科研人员精准施策,重新成为稳产“主力军”。

在第一采气厂,这样的老气田不在少数。第一采气厂开发近30年,面临设施老化、产能递减、安全环保压力增大等挑战。近年来,该厂在稳产上产、数智转型、绿色发展方面持续发力,连续4年年产气量超过100亿立方米,交出一份“老气田不惧岁月”的高质量答卷。

疏通“血管堵塞”

“这曾经是靖边气田最好的区块,但如今就像迈入暮年的老人,‘血管堵塞’严重影响产气。”第一采气厂地质研究所二级工程师刘永建指着老井区的数据图说。

不过,与新气田相比,老气田具有资源落实程度高、地面系统有依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等优势,依然存在开发潜力。“上产容易稳产难”,这是天然气行业的共识。与开发新井相比,长停井复产是更经济的上产稳产措施。面对靖边下古气田巨大的宝藏资源,第一采气厂采气工艺研究所所长蔡之兴算了一笔账:“单井复产成本不足新钻一口井的10%,却能贡献同等产量。”

那么,如何让老气田重获新生?关键要“切中脉搏”。

靖边下古气田至今已开采28年,整体进入压力低、产量低的“双低”阶段,单井产量下降,开发成本上升。第一采气厂成立专项治理专班,对全厂长停井逐一“体检”,分类施策。针对低压低产井,该厂创新应用“气举 柱塞”复合排采、深度解堵等技术,一井一策“把脉开方”,使单井产量提升30%—40%、日增气量最高达2万立方米。2024年,通过清理污染、增压解堵等措施,30余口“问题井”日增气量50万立方米,全年措施增产气量达4.78亿立方米。

2025年,该厂计划进一步治理长停井,激活“存量”变“增量”,目标新增产能3.84亿立方米,治理完毕后可以稳产5年以上。“我们要形成精准的技术体系,写好老井管理的‘后半篇文章’。”刘永建说。

实现数智转型

在第一采气厂西安集中监控中心,LED大屏实时显示着气井、集气站、净化厂的运行参数。运行监控员陈炜轻点鼠标,延安化子坪镇的第三净化厂阀门随即远程开启。“过去要到现场启停设备,来回最快也要花40分钟,现在只需几秒。”他说。

2024年,第一采气厂百余座集气站实现全厂集中管控。陈炜说,新模式使效率大幅提升,应急处置响应时间缩短70%,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腿”。

去年12月底,第一净化厂安全智慧站场通过验收,标志着第一采气厂气田站场迈入智能化时代。项目负责人李斌带领团队攻克视频智能分析、机器人巡检、风险预警等关键技术,建成覆盖“气井—管线—集气站—净化厂”的全链条智能监管体系。李斌说,过去需要经过人工往返整改、回复、确认等环节,现在智能监管体系让整改闭环时间从2天缩短到2小时。

如今,第一采气厂气田数字化覆盖率和中小型场站无人值守覆盖率达100%,已基本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天然气生产物联网系统。该厂还借助数智技术,全面构建环节简、成本低、效率高的管理流程。“掌上办”“马上办”“联合办”等工作模式,实现了全厂管理流程整体性转变,智慧气田建设步伐蹄疾步稳。

发展绿色能源

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注醇是防止冬季气井管线冻堵的关键环节。“以前全靠人工估算甲醇用量,纯度把控不了,用量也没个准,不光会产生浪费现象,管线冻堵的隐患还始终存在。”第一采气厂技术员蔡哲说。

为解决这个难题,蔡哲与团队研发了智能联动注醇设备。团队通过新增程序设置和现场改造、关联智能排采气井生产规程,让注醇泵每10分钟自动校准注醇量,实现自动启停、无人值守。试点数据显示,40天内,3个井口单井平均甲醇用量直降30%。

不仅如此,第一采气厂通过多种手段,将“绿色开采”的理念落到实处。

4月21日,长庆油田第二口“氢代油”钻井先导试验顺利完成。在试验井场,记者看到一个集装箱大小、可灵活搬运的小型氢能电站,它充当了原先燃油燃气发电机组的角色。自4月9日开钻以来,该电站连续稳定运行近两周,单井累计消耗氢气9.702吨,发电13.06万千瓦时,替代柴油36.57吨,减排二氧化碳124吨。

这不仅是动力源的简单替换,更展现了传统能源企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该厂产能建设项目组副经理刘坤峰介绍,第一采气厂近年来稳步推进低碳转型,每年仅“不点火试气”一项举措,就能回收天然气3681万立方米,相当于西安市230多万户家庭1个月的用气量。

“我们将锚定全年生产任务,守好‘稳产底线’、筑牢‘创新高线’,展现老厂新作为。”第一采气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吴付洋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