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月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千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42.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5 月 12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前 4 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历史性突破千万辆大关,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1 至 4 月全国汽车产量达 1017.5 万辆,销量为 100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9% 和 10.8%。这一里程碑式突破不仅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更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强劲动能。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在本轮增长中扮演核心角色,前 4 个月产销量分别达 442.9 万辆和 430 万辆,同比激增 48.3% 和 46.2%,占新车销量比重升至 42.7%,标志着绿色出行理念已深度融入中国消费市场。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多重因素驱动。中国政府连续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包括购置税减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通过技术创新持续优化电池续航、智能驾驶辅助等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消费者对环保出行方式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数据显示 80 后、90 后群体中,超过 60% 的受访者表示新能源汽车是购车首选。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融资总额突破 800 亿元,涵盖电池研发、电机制造、智能网联等多个领域。
出口市场的强劲表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国车企的国际竞争力。1 至 4 月汽车出口总量达 193.7 万辆,同比增长 6%,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64.2 万辆,同比暴涨 52.6%。东南亚、欧洲等新兴市场成为主要增长点,中国品牌在印尼、泰国等国的市场份额突破 30%。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2025 年前 4 个月出口量同比增长 21%,成为首个实现产能外溢的外资车企。这种双向开放格局既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体系化优势,也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加速重构。
汽车产业的繁荣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行业受益于稳定需求,一季度钢铁产量同比增长 9.2%,电解铝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92%。汽车金融领域呈现创新态势,截至 4 月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突破 5 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贷款占比达 45%。维修保养市场同样快速增长,头部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将服务效率提升 30%。二手车交易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2025 年前 4 个月交易量同比增长 18%,带动汽车金融、保险等衍生服务规模扩大。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面临复杂挑战。欧美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已涉及 120 亿美元规模,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犹存。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车企正通过供应链多元化、海外建厂等方式降低风险。比亚迪在泰国建成的首个海外工厂将于 2025 年三季度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上汽集团在印尼的电池生产基地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这种全球化布局既是对抗贸易壁垒的主动选择,也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深刻改变了全球产业格局。1980 年中国汽车年产量仅为 37 万辆,2025 年前 4 个月单季产量已突破千万辆,相当于 1980 年全年的 27 倍。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完整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等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正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未来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有望突破 1500 万辆,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超过 50%,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