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来今雨轩”变身现代人文课堂

5月10日,中山公园开启“来今雨轩讲堂”,邀请林徽因外孙女于葵女士,以“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林徽因对美的追寻”为主题,带领观众走进林徽因跨越建筑、文学与美学的精神世界。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山公园将持续邀请学者名家走进“来今雨轩”,挖掘公园蕴含的历史人文故事,将这座百年经典建筑打造成为现代的人文课堂。

中山公园作为北京近代第一座公共园林,承载着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重要记忆。园内的中山堂等建筑,既是林徽因学术研究的对象,也是她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活动中,于葵讲述了林徽因与先生梁思成参与营造学社以及为中国古建筑做出的贡献。营造学社曾经在中山公园办公,如今办公原址正在举办《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山公园展》,讲述营造学社与中山公园的渊源。于葵特别提及林徽因散文诗《藤花前》中“紫藤花开了轻轻地放着香”的句子。如今中山公园的紫藤花依旧年年盛放,成为连接往昔与当下的诗意符号。

“公众眼中,林徽因先生是‘人间四月天’,但她更是一位在战火与时代变迁中坚守文明温度的学者。” 于葵以家族档案、书信和建筑手稿为线索,讲述了林徽因作为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诗人、教育家的多重身份:她与梁思成跋涉15省200余县考察古建,奠定中国建筑史研究基础;在病榻上参与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作品展现文学才情;更在清华建筑系创立初期培养了大批人才。

作为《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作者及梁林文献整理者,于葵通过多年研究,试图呈现“真实、立体、丰富”的林徽因,展现她“以理性丈量古建,以感性书写诗篇”的独特人生。于葵说,林徽因对“美”的追求贯穿一生:“她既能用科学精神解析斗拱的力学逻辑,又能以诗人的敏感捕捉紫藤花的幽香。这种‘美’既是学术的严谨,也是生命的热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