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女性结盟,她们战胜了体型比自己大的雄性

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 81 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蝙蝠边飞边喝水

2)雌性倭黑猩猩 girls help girls

3)乌鸦像人类一样能感知几何

4)为了不被寄生,果蝇疯狂熬夜

5)腊肠犬出走 529 天终于获救

6)北长尾山雀帮亲戚带娃

蝙蝠时间管理大师

蝙蝠是个时间管理大师,可以边飞边喝水。

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研究了蝙蝠怎么喝水。他们找来了一群普氏蹄蝠和马铁菊头蝠,让它们在一个大实验室里飞,并在实验室里安上模拟水源,蝙蝠可以喝到里面的水。在水源附近,科学家放置了多个高速摄像头,全方位拍下蝙蝠的动作细节。

蝙蝠的喝水实验 | 参考资料 [ 1 ]

结果发现,蝙蝠可以一心多用,喝水也不妨碍它们飞行。在接近水源时,蝙蝠会主动减慢速度并下降,同时把翅膀的角度调高,以便一边飞行一边低头凑近水面。接下来,它们会像狗狗一样,用舌头把水吸到嘴里。

蝙蝠边飞边喝水的全过程 | 参考资料 [ 1 ]

马拉松选手在比赛中途边跑边喝水时,也得精确控制跑步速度和倒水动作,才能不被水呛到或洒自己一身。同样,蝙蝠要在喝水的时候保持正常飞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翅膀碰到了水面,它们就会掉下来;如果喝水姿势不标准,鼻子不小心进了水,它们回声定位的能力会受影响。显然,蝙蝠是个多任务处理大师,可以把速度、姿势、动作控制得面面俱到,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就能完成减速、喝水、离开的全套流程。

倭黑猩猩 girls help girls

为了维持权力,雌性倭黑猩猩会团结起来,击败雄性。

倭黑猩猩生活在多雄多雌的群体中,和其他大型猿类不同,它们的社会以雌性为核心,雌性在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母系社会结构。最近,科学家分析了 6 个野生倭黑猩猩群落长达 30 年的数据,发现在 1786 起雌性和雄性的冲突中,有 1099 起最终都是雌性获胜。

一只雌性倭黑猩猩给一只雌性梳毛 | Martin Surbeck / Kokolopori Bonobo Research Project via AP

但雄性的体型通常比雌性大,雌性在身体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到底是怎么获胜的呢?他们发现,在 85% 的冲突中,雌性都会联合起来对抗雄性——它们会组成 3~5 只个体的小团体来共同迎战,不仅打败了雄性,还巩固了雌性的社会地位。 

令科学家惊奇的是,这些团结起来的雌性常常没有血缘关系,也不是一起长大的伙伴,可却能形成如此紧密的联系,这在野外十分罕见。而且,它们的合作非常默契,在瞬息之间就能形成一个团队,并不需要花时间协商。比如,当一个雄性试图伤害幼崽时,雌性黑猩猩会在几秒内团结起来,一起大声尖叫,在树林中追捕那个雄性,有时还会给它落下致命伤。

两只雌性倭黑猩猩在梳理毛发时紧握着手 | Melodie Kreyer / LKBP

在雌性联盟的强大力量下,雄性倭黑猩猩并不敢轻易越界。雌性通常控制着最新鲜、价值最高的食物资源,它们会坐在地上一起分享食物,而雄性只能在树枝上等待,直到轮到自己进食。雌性也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交配、和谁交配,如果有雄性试图强迫雌性,常常会失败而归。

乌鸦几何直觉

乌鸦的智商又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它们能识别几何形状。

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给乌鸦设计了一项实验:在每次测试中,2 只小嘴乌鸦会在触摸屏上看到 6 个图形,其中一个图形和其他的有不同的几何特征,它们要啄选出那个特殊的图案,才能得到奖励。

乌鸦的实验任务 | 参考资料 [ 3 ]

一开始的任务很简单,比如 5 个星星图形和 1 个月亮图形,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乌鸦可以轻松地选出那个特殊图形。随着难度上升,展示的图形变成了几何图形,比如 5 个完美的正方形和 1 个略有偏差的四边形——但就算它们在视觉上看起来很相似,乌鸦还是能准确地识别出那个与众不同的图形,这说明它们可以感知图形中的几何规律。

像人类一样,几何图形越规律、越对称,乌鸦更容易分辨出哪一个和其他的不同;如果所有图形都是不规则四边形,乌鸦就很难分辨出那个特殊图形了。

简单版(上)和困难版(下)| 参考资料 [ 3 ]

在这之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几何感知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就算是人类的近亲狒狒,在相似的实验中也没能对几何图案表现出敏感性。这项实验说明,乌鸦和人类一样能够认知几何规律性,这也许能帮助它们在空中利用空间规律性来认识环境,从而找到正确的方向。

果蝇:熬夜才能活下来

为了躲避寄生虫,一些果蝇不得不疯狂熬夜。

果蝇夜晚一动不动地睡觉时,一种寄生性螨虫 Gamasodes queenslandicus 会趁机攻击果蝇,附着在它们身上取食。如果寄生在果蝇身上的螨虫过多,果蝇甚至会被撕裂,很多果蝇因此没能存活下来。

果蝇 | Andrew Higley

最近,科学家对野生果蝇进行了 16 代人工选择,挑选那些能在夜间螨虫肆虐的情况下下依旧毫发无损的个体进行繁殖,结果培育出了一批抗螨虫的果蝇。他们发现,这些抗螨虫的果蝇是熬夜大师,它们的睡眠时间比普通果蝇少了近一半,夜间的总活动量也比普通果蝇高出 30%——它们靠着高强度的活动,让螨虫没法附着到它们身上。

果蝇培育中 | Andrew Higley

不过,就像我们熬夜的后果一样,抗螨虫果蝇也要承担额外的能量消耗和健康风险。它们体内和代谢相关的基因会显著地上调,为它们在夜间维持高警觉状态提供能量;但同时,它们的营养物质也消耗得更快。在之前的饥饿实验中,这些通过熬夜来躲避螨虫的果蝇,比普通果蝇更快地耗尽了脂肪和蛋白质储备,存活时间缩短了 20% 左右。

腊肠犬出走 529 天

一条出走了 529 天的腊肠犬,终于获救了!

2023 年 11 月,1 岁的腊肠犬瓦莱丽(Valerie)和主人一起去澳大利亚的袋鼠岛露营。在主人出去钓鱼时,它自己打开了笼子,径直冲进了灌木丛,从此失踪。

瓦莱丽失踪前和主人一起生活时的照片 | Kangala Wildlife Rescue / Facebook

对一只家养的小型犬来说,袋鼠岛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岛屿面积超过 1700 平方公里,有很多崎岖的地形,当地有剧毒的蛇类和其他捕食者,自然食物资源稀缺,而且夜间温差大。主人和志愿者都非常担心,几百名志愿者耗费了超过 1000 小时、行程超过 5000 公里的搜寻,还在岛上设置了很多监控和诱饵站,希望能够救回瓦莱丽。

流浪的瓦莱丽出现在监控摄像头中 | Kangala Wildlife Rescue  

好消息是,他们发现带着粉色项圈的瓦莱丽偶尔会出现在摄像头的画面里。然而,它对人类非常警惕,还善于利用地形掩护自己,让救援团队一度陷入僵局。瓦莱丽一直靠着吃路边撞死的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尸体生活,可能也会吃一些野生植物的果实。

直到今年年初,救援团队分析了瓦莱丽经常出没的区域,设置了诱饵和它熟悉的玩具、毯子,终于在最近的一个夜晚,成功把它引入了安全圈并顺利捕获。目前瓦莱丽已经在兽医处接受了全面体检,它的身体状况良好,马上就可以和主人重聚。

北长尾山雀帮忙带娃

北长尾山雀会帮亲戚带娃,还和亲戚一起迁徙。

北长尾山雀以长相可爱出名,有着长长的尾巴。它们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天,这时它们会用苔藓、羽毛和蜘蛛丝筑巢,在里面抚育雏鸟。可是,并不是所有育儿过程都一帆风顺,因为喜鹊或鼬类的攻击,很多雏鸟会不幸死去。

长尾山雀体型娇小圆润,尾巴修长 | Dion Art / Wikimedia Commons

一些孩子去世的北长尾山雀不会执着于再生孩子,转而帮亲戚带娃。它们一般会选择兄弟姐妹的巢穴,在它们的帮助下,亲戚孩子的存活率大大提升,更有可能安全长大并在下一年繁殖,这些帮忙带娃的北长尾山雀也能间接地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

北长尾山雀宝宝排排站 | Rob Hille / Wikimedia Commons

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整合了 30 年间的野外观测和族谱数据,发现北长尾山雀互相带娃的习俗有迹可循——它们连迁移时都和兄弟姐妹一起飞。北长尾山雀不像多数鸟类一样单独迁徙,而是以家庭为单位一起迁徙,兄弟姐妹一起到达目的地,又会一起在新环境中安家,互相依靠和合作。这样一来,在繁殖季节继续互帮互助、一起带娃,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 1 ]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if.2024.0616

[ 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7900-8

[ 3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t3718

[ 4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323-025-00031-7

[ 5 ]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ausage-dog-rescued-after-surviving-solo-for-529-days-on-remote-island

[ 6 ] 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656.14237

作者:猫吞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Melodie Kreyer / LKBP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