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局势再度升级,此次有何不同?
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袭之后,印巴两国关系持续紧张。5月3日,印度禁止该国用户访问巴基斯坦演员和板球运动员的社交平台账户,并停止两国间的邮政服务;巴基斯坦海事局则宣布,禁止印度船只进入该国港口。
印巴局势再度升级,成为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国际局势的又一注解。4月22日,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尔加姆镇,26个无辜生命在3名袭击者的枪下消逝,印度第一时间将该事件定性为“巴基斯坦资助的恐怖主义”,称将采取一系列强烈报复措施,巴基斯坦则坚决否认与恐袭事件有关,并表示自己的“130枚核武器可不是摆设”。印巴互不妥协让步的强硬态度及系列反应,已使两国关系陷入僵局,且不排除冲突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熟悉的对抗节奏
恐袭事件发生后,印度不出意外地指责巴基斯坦,并祭出暴风骤雨般组合拳:驱逐巴基斯坦外交官、暂停河水共享、废除贸易协定,甚至切断印度河上游水源。
将水资源进一步武器化等长期预案的激烈措施付诸实施,表明印度的行动并非单纯的反制,因为针对此次恐袭事件的调查结果还未明了,甚至权威的调查都还没有启动。印度之所以如此快速地作出一系列激烈反应,是试图尽快争取国际同情,坐实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的“铁证”,给巴基斯坦安插“理想”的罪名和标签。
面对准备充足的印度“三板斧”,巴基斯坦也予以快速应对。一方面,巴基斯坦否认支持克什米尔的暴力事件,表示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暗示印度借“假旗”行动策划了该事件,还多次呼吁国际社会对事件进行透明和中立的调查。5月2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呼吁国际社会对该事件进行可信、透明和中立的调查。巴基斯坦还在联合国呼吁主要大国加大参与力度,防止巴印危机继续升级。另一方面,巴基斯坦认为,印度对巴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极不负责任,且缺乏法律依据。巴基斯坦也快速宣布了对印度的一系列反制措施,甚至被迫祭出了“核盾牌”。
印巴这一对宿敌再次陷入熟悉的对抗节奏:外交制裁、军事对峙、擦枪走火、口水战升级,甚至连核威慑的阴影也在若隐若现。
不一样的剑拔弩张
这场看似熟悉的危机,不仅再次撕开了克什米尔问题的伤疤,更在被印度极力渲染为印度版的“9·11”事件。印度试图以此作为打击巴基斯坦的绝对正当理由,双方冲突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不容低估。
从双方的应对过程不难看出,印度利用恐袭事件主动进攻,塑造“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的叙事,与巴基斯坦的匆忙被动应对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既是两国综合国力对比悬殊的自然反映,也是借势出招和无奈应对之下自然产生的结果。
4月29日,印度总理莫迪授权印度武装力量对恐袭事件采取果断应对措施,表示印度武装部队拥有“完全的行动自由”来决定任何军事反应的方式、目标和时间。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则表示,巴基斯坦军队“已为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准备”。值得关注的是,印度还升级了水武器,试图进一步利用其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加大对巴基斯坦水资源的影响。
在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中,剑拔弩张的程度超出以往。印度国内反穆斯林情绪严重,且报复巴基斯坦的呼声较高。此次恐袭事件被印度一些民众和部分政党视为伊斯兰恐怖主义行为,激化了印度的民族宗教矛盾,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针对穆斯林的袭击和暴力行为也显著增加。以“今日印度”为代表的印媒更是鼓噪巴陆军参谋长渴望与印度开展小规模战争,以渲染战争气氛。与此同时,印度采取的一系列报复措施已引发巴民众和政党的不满与愤怒,巴国内还发生了反印抗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