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匠心 让中国化工装备走向世界——记全国劳动模范、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万尧
在化工装备研发的前沿阵地,有这样一位科研工作者,他用二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我国化工装备行业迈向新高度。他就是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干燥设备研究所所长张万尧。
走进天华院的实验室,总能看到张万尧忙碌的身影。自2001年踏上工作岗位,他便一头扎进科研一线,以“工艺与装备并重,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围绕国家重大装置工程,带领团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聚丙烯领域,张万尧团队的成果堪称惊艳。他们对鲁姆斯工艺聚合反应器和脱气仓、国外公司工艺的卧式反应器等多个单元进行大规模模块化和撬装化。其中,Basell(生产聚丙烯)工艺中的干燥器占据国内绝大多数市场份额,成功替代进口设备;60万吨/年聚丙烯大型环管反应器成为世界同类设备之最,聚丙烯鲁姆斯工艺聚合反应器更是节约了近一半的设备投资成本。如今,在聚丙烯技术领域,张万尧团队实现干燥器和汽蒸器市场占有率超90%。在鲁姆斯工艺聚合反应器的研发现场,张万尧曾连续数周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反复调试参数,正是这种执着,才换来了惊人的突破。
PTA(精对苯二甲酸)领域同样留下了张万尧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主持完成我国首台国产最新生产工艺关键核心设备——压力过滤机的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这台集过滤、洗涤、干燥一体化的设备,不仅缩短了流程、降低了投入,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其研制和推广,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全球技术垄断,改变了PTA生产技术格局,更助力我国自主工艺包技术走出国门。研发期间,团队遭遇无数技术难题,张万尧常常组织大家在实验室展开头脑风暴,从凌晨讨论到天明,最终攻克难关。
在聚苯醚领域,张万尧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聚苯醚浆料分离、净化与干燥关键技术及设备,实现聚苯醚生产技术全部国产化。经处理后的产品性能达到或优于国外厂家,装置生产的聚苯醚产品出口至日本旭化成等,大幅增强了我国聚苯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在橡胶领域,面对SEBS(橡胶产品)研磨机被国外垄断的困境,张万尧团队开发出国产化的成套工艺技术和专用机组,价格仅为引进设备的1/4至1/3,成功打破技术壁垒。
张万尧时刻紧盯行业动态,积极与用户沟通,了解“卡脖子”装备问题。他从数学模型建立和分析模拟入手,历经关键部件结构研发试制、整机工业化样机试验等阶段,不断放大工程规模,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累计实现经济效益40亿元。
多年来,张万尧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及荣誉称号24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72件、实用新型专利114件,发表论文30余篇,制修订标准3项,出版著作2项。2024年,天华院及其蒸汽管回转圆筒干燥机成功入选国家“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背后离不开张万尧的辛勤付出。
今年,张万尧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面对荣誉,他谦虚地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天华院和我并肩奋斗的团队。作为一名党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从一名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行业领军者,张万尧始终以化工装备行业自主创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劳模精神,在化工装备国产化的道路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创新传奇,为我国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