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特朗普的造船关税不能重振美国工业
正如预期的那样,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在推行他第一个任期(2017-2021年)的许多贸易政策,而不是以一种更加激进和自信的方式。他之前的贸易政策的特点是偏爱单边行动,采取强硬的谈判策略,并注重在保护国内产业的同时减少贸易逆差。他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经济政策(Maganomics或Trumponomics)侧重于减税、放松管制以及降低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尽管其更广泛的经济影响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显然,特朗普对朋友和敌人都一视同仁,但实际上,他的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主要是为了阻止中国的经济崛起。在最新的攻击中,特朗普政府瞄准了中国的海上物流和造船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于2024年4月发起的301条款调查旨在对中国船舶征收惩罚性费用,并强制要求一定比例的美国出口货物由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运输。特朗普政府宣称的目标是重振萎靡不振的美国国内造船业,但此举最终陷入了三重悖论,突显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保护主义的内在矛盾。
在短短20年间,中国已成为全球造船业的主导力量,目前占全球商用船舶产量的一半以上,而美国的全球市场份额已降至仅0.8%。然而,中国造船业的惊人崛起并非由补贴创造的人为优势,而是规模效率和市场驱动创新的结果。今天,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造船产业链,使超大型船舶更具成本效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在2024年建造的商用船舶吨位超过了美国整个造船业自二战以来的总和。全球超过30%的新船订单依赖于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即使东南亚制造商在进行分段生产。
另一方面,美国的造船能力已经下降到目前只有4家活跃的公共造船厂的程度,而中国有35家。特朗普政府显然对此感到震惊。然而,它应该意识到,征收关税、使用强制手段和限制贸易流动不会改变这一平衡。相反,它将增加依赖全球航运的美国企业的成本。
美国商业造船业的衰落值得认真反思,而不是轻易地将问题外部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自觉地不再将造船业视为战略产业,导致其市场份额萎缩。然而,通过关税和强制令的保护主义不会重振这一行业——它需要劳动力发展、技术投资和供应链重组,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考虑到造船工人的平均年龄为52岁,而年轻工匠在现有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不到15%,美国至少需要15年时间才能重建一个30万人的工业劳动力基础。
特朗普政府需要认识到,保护主义政策无法解决美国造船业明显的成本劣势。美国造船厂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每小时98美元,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4.3倍。此外,美国国内的供应链也在恶化,像船用曲轴和推进系统这样的关键部件现在完全是进口的。即使美国强迫国内船舶生产,它也很难在价格上展开竞争,从而使整个努力在经济上不可行。
301调查本质上是将美国产业政策失败归咎于中国的战略尝试,而不是纠正国内的结构性问题。特朗普政府的举动有可能进一步分裂全球供应链,危及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稳定。航运业是国际贸易的支柱,扰乱造船业的公开竞争将颠覆整个全球贸易体系。
此外,从贸易角度来看,这些制裁蔑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进一步损害了美国在国际贸易关系中的信誉。运输成本的增加将给依赖具有成本效益的海运物流的国家和行业带来经济压力,这意味着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最终将受到打击。
现实的分析表明,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是更广泛的去工业化趋势的一部分。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基本上放弃了从智能手机到铝等关键工业产品的生产。曾经熙熙攘攘的造船厂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班轮,现在已经变成了国家公园、海军航空站或商业集装箱码头。老实说,这种转变不是中国强迫的;这是美国历届政策制定者为追求更低成本和更高利润而做出的经济选择的结果。
据《福布斯》(Forbes)杂志报道,美国工业的衰落是有意识的离岸外包和金融化的结果,那些不再被视为有利可图的行业被放任自流。报告指出,美国在全球外包领域占据主导地位,66%的美国公司至少分包一个部门。有必要了解真正的问题,因为保护主义措施不太可能逆转几十年来的去工业化进程。它需要在教育、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进行战略投资,以收复失地。
保护主义只会扭曲市场,增加成本,破坏全球贸易惯例。相反,特朗普政府应该采取现实的产业政策,优先考虑创新、劳动力发展和战略投资。与许多其他行业一样,造船业也依靠规模经济和国际合作而蓬勃发展。特朗普应该专注于通过长期政策重振美国自己的工业能力,而不是惩罚中国来之不易的竞争优势。
针对中国造船业的301调查代表了特朗普经济学的一个更广泛问题——它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是惩罚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如果特朗普政府真想重振美国造船业,就应该直面真正的挑战;否则,保护主义政策仍将是一个悖论——试图以牺牲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迫使高成本的国内生产,只是为了遏制一个被美国视为“战略对手”的国家的崛起。
正如预期的那样,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在推行他第一个任期(2017-2021年)的许多贸易政策,而不是以一种更加激进和自信的方式。他之前的贸易政策的特点是偏爱单边行动,采取强硬的谈判策略,并注重在保护国内产业的同时减少贸易逆差。他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经济政策(Maganomics或Trumponomics)侧重于减税、放松管制以及降低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尽管其更广泛的经济影响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显然,特朗普对朋友和敌人都一视同仁,但实际上,他的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主要是为了阻止中国的经济崛起。在最新的攻击中,特朗普政府瞄准了中国的海上物流和造船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于2024年4月发起的301条款调查旨在对中国船舶征收惩罚性费用,并强制要求一定比例的美国出口货物由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运输。特朗普政府宣称的目标是重振萎靡不振的美国国内造船业,但此举最终陷入了三重悖论,突显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保护主义的内在矛盾。
在短短20年间,中国已成为全球造船业的主导力量,目前占全球商用船舶产量的一半以上,而美国的全球市场份额已降至仅0.8%。然而,中国造船业的惊人崛起并非由补贴创造的人为优势,而是规模效率和市场驱动创新的结果。今天,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造船产业链,使超大型船舶更具成本效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在2024年建造的商用船舶吨位超过了美国整个造船业自二战以来的总和。全球超过30%的新船订单依赖于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即使东南亚制造商在进行分段生产。
另一方面,美国的造船能力已经下降到目前只有4家活跃的公共造船厂的程度,而中国有35家。特朗普政府显然对此感到震惊。然而,它应该意识到,征收关税、使用强制手段和限制贸易流动不会改变这一平衡。相反,它将增加依赖全球航运的美国企业的成本。
美国商业造船业的衰落值得认真反思,而不是轻易地将问题外部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自觉地不再将造船业视为战略产业,导致其市场份额萎缩。然而,通过关税和强制令的保护主义不会重振这一行业——它需要劳动力发展、技术投资和供应链重组,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考虑到造船工人的平均年龄为52岁,而年轻工匠在现有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不到15%,美国至少需要15年时间才能重建一个30万人的工业劳动力基础。
特朗普政府需要认识到,保护主义政策无法解决美国造船业明显的成本劣势。美国造船厂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每小时98美元,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4.3倍。此外,美国国内的供应链也在恶化,像船用曲轴和推进系统这样的关键部件现在完全是进口的。即使美国强迫国内船舶生产,它也很难在价格上展开竞争,从而使整个努力在经济上不可行。
301调查本质上是将美国产业政策失败归咎于中国的战略尝试,而不是纠正国内的结构性问题。特朗普政府的举动有可能进一步分裂全球供应链,危及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稳定。航运业是国际贸易的支柱,扰乱造船业的公开竞争将颠覆整个全球贸易体系。
此外,从贸易角度来看,这些制裁蔑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进一步损害了美国在国际贸易关系中的信誉。运输成本的增加将给依赖具有成本效益的海运物流的国家和行业带来经济压力,这意味着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最终将受到打击。
现实的分析表明,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是更广泛的去工业化趋势的一部分。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基本上放弃了从智能手机到铝等关键工业产品的生产。曾经熙熙攘攘的造船厂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班轮,现在已经变成了国家公园、海军航空站或商业集装箱码头。老实说,这种转变不是中国强迫的;这是美国历届政策制定者为追求更低成本和更高利润而做出的经济选择的结果。
据《福布斯》(Forbes)杂志报道,美国工业的衰落是有意识的离岸外包和金融化的结果,那些不再被视为有利可图的行业被放任自流。报告指出,美国在全球外包领域占据主导地位,66%的美国公司至少分包一个部门。有必要了解真正的问题,因为保护主义措施不太可能逆转几十年来的去工业化进程。它需要在教育、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进行战略投资,以收复失地。
保护主义只会扭曲市场,增加成本,破坏全球贸易惯例。相反,特朗普政府应该采取现实的产业政策,优先考虑创新、劳动力发展和战略投资。与许多其他行业一样,造船业也依靠规模经济和国际合作而蓬勃发展。特朗普应该专注于通过长期政策重振美国自己的工业能力,而不是惩罚中国来之不易的竞争优势。
针对中国造船业的301调查代表了特朗普经济学的一个更广泛问题——它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是惩罚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如果特朗普政府真想重振美国造船业,就应该直面真正的挑战;否则,保护主义政策仍将是一个悖论——试图以牺牲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迫使高成本的国内生产,只是为了遏制一个被美国视为“战略对手”的国家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