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所许金祥:科研是马拉松,上海有适合的跑道|扎根上海,从0到1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

基础研究是科创策源的重要基石,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为更好支持基础研究,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多项首创性探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让他们十年干一件事,而非一年干十件事。今年一季度,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5篇,平均每2天一篇,创历史新高。

本报今起推出“扎根上海,从0到1”系列报道,对话上海基础研究一线中青年科学家,讲述他们在各自领域挑战“大问题”的勇气和“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展现上海用制度呵护勇敢的探索实践。

你知道缪子吗?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基本粒子,缪子可用作“量子探针”,不仅有望揭示全新物理规律,也在新型材料研发、高温超导机制研究等前沿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全世界研究缪子的科学家仅约500人,拥有缪子源的城市只有5个,目前上海并不在其中。2019年底,马来西亚籍华裔科学家许金祥在踏遍25个国家50多个城市、经过16年海外学习工作之后,决定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开展缪子的磁性测量研究。

许金祥在实验室组装观测缪子的云雾室装置

“基础研究是一场以一生为长度的马拉松,我希望在上海跑出最精彩的一段。”在许金祥看来,上海是一座尊重科学的城市,也有着国际化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李所的粒子物理团队年轻而充满活力,拥有无限可能,“在这里更能留下属于自己的科学印记”。

跑马拉松者,不介意起跑快慢

与不少年轻学者早早专注于一个专业方向不同,许金祥有着异常丰富的跨学科研究经历——马来西亚高中毕业,申请到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本硕奖学金,20岁就踏上了日本求学之旅,在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分别完成了本科与硕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