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 2027 年,2026年起减半征收
2025 年 5 月,财政部宣布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 2027 年,其中 2024-2025 年全额免征,2026-2027 年减半征收。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更深刻重塑着车企的产品布局与市场竞争逻辑。

政策延续的直接效应体现在消费者购车成本的显著降低。以一辆售价 35 万元的新能源乘用车为例,2025 年购车可享受约 3 万元购置税减免,而 2026 年购车则需缴纳约 1.6 万元。这种成本差异促使部分消费者选择在政策红利期提前购车,引发市场抢购热潮。乘联会数据显示,5 月 1-18 日新能源车零售 48.4 万辆,同比增长 32%,政策刺激效果显著。同时,为充分享受减免额度,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 30 万元以下车型,推动车企加速布局中低端市场。例如,比亚迪推出 " 油电同价 " 策略,旗下海鸥、海豚等车型凭借高性价比占据细分市场领先地位。
对于车企而言,政策退坡压力倒逼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头部企业如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将电池成本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 80%,并推出第五代 DM 技术,综合续航突破 1300 公里。特斯拉则通过 FSD 自动驾驶技术的持续迭代,提升产品附加值,缓解政策退坡对销量的影响。与此同时,价格战逐渐转向金融战,长城、吉利等品牌推出 " 五年免息 " 政策,新能源车金融补贴占比达车价 8%,进一步刺激消费。
政策延续也加速了市场分化。2025 年新能源渗透率预计突破 50%,技术实力弱、资金链紧张的车企将面临更大生存压力。例如,通用汽车近期宣布重组道朗格进口业务,优化在华运营,反映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中的战略收缩。而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则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进入预量产阶段,计划港股募资 40-50 亿美元用于匈牙利工厂建设,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延续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宝贵的转型缓冲期。在政策引导下,社会资源加速向电池技术、自动驾驶、充电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集聚。例如,赣锋锂业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420Wh/kg,一汽解放重点布局固态电池应用,长安汽车计划 2027 年量产续航超 1500 公里的全固态电池车型。这些技术突破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性能持续提升,逐步消除消费者的里程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