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投资者权益,“甘肃碳交”休市一年幕后谁在操盘?
甘肃碳交休市风波:谁在收割绿色投资的未来?
一场持续一年的资本困局与碳市场信任危机
一、突然休市:消失的碳资产与投资者困境
2024 年 4 月 22 日,甘肃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 " 甘肃碳交 ")以一纸 " 系统维护 " 公告突然关闭交易通道,将数千名投资者推向深渊。截至 2025 年 5 月,这场 " 维护 " 已持续逾一年,投资者持有的 " 滇巧家林碳 C1" 等碳汇产品仍被冻结。更令市场哗然的是,甘肃碳交单方面提出以 40 元 / 吨的价格回购产品,而投资者购入成本普遍在 70-90 元 / 吨,部分散户亏损率超 50%。

项目真实性遭官方 " 打假 "
云南省巧家县林业局在接受调查时明确表示:" 从未审批过‘滇巧家林碳 C1 ’项目。" 这一表态直接戳破了项目的合法性泡沫。更令人质疑的是,该产品未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系统登记,意味着其既无减排量核证,亦无碳汇监测数据支撑。而作为项目挂牌方的金咏诚科技与甘肃碳交,面对投资者质询却集体沉默,客服电话长期处于 " 忙线 " 状态。

二、系统性风险:从地方乱象到全国碳市场震荡
1. 公信力危机蔓延
作为省级交易平台,甘肃碳交竟为虚假 " 红头文件 " 项目背书,暴露地方监管的致命漏洞。此类行为若被其他交易所效仿,可能引发 " 劣币驱逐良币 " 效应——据金联创碳市场月报(2025 年 4 月)显示,事件曝光后,北京、上海等规范运营的碳交易所交易量环比下降 12%,投资者持币观望情绪浓厚。

2. 国资背景下的监管悖论
股权穿透显示,甘肃碳交 51% 股权归属于甘肃科技投资集团,其国资背景本应强化平台公信力。然而,休市决策过程始终未公开,被质疑以行政手段掩盖经营乱象。这一案例暴露出地方交易所普遍存在的双重身份困境:既是市场运营者,又是地方利益代言人。

3. 碳价体系遭遇人为扭曲
当前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已突破 100 元 / 吨,而甘肃碳交 40 元 / 吨的回购价形成畸形价格双轨制。中国环境科学院专家指出:" 这种行政干预式定价严重削弱碳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相当于向高排放企业变相发放‘污染补贴’。"
三、制度真空下的资本狂欢
法规缺位催生 " 灰色地带 "
我国尚未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地方交易所监管标准参差不齐。甘肃碳交事件暴露出三大制度漏洞:
碳汇项目准入无国家级审核机制
地方交易所与 CCER 系统未强制挂钩
投资者权益保护条款缺失
" 碳市 P2P" 收割逻辑
调查发现,项目方在推销时频繁使用 " 国家战略背书 "" 年化收益 20%" 等话术。这与 P2P 暴雷前的营销套路高度相似:利用政策光环掩盖项目瑕疵,通过高收益承诺吸引散户接盘。一位亏损 68 万元的投资者坦言:" 业务员展示的政府文件盖着红章,我们哪会怀疑?"
四、破局之路:刮骨疗毒方能重建信任
1. 启动国家级专项核查
需由生态环境部、证监会等多部门联合介入,彻查甘肃碳交所有挂牌项目真实性,建立跨区域投资者索赔通道。对于虚构项目的企业,应参照《证券法》虚假陈述条款追究刑事责任。
2. 构建碳市场 " 防火墙 " 制度
强制地方交易所接入国家 CCER 系统,实现碳汇项目全生命周期追溯
设立碳金融产品发行准入 " 白名单 ",禁止未核证项目上市交易
参照科创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设定碳交易风险测评门槛
3. 建立行业风险补偿基金
可从碳交易手续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投资者保护基金。对于因平台违规造成的损失,实行 " 先赔付后追责 " 机制,避免散户维权陷入法律拉锯战。
结语:碳市场的 " 成人礼 " 之痛
甘肃碳交事件撕开了新兴市场野蛮生长的伤疤——当 " 双碳 " 战略遭遇地方保护主义与资本无序扩张,制度建设的滞后正在透支公众对绿色金融的信任。若不能以雷霆手段斩断利益黑手、重构监管框架,这场始于西部一隅的休市风波,或将演变为动摇 "3060" 目标的系统性危机。
此刻,所有人都在追问:究竟是谁在操控这场 " 绿色收割 "?答案或许藏在那些不愿公开的会议纪要、刻意回避的股权代持协议,以及地方 GDP 增长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利益博弈中。但可以确定的是,若继续纵容 " 带毒的绿芽 " 生长,最终被埋葬的将是整个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