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号神了!一个备份星 却成就6大目标、7大突破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长征三丙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
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但在任务中“超常发挥”——5天飞抵月球、拍下7米分辨率月表“高清写真”,更在退役后远征300万公里深空。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月探测”的进阶任务,嫦娥二号站在嫦娥一号的肩膀上,瞄准更高精度、更广探测、多任务验证三大方向,定下了六大工程目标!
1、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
利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降低后续任务的实施风险。
2、试验X频段深空测控技术,初步验证深空测控体制,为嫦娥三号任务积累工程经验。
3、验证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选择与嫦娥三号任务相似的奔月、月球捕获轨道,通过实际飞行掌握直接奔月和100公里近月捕获技术,为嫦娥三号任务探索技术途径。
4、验证100公里x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
5、试验低密度校验码(LDPC)遥测信道编码、高速数据传输、降落相机等技术。
6、对嫦娥三号任务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利用预案着陆区月表图像,绘制三维地形图,有利于定量评估预选着陆区的特性,提高嫦娥三号任务着陆安全性。
嫦娥二号在中国探月工程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不仅全部完成了预设的六大工程目标,还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直接推动我国深空探测能力“起飞”,有了质的跃升。
1、首次验证中国自主设计的直接地月转移轨道技术。
通过长征三号丙火箭精准入轨和最优中途修正策略,直接把地月“赶路时间”从12天缩短到5天,还省了23%的燃料。
2、成功完成100公里×15公里椭圆轨道机动,用高精度轨道控制技术稳稳验证近月点15公里的极限轨道参数,同时还获取了珍贵的月球低空重力场数据。
3、突破性拓展至日地L2点探测,完成中国首次300万公里级深空飞行大挑战。
凭借自身轨道修正的“太空导航”和高精度姿态控制的“稳定身法”,成功建立超远距离测控链路。
4、嫦娥二号搭载的高分辨率CCD立体相机,成功获取全球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数字影像,其中预选着陆区虹湾局部达1米分辨率,从影像细节中,可清晰辨识直径4米以上的月表障碍物。
5、圆满完成预选着陆区亚米级成像任务,实现预选着陆区0.5米分辨率成像,较嫦娥一号的10米精度提升20倍,可清晰识别月面2米级石块与斜坡等地形细节,“超清模式”拉满。
6、成功实现X波段深空测控通信技术突破,把数据传输速率提升到嫦娥一号2倍,实现下行数据传输速率从嫦娥一号S波段的3Mbps提升至6Mbps。
7、完成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的超然突破,拓展任务中成功飞越近地小行星图塔蒂斯。
探测器以10.73km/s的相对速度,在距目标仅770米拍摄了分辨率达3米的清晰影像,首次揭示这颗小行星的表面形貌与自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