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进展!国轩高科全固态迈入预量产,准固态剑指千公里续航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竞速固态电池技术的关键节点,国轩高科于 5 月 16-17 日举办的 2025 全球科技大会上,交出了一份极具分量的技术答卷。公司不仅宣布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正式贯通,更携金石全固态电池、G 垣准固态电池等革新性产品,向外界展现了其在下一代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纵深。

全固态电池迈入预量产

如果说 2024 年国内固态电池各相关企业逐步透露其量产能力和量产时间节点,那么 2025 年开始,长安汽车发布金钟罩固态电池,比亚迪量产 60Ah 全固态电池,宁德时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单体能量密度突破 500Wh/kg 等等,全固态电池企业则呈现出集体加速的态势。

欧阳明高院士看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动化变革已进入高潮,2021 年爆发的原因包括技术厚积薄发、市场需求增长和政策推动。全固态电池是未来发展方向,但面临诸多技术难题,需协同创新,研判技术路线。预计 2025-2027 年,以硫化物复合电解质为主体的乘用车全固态电池有望量产。

在此背景下,国轩高科亦在加速推进其全固态电池技术的进展。发布会现场,全固态电池研发负责人潘瑞军博士介绍,自 2024 年首次发布金石电池以来,研发团队已在材料体系实现多重突破。过去一年间,金石全固态电池硫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提升 60%,空气稳定性显著提高,正负极材料的克容量也实现较大突破,在材料科学方面为全固态电池的发展筑牢根基。

这些突破使得新一代金石电池在 350Wh/kg 能量密度下,单体容量提升 150%,预紧力下降 90%,无惧针刺、热箱、外短、过充、挤压等严苛考验,安全性能全方位提升。

产业界关注的量产能力方面,国轩首条全固态中测产线的投产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条完全自主设计的产线集成了多项专利技术,在 0.2GWh 设计产能下实现 90% 的良品率。" 从纳米级材料合成到模组装配,我们实现了 100% 国产化设备集成。" 潘瑞军特别强调,搭载该电池的测试车辆已实现装车路测。

" 回望十年,国轩高科坚守以磷酸铁锂安全革命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今天,我们更要以固态电池技术实现跃迁,叩开下一代能源时代的大门。这是一个既要安全底线,又要性能天花板的时代。" 国轩高科工程总院副院长曹勇如是表示。

1000km准固态电池量产加速

全固态电池技术固然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技术上车到全面推广依然有不短的距离。与此同时,工信部新发布的 GB38031-2025 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将 " 不起火、不爆炸 " 纳入强制标准,当消费者对 " 充电 10 分钟续航 1000 公里 " 的期待值持续攀升,这场发生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安全与性能双重攻坚战进入白热化。

面对市场如此需求,除了金石全固态电池,国轩高科此次还首次发布了 G 垣准固态电池。致力于打破续航焦虑与 " 安全魔咒 " 的对立难题,以 300Wh/kg 的能量密度,将纯电轿车的续航里程推至 1000 公里。

但事实上," 半固态电池装车易,但要在高安全框架下实现性能突破,才是真正的技术攻坚战。" 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如是说。

国轩高科为 G 垣准固态电池打造六大核心技术矩阵:从构筑锂离子高速通道的全域离子导网络,到实现缺陷自修复的硅基限域技术,特别是突破性的闭孔固态电解质设计,使得电芯在遭遇极端穿刺时,能通过自适应固固界面形成物理隔离屏障。即使 3mm 钢针穿刺,其依然能够保持 " 不起火、不爆炸 ",并且可在带针的状态下仍能实现安全放电,所释放的能量是此前的 96.8%。

在参数表上,G 垣准固态电池可提供 197Ah/140Ah,其中 197Ah 方形电池能量密度电池,可以达到 300GWh/kg 以上,电池体积能量密度可以实现 720Wh/L 以上,可以兼容 1000 伏高压充电体系,保障 10 年 50 万公里的续航倍率,性能可以达到 6C 和 4C,可以为 B 级及以上的纯电动汽车提供 1000km 以上的长续航解决方案。

据现场披露的产业化路线图,国轩高科已建成年产能 12GWh 的 G 垣准固态电池产线,并且已经向 5 家以上的客户送测,有 4 家以上的客户已经在上车测试。"G 垣准固态电池 001 号车,目前测试里程已超过 1 万公里。" 朱星宝进一步透露," 今年年内预计会有几家车企会陆续官宣上车的最新消息。"

此外,面向对电池倍率性能要求更高的 evolt 产品,国轩高科进一步推出高功率化解决方案—— 3600W/kg 的功率密度配合 12C 放电能力,使电池组可在 12 分钟内完成 10-80% 快速补能。目前该电池已通过国标相关安全测试,也已通过 evolt 飞行工况验证。目前国轩高科高功率电池也已建成 10GWh 年产能。随着 10GWh 高功率电池产线投产,这项技术也将正式实现商业化使用。

从磷酸铁锂到固态电池,国轩高科的技术演进映射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进化轨迹。在安全与性能的天平上,这家企业正以材料创新、制造突破和生态布局,书写下一代电池的竞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