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的“慢战”
文 | 光子兴趣
5 月 13 日,腾讯音乐披露了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腾讯音乐营收 73.6 亿元,同比增长 8.7%;净利润 42.9 亿元,同比增长高达 201.8%。
尽管其中包含 23.7 亿元的一次性投资收益,但剔除该项后,非国际财务准则下净利润仍有 21.2 亿元,同比增长 24.6% ——即便不靠 " 非常规 " 助攻,盈利曲线依旧上扬,底盘不虚。
从结构上看,腾讯音乐在线音乐业务仍延续增长导轨,占比持续提升,已替代社交娱乐成为核心增长极。但更关键的是用户付费结构,逐渐走向良性循环。
然而,腾讯音乐仍处于攻守转换的临界状态——月活用户的同比、环比下滑,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平台在用户规模上的边际扩张已近天花板。
为此,腾讯音乐也在尝试突破 " 音乐 " 的边界,以谋求长线增长路径——从高速 " 上车 ",到传出收购喜马拉雅的消息,腾讯音乐似乎希望通过横向扩张、补齐内容生态。
可以说,2025 年第一季度的腾讯音乐,正处在 " 盈利能力改善 " 与 " 用户规模收缩 " 共存的过渡期。但就其目前的表现来看,腾讯音乐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了韧性与方向感——既不冒进,也不固守,以温和的节奏,完成决绝的换挡。
在线音乐攻守道
财报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营收 58 亿元,同比增长 15.9%。
从腾讯音乐最近几年的转变来看,这轮由 " 娱 " 归 " 音 " 的回转,是其主动做出的长期下注。
回望过去数年,腾讯音乐的商业模型曾深度依赖 " 社交娱乐 " 与 " 独家版权 " 双引擎——前者是高毛利但不可持续的变现捷径,后者是内容红利下的防守护栏。随着监管去独家、流量去中心、用户注意力被短视频切割殆尽,旧模式走到尽头,平台必须重新定义自身的增长曲线。
在排他性版权逐渐失效之后,腾讯音乐只能选择做 " 难而正确的事 " ——一方面下沉至用户深处,通过精细化会员运营,提升留存与付费质量;另一方面则上探内容供给,通过构建自有内容矩阵与泛粉丝经济,打造一个去依赖版权方的增长闭环。
财报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腾讯音乐付费用户数量已达 1.229 亿,同比增长 8.3%,单个用户的月均付费金额为 11.4 元,同比增长 7.5%。
从宏观视角看,中国音乐用户的付费行为已基本常态化,腾讯音乐作为最早也是最深的耕作者之一,自然能够取得持续、稳健的增长。只是,腾讯音乐不是在 " 桃花源 " 中修炼,而是在敌军环伺的丛林里革新。
财报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月活 5.55 亿,同比下滑 4%,已连续数季承压。
此时的腾讯音乐,不止在守自己的地盘,更在抵御 " 侧翼偷袭 " ——网易云持续凭借情绪社区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汽水音乐则绕开传统版权逻辑,凭算法、UGC 与泛社交逻辑在泛用户中野蛮生长,近似一次 " 抖音式降维打击 "。
在流量拐点已至、竞争边界模糊的背景下,腾讯音乐试图建立起与用户 " 更深的关系 "。
过去一年,腾讯音乐不断打破 " 听歌即消费 " 的单向关系,试图将音乐转化为一种更具参与感的社会行为——通过演唱会直播、优先购票、明星语音等服务,平台正在重构用户与内容、艺人之间的互动路径,进一步将 " 粉丝经济 " 制度化、平台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会员策略背后,其版权策略也在发生结构性转变——索尼、滚石、英皇的续约是传统强者的再绑定,而与 KADOKAWA、YG、Starship、D.M.G 的合作,则意欲抓住 ACG、韩流、说唱等 " 代际粘性极强 " 的内容类型,强化其在年轻人注意力结构中的存在感,从而缓释汽水音乐的冲击。
与此同时,针对黏性较弱的非会员用户,腾讯音乐亦通过 " 听歌赚金币 "" 广告换特权 " 等网赚机制,将其转化为平台内经济体系的一环——用时间价值换广告收入,再用广告收入补贴内容支出。
因此,在在线音乐赛道逐渐步入存量的背景下,腾讯音乐选择用 " 深运营 " 而非 " 广铺量 " 来对抗周期。在此过程中,其需要抵御的从不是单一对手,而是一整套正在快速演化的内容消费范式。
毕竟攻守之道,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进攻或防守,而是在危局、困局中,也能留在牌桌。而事实证明,即便是在存量时代,仍然可以靠内容深度、关系强度和用户价值,来构建支点。
再拾 " 冷媒介 " 野心
腾讯音乐所有布局中,长音频或许是最被市场低估、但最能体现其战略野心的一步棋。
其不像短视频那样高频上瘾,也不像演唱会直播那样能引爆瞬时声量,而是一个足够漫长、足够 " 慢变量 " 的赛道。
长音频是一种典型的 " 冷媒介 ",但腾讯音乐却似乎想打响一场 " 热战 "。
当在线音乐业务基本盘逐渐稳固,平台的扩张逻辑开始从纵向深挖转向横向延伸。而长音频,自然成为了下一步战略延展的落点——喜马拉雅,则是这场战役中最有标志性的潜在标的。
回头看,腾讯音乐对长音频的觊觎并非始于昨日。
早在 2020 年,腾讯音乐便高调入局,斥资 27 亿元全资收购懒人听书,试图补上 " 非音乐内容 " 的缺口。腾讯亦曾选择自建,但长音频赛道的建制难度远大于预期——内容组织成本高、用户付费意愿弱、分发算法不成熟,最终 " 企鹅 FM" 悄然退场,留下一个半成品扩张蓝图。
腾讯音乐显然意识到,这是一场不能 " 从零炼钢 " 的战争。
而若腾讯音乐最终收购喜马拉雅,这意味着这一轮,其或许决定不再绕远,而是一次直接跳过试错期的生态性收编。
毕竟,很多 " 耳朵 " 在睡前、在通勤、在开车时并不总是为音乐服务,他们需要讲书、需要脱口秀、需要陪伴式的内容。而喜马拉雅坐拥国内最大长音频内容池,覆盖从有声书到播客,从知识付费到脱口秀,有着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听觉宇宙。
只是,问题或许远比表面复杂。首先,喜马拉雅虽然是音频霸主,且已告别亏损,但增长趋于放缓,质地并不扎实。
现阶段,喜马拉雅营收主要来自会员、广告、直播打赏三大块,其中广告天然面临 " 记忆盲点 " 的媒介障碍,用户听歌或听书多是 " 半注意力 " 状态,导致广告触达效率远低于短视频或图文;而直播打赏依赖头部主播,但头部主播的留存往往基于内容品牌、非平台归属。
这意味着,腾讯音乐如果要将喜马拉雅纳入体系,必须解答的是一套商业模型如何适配的问题。
最现实的路径或许是双会员整合。腾讯音乐的会员体系已相对成熟,而喜马拉雅的会员体系则显著弱化,过去甚至长期作为 " 捆绑套餐 " 被其他内容平台打包兜售。
腾讯音乐若将其整合,可考虑推出 " 音乐 + 有声 " 联名会员套餐,用高价值内容拉升用户 ARPU 值,也能部分缓解喜马拉雅付费转化率低迷的问题。
但腾讯音乐真正看中的,其实是结构性的用户扩张——一旦收购完成,其在音频领域的总用户覆盖有望再度攀高,哪怕剔除重叠用户,这也足以令腾讯音乐在内容场景控制力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
值得注意的是,长音频虽 " 冷 ",却黏。财报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盗墓笔记》多人有声剧破千万播放,这类 " 剧场级 " 的音频叙事,天然适合深度粉丝运营和会员内容上锁。
正因如此,腾讯音乐在这类内容上的布局,不仅补足了其在音频形式上的结构短板,更意味着平台型分发者正向内容生产者的角色缓慢靠拢。
至于收购与否,归根结底只是战术变量。真正构成腾讯音乐 " 功守道 " 底层赌注的,是对 " 耳朵经济 " 长期主导权的争夺——这是慢战、硬战,也是最难但最值得下注的一步大棋。
终
腾讯音乐押注长音频,背后藏着一套更深的战略联动——它与 " 上车 " 并非两个平行动作,而是一场对用户入口和场景主权的协同争夺。在终端碎片化、用户分布泛化的当下,谁能绑定更多 " 使用情境 ",谁就能抢占下一个增长锚点。
过去二十年,内容平台靠 " 绑屏 " 吃饭——从门户锁定 PC 桌面,到社交 App 霸占手机屏幕,流量靠屏幕堆,商业靠注意力来换。可当下,这套逻辑已濒临失效," 再造一块屏 " 的机会亦微乎其微。
尤其对音乐平台而言,耳机场景的时长已被压榨至极限,向外寻找 " 下一个声场 " 成为必选题。而车载空间,正被重新定义为 " 第四块屏 " ——相比 " 被看 ",而是更需要 " 被听 "。于是率先上车的不是短视频,而是音频玩家。
而腾讯音乐近期,在车载生态中的动作不断——从与上汽大众共建 " 未来座舱音乐实验室 ",到为享界 S9 展车打造定制化的臻品全景声系统,意图已不仅仅是 " 适配 ",而是与产品绑定,寻求更深的耦合。
车载合作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分发渠道,而是对系统入口的绑定——输出音频技术、定制化产品、联名会员,强化 " 平台即服务 " 的结构,探索营收结构的更多可能。只是,此番变化,很难立刻体现在财报上,但其意义在于构建长期的 " 平台惯性 "。
归根结底,腾讯音乐 2025 年的开年表现,意味着其已走出迅猛调整期,并逐渐以 " 慢变量 " 主导转型——增长不再靠用户规模 " 暴冲 ",而更注重用户质量与付费能力的提升;扩张节奏亦逐步向内容与场景倾斜。
短视频席卷一切的当下,选择回归 " 听 " 本身,似乎有些 " 叛逆 ",但 " 耳朵经济 " 本就属于慢介质的产物,不靠即时爆发,而靠长期浸润。而面对下一座山丘,腾讯音乐已习惯于 " 慢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