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语文高考名著阅读和文言文冲刺备考重点及得分之道
语文高考中名著阅读文章改为“二选一”后一篇名著的分值高达10分且呈交替考查规律,今年按规律应该是考《论语》了。从海淀区“一模”、“二模”出题情况看,文言文材料分成了三篇,第三篇内容较长,高考出现这种形式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名著阅读和文言文一直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那么这两种题型在今年模拟考中有哪些新变化?考生在最后冲刺备考阶段又该注意什么?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北京高考语文研究与辅导专家王丹宁对此为考生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备考建议。
名著阅读考查深度与难度提升,文言文考试材料分成了三篇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早期考察的篇目有很多,后来只考察《论语》和《红楼梦》两篇。命题形式也在变化,最初两篇都是必考,自2022年起改为‘二选一’。这样一来,一篇名著的分值就高达10分,且两篇名著呈现出交替考察的规律”,王丹宁指出,2022年考的《红楼梦》,2023年考的《论语》,2024年又考《红楼梦》,今年按规律应该是考《论语》了。
一篇名著阅读的分值提升至10分,背后折射出新高考对名著阅读考查深度与难度的提升。王丹宁以《红楼梦》为例指出,“题目可能会从简单的人物形象概括,逐渐过渡到难度更高的思想态度分析,甚至会涉及对不同学界解读的比较和创新思考。这种命题导向不仅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他看来,考查名著阅读板块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学科发展角度看,新课标改革后,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被特别强调,尤其高中生到了18岁更应具备阅读“大部头”的能力;但由于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幅有限,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而《红楼梦》作为公认的四大名著中艺术水平最高的经典之作,对一般考生而言阅读难度最大,因而可以很好地考察考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情况。从考试层面看,名著阅读板块区分度高、难度大,不少师生在备考时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把整本书背下来就能拿到高分;但实际上随着新高考对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名著阅读不再是简单的背诵默写,答案也不唯一,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例如在《论语》的考查中,题目可能会呈现不同学者对某句话的多元解读,要求学生选择认同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这就需要考生能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底层逻辑并进行个性化思考,光靠背不一定能作对题。
谈及文言文命题方面的新变化,王丹宁表示,文言文的材料分成了三篇,前两篇内容较短,第三篇在海淀区“一模”、“二模”中的篇幅都比较长,因此高考中第三篇内容较长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这在以前的高考中还没出现过。在他看来,这种变化的背后可以考查考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跨文本、多文本阅读进行比较总结归纳的能力,考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从以原本的文本为导向、转向以题目为导向的能力。
两部名著备考重点不同,需区别对待、精准施策
谈及《论语》和《红楼梦》的备考重点,王丹宁指出,这两部经典名著存在共同之处,即都鼓励创新和个性化思考,答案不唯一,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二者的区别则由体裁本身决定,《红楼梦》作为文学巨著,聚焦中心主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文学创作要素,着重考查对古汉语诗词的文学理解能力;而《论语》属于语录体裁,更多围绕执政理念、思想内涵、人伦关系及底层智慧逻辑展开,侧重考查古汉语文章的论述分析能力。
对这两本书的备考策略,王丹宁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他将近年来《论语》常考的题型分为四大类,包括解释概括题、思想态度题、比较创新题和启示运用题。“解释概括题主要考察对《论语》中语段或词语的解释与概括,例如概括对话内容或人物形象;思想态度题需要学生对某些专题进行高度总结,如孔子的为政理念,相较第一类更具整体性,而第一类更为具象;比较创新题难度较大,通常涉及对不同断句或学界解读的对比分析,鼓励考生展开创新思考,提出新观点、新阐发,强调自圆其说;启示运用题出现频率相对较低,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历,谈谈《论语》中的观点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或如何将这些观点运用到当下生活中,考查的是阅读延伸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王丹宁强调指出,前两类题型对背诵记忆有一定要求,而后两类题型更注重技能和创新能力。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避免单纯依赖背诵,而要深入把握儒家思想的底层逻辑,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行为,并进行个性化思考分析、理解和运用。
《红楼梦》的考察则更偏向文学性,王丹宁认为,“《红楼梦》作为小说,在思想深度的考查上不及《论语》,题目通常围绕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展开。”他建议考生采用“观点 人物形象 情节 分析”的答题模式,以“对贾宝玉人物形象的看法”为例,可以先给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贾宝玉的性格特点进行剖析,最后联系其在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进行阐述。王丹宁提醒考生,要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深度理解和对情节的细致剖析,而非机械记忆情节和人物特征。
名著阅读备考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备考侧重学习解题技巧
由于高中语文课时有限、学生自主阅读时间较少等原因,直到高考也没有读完整本名著的现象在考生中十分普遍。面对所剩无几的备考时间,考生该如何应对这一难题呢?
对此,王丹宁给出了“定心丸”。在他看来,读完名著虽对考试有帮助,但仅仅读完名著是不够的,因为即使都读完了也不一定能答好题,因为这道题本身是强调拔高和创新的。要想在剩下这段备考时间内提升名著阅读水平,他建议首先可以选择报班听课,毕竟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系统梳理名著的重点内容,传授实用答题技巧。即使名著没有读完,考生也可以借助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快速掌握答题要领,提升解题能力。其次,推荐选择权威的参考书籍辅助复习,如由北京中学优秀语文老师编写的关于《论语》和《红楼梦》的分析书籍,因为这类书籍更贴近高考命题方向,具有较高的针对性,有助考生精准把握考点。
王丹宁提醒考生要警惕高考谣言,“每年高考前都会出现一些传闻,例如今年不考《论语》而是考《红楼梦》等等,信息源往往来自所谓的名校或者知名教师,这导致不少考生受其影响,打乱了原有的备考计划和节奏”,对此王丹宁强调,这些传闻最后大多被证实是无根据的猜测,但是对考生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建议考生应坚定自己的备考计划,保持平稳心态,不要因为无根据的传闻而自乱阵脚。
对于文言文备考王丹宁指出,以往考生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即上来就翻译全文,翻译完再回到相关的语句,看它和自己翻译的是否一样,当发现不一样时就怀疑自己可能翻译错了。这样反复纠结不仅浪费了时间,最后还容易做错。在他看来,做文言文不要一上来就开始翻译全文,而是要根据题目回到原文找答案。
除此,王丹宁还强调文言文备考的重点不在于背诵记忆和翻译,而在于搞清楚叙事关系以及不同词性之间的作用价值。要通过标、划来分析句子成分,理解更多文言文古今不同的、特殊句式的根本成因以及它们的辨识标准。
对于不同基础的考生,王丹宁建议,“如果该考生文言文的基础本来就很强,那只要保持当前的状态、加快下答题速度就可以了。对于能做对题的考生,要把速度加快到20分钟之内。如果答题的正确率还不高,就要认认真真地去学习下课程内容。如果你用自己的方法无法加快答题速度,可以去报班掌握下快速答题的方法和技巧,最好将答题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