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全球裁员1万人背后,家电业务早就掉进“沼泽地”
日本百年企业松下,选择以“裁员”和清理“不良业务”的方式,开始新一轮变革,这对于正处在转型变革周期的中国企业们又有哪些启示?无论是裁员,或出售不良业务,都只是手段,核心还是要找到新的发展引擎和动力,在全球家电市场上,松下还没有找到出路。
孙力||撰稿
除了已经明确要处理的电视业务、厨房家电业务之外,近年来松下在家电市场上的冰箱业务、空调业务,以及洗衣机业务,甚至上游的冰箱空调等制冷电器的核心部件压缩机业务,整体竞争乏力,在一线市场上已经不具备与中国的海尔、美的、海信等同行们,正面竞争的实力和优势。
最近,松下再次传出重磅消息:于2025财年启动重组的松下,宣布全球裁员1万人,其中海外裁员5千人,裁员人数相当于公司整体近4%。家电圈注意到,与之对应的,松下还明确提出,将电视、厨房家电、工业用马达、车载零部件明确为“问题业务”,即盈利性差或成长性不明确的业务主体,未来的出路将是退出相关产业或出售相关业务。
这并非松下的首次全球性大裁员。家电圈发现,最早在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松下启动了一轮高达1.3万人的裁员。被松下定义为“史上最大规模”裁员,原因正是松下的个人电脑、手机等业务的市场竞争乏力,导致公司在2001年出现亏损。如今,松下手机、个人电脑早就退出全球消费市场的争夺。
就在今年初,松下首次对外披露改革计划,市场随后传出两项重磅内容:一是,松下将退出或出售电视业务;二是松下将解散家电公司,重构家电、空调与照明等业务,宣布以裁员和业务重整为改革方向。
随后松下官方辟谣称:上述动作只是改革的计划、方向,并不是明确的动作和方向。但是,市场普遍认为,松下处置在全球市场没有竞争力的电视业务,已经是必然的结果。即使是松下家电业务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厨电、小家电等,也在一线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前景堪忧”的挑战。
作为一家百年企业,松下最近几年的发展遭遇了典型的“大企业病”冲击。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对于松下的组织架构职能重复设置,以及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提出批评。特别是在旗下的各个产品公司分别设立各自的人事、财务等非直接经营部门,增加费用和成本。
由此在这一轮的改革,松下针对家电业务再次明确提出,将原本分散的市场部门、服务部门进行集中化、效率化改革,以及通过全球统一的标准化成本降本增效。不过,在家电圈看来,松下此举属于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内部管理调整和优化,只是降本手段之一,最核心的还是要提升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增加营收和利润。
去年以来,松下家电在中国市场,除洗衣机业务外,冰箱、空调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特别是在松下曾经“引以为傲”的空调、冰箱等制冷压缩机核心部件上,随着美芝、海立、华意等中国企业的强劲崛起,实现了规模、营收、核心部件的全球领跑,占据全球冰箱及空调压缩机“数一数二”的地位,让松下在全球家用冰箱和空调压缩机市场上“败下阵来”。
此外近年来松下在中国市场,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自身的组织管理低效率、高成本,正在悄悄加快对外的品牌授权经营这一轻资产运营方式。很多中国消费者不知道的是,很多打着松下品牌的生活电器、厨房电器、清洁电器等产品,均是松下品牌授权中国企业的经营成果,并非松下自研自产和自营。类似于飞利浦、南极人等品牌的操作策略。
家电圈所有标注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和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