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要对“隐藏式门把手”动刀?
2025 年 5 月 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简洁造型成为设计潮流,但其在事故中的缺陷逐渐暴露。近年来一些新能源车碰撞后车门无法开启的案例,将电动把手断电失效、标识不清、机械强度不足等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工信部在《项目建议书》中明确指出,现有设计在碰撞、翻滚、断电等极端场景下可能阻断逃生通道,甚至因误触发导致二次伤害。例如,部分电动把手在车辆断电后完全锁死,传统机械应急装置位置隐蔽;隐藏式内把手缺乏统一标识,延误救援黄金时间;部分产品在翻滚时因传感器误判自动弹开,增加乘员跌落风险。
新标准从技术端构建 " 安全冗余 " 与 " 操作确定性 " 双重防线。核心措施包括:强制要求电动把手配备断电保护机制或机械备份方案,确保碰撞后车门可手动开启;统一隐藏式内把手的荧光标识规范,量化可视距离与对比度;优化控制逻辑,防止车辆翻滚时误触发;新增动态性能测试,涵盖防夹功能、材料强度及耐久性。值得注意的是,标准首次将 M1 类乘用车、N1 类货车纳入强制范围,填补了现行 QC/T 988-2014 标准对新型把手安全功能的监管空白。
对汽车行业而言,新规意味着设计逻辑的深刻调整。过去五年,国内车企为追求风阻系数降低和科技感,普遍采用隐藏式设计,但部分产品陷入 " 重美学轻安全 " 的误区。某新势力品牌推出的磁吸式把手在 -20 ℃环境下冻结失灵,另一品牌的弹出式把手因结构强度不足在碰撞中变形卡死,这些案例暴露了行业野蛮生长的代价。标准实施后,车企需在造型创新与安全冗余之间重新平衡,短期内或面临线束布局、结构强化带来的成本上升,但长期将倒逼企业建立 " 安全优先 " 的研发体系。
当前公示期至 6 月 7 日,产业链各方的反馈将决定标准细节的最终落点。但可以确定的是,新规不仅为车门把手设计划定安全边界,更传递出明确信号: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0%,产业竞争正从 " 参数内卷 " 转向 " 安全体系 " 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