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孩子犯罪,家长应注意这些情况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中介,父母是孩子呱呱落地后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不但给了孩子姓名和身份,还教给孩子社会角色、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惩戒不守规则和道德的行为,对孩子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上家庭有千千万万,什么类型的家庭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呢?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起,众多的学者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论是:有两类家庭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是破损家庭,二是教养方式失当家庭。

一、破损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破损家庭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结构性破损,另一种是功能性破损。结构性破损是指家庭成员关系的不完整,比如:父母离异、父母死亡等。

我曾在做名誉校长的那所专门学校里遇到一位在结构性破损家庭成长的女孩。她曾坦诚地对我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由于父母离异,自己从小和奶奶一起在姑姑家生活,姑姑对她很刻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这位少女自暴自弃、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生活无望后甚至多次想自杀。

为什么离异家庭的孩子容易违法犯罪?一是离异家庭使孩子缺少了父爱或母爱,其中任何一方的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二是离婚后,父母一方不支付抚养费,或支付一段时间后不再支付的情况很普遍,孩子生活状况会每况愈下。三是遭到同辈群体的歧视,被嘲笑是没爸、没妈的孩子,甚至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四是新组成的混合家庭也会给孩子带来困惑,以及对新家庭的排斥等。

与结构性破损不同,功能性破损家庭结构是完整的,亲生父母都健在,只是家庭冲突不断,或父母异地打工,孩子留守家乡,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功能缺失。

有一位湖南少年,母亲在他生出6个月后便到广州打工,其5岁时父亲也去广州打工,把他交给爷爷奶奶抚养。7岁那年,他在放学路上遭遇车祸,被医院鉴定为十级伤残。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他的父母也没有从广东赶回来看望他,让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忽视。自那以后,他和父母的关系逐渐疏远、不受管教后走上犯罪道路。他成长的这类家庭应该属于功能性破损,父母都健在,但异地打工,无能力教育子女。还有一种功能性破损家庭是父母都在身边,但经常争吵打闹、或分居生活,或父母犯罪,他们无心或无能力教育孩子,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心神不定,焦虑烦躁,是非观念淡薄,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养方式失当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系

调查研究表明:溺爱、虐待、拒斥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是溺爱,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孩子的贪图享乐、好逸恶劳、自我为中心,在家里任性霸道,在社会上违法犯罪。二是虐待,用粗暴的训斥、体罚、打骂等手段管教孩子,长此以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诱发孩子说谎,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对立,对家庭美好的期待化为泡影,自甘堕落进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拒斥,对子女的成长漠不关心,忽视孩子的存在。因为孩子在成长中会有强烈地愿望表现自己,以引起父母关注的冲动,被拒斥后他们会通过恶作剧,逆反行为,甚至实施犯罪来引起父母或成人社会的关注。

对于破损家庭和教养方式失当的家庭,社会可以做些什么呢?从人类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者的矫正史的演变来看,大体经历过家庭——国家——社会——再度回归家庭的四个阶段。最初的做法是指令父母赔偿孩子因犯罪造成的损失,然后把孩子领回家庭惩戒。第二阶段是国家亲权,国家替代父母亲的权力,建立少年养育院、少年法庭、专门学校、少年监狱,通过国家的收容、关押、教育等手段矫治违法犯罪的少年。第三个阶段是在社区建立寄养家庭、设立违法犯罪少年在社区参加公益劳动和学习的机构,让他们在社区开放的环境中矫正其不良行为。第四个阶段是再度回归家庭。实践与研究发现:任何一种国家或社区机构的矫正都无法代替原生家庭的亲情互动、血缘情感联结的矫正效果。在现代社会,即使出现了家庭结构和功能性的变化,但家庭依然是矫正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不可替代的最重要场所。但同时,对于结构性和功能性破损家庭无法修复,孩子无家可归时,国家和社会应给予及时的帮助。

孩子夜不归宿或离家出走是未成年人可能违法犯罪的重要预测因子,家长必须高度重视,迅速把孩子找回来、加强管束,这是把孩子从犯罪边缘上拉回来的关键点。另外,父母清晰一致的教育目标,加上温暖的支持与严格的监管相结合,是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佳教育方式。

(作者: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顾问、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张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