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卖房子的最后的机会了,重启房地产对冲美国关税?

上周末,大学同学老张约我喝茶,见面就叹气:“我这房子到底该不该卖?”他在苏州有套120平的学区房,挂了半年无人问津,最近中介却说有人愿降价10%接手。做外贸的表弟催他:“美国关税加码,国家可能重启房地产刺激经济,现在不卖,过两年跌更狠!”

这种焦虑不是个例。郑州的二手房中介堂姐说,最近“急售”房东多了三成,有人喊话“全款可谈”。另一边,房产销售却刷屏“政策底已到,抄底时机来了”。冰火两重天下,普通人彻底迷茫:2025年的房子,是烫手山芋还是抄底机会?

关税战下的经济暗流:房地产还能救场吗?

美国对华新能源、半导体加征30%关税,表面打压出口,实则扼杀产业升级。浙江光伏厂老板苦笑:“美国订单毛利从15%跌到3%,生产越多亏越狠。”东莞电子厂裁员30%,工人老李退回县城,房贷快还不上了。某中部城市土地出让金暴跌40%,公务员绩效工资拖欠两月,教师工资打欠条。

这种情况下,“重启房地产救经济”的呼声再起。毕竟过去20年,房地产拉动GDP立竿见影。但4月初政治局会议定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风险。”翻译成大白话:房地产不再是救市工具,而是需要拆解的“雷区”。

政策转向:从刺激到拆弹

与2015年棚改去库存不同,2025年的政策彻底转向。银行“白名单”贷款只救项目不救企业,钱必须用来“保交楼”,而非让房企继续扩张。深圳、成都宣布未来30%新房为保障房,直接分流商品房需求。二三线城市“限跌令”名存实亡,北方某新盘甚至“买一套送车位”。

住建部专家直言:“现在的问题不是救不救楼市,而是怎么让它软着陆。”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已到尽头,硬刺激只会让雷越埋越大。

谁该跑,谁该留?

湖南县城房东王姐,2018年6000元/㎡买入3套房,如今挂牌4500元无人问津。这类三四线房产流动性差,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降价抛售是唯一出路。

北京老破小学区房虽有名校招牌,但居住品质差、贷款难,年轻人宁买五环外新房。这类资产可能被保障房替代,趁早套现才是上策。

高杠杆炒房客更是生死时速。温州老陈2021年7成杠杆买杭州4套房,月供8万,租金不到2万。“再扛半年就断供,法拍后首付都没了。”但手握核心城市优质资产的家庭不必慌——上海陆家嘴次新盘、深圳南山地铁房,长期仍能跑赢通胀。

房地产“对冲关税”的幻觉

鼓吹“用房地产对冲关税”是危险的谎言。2024年房地产投资跌12%,对GDP贡献仅5%,早无救市能力。

居民负债率已达GDP的65%,六个钱包早被掏空。外资用脚投票——高盛报告显示,国际资本对中国楼市配置从8%暴跌至2%,宁可去东南亚炒楼也不接盘。

真正对冲关税的是实打实的创新和消费。华为智能汽车横扫欧洲,C919客机拿下东南亚百亿订单,连贵州小镇奶茶店日流水都碾压一线。中国经济韧性在产业升级,而非楼市泡沫。

普通人的生存法则

记住三件事:现金流为王,月供超收入40%立刻降杠杆;置换优于死扛,三四线老破小换核心资产或黄金国债;**远离政策红线**,人口流失城市白送房也得掂量物业费。

同事小周去年卖掉燕郊两套房,转投上海临港保税区商铺。“自贸区扩围后仓库涨了20%,比赌政策实在。”

别在旧船上赌明天

2025年的房地产,早不是遍地黄金的江湖。国家选择壮士断腕转型,而非重启楼市狂欢。普通人能做的,是看清大势,别让自己成为代价。就像老张最终决定:“降50万卖掉房子,还清贷款,剩下的存孩子教育基金。”

这个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错过风口,而是押注错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