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宣告死亡:全球最大语音通信软件,为何没落了?

Skype 兴衰史

今天,微软正式关停 Skype。

曾经的全球最大语音通信软件,宣告死亡。

Skype 是如何崛起的?

其兴衰,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兴衰

自诞生之初,互联网就是为了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

有了互联网,无论身处世界何地,都可以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为了更高效、更便捷、更及时的连接,互联网在连接的技术与应用上,也在不断迭代更新。

最早的应用是诞生于 1960 年代的电子邮件,让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文本信息,至今仍在被广泛使用。

随后的是诞生于 1970 年代的公告板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BBS),天涯论坛、猫扑论坛曾火爆一时,是众多网友喜爱的交流平台。

真正意义上的即时通信软件,还要等到 1996 年。

三个以色列人研发出 ICQ(I SEEK YOU 我找你之意),支持在互联网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

ICQ 开创了即时通讯软件的先河,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交流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的 QQ 就是基于 ICQ 的概念和功能开发的,可谓 " 青出于蓝胜于蓝 "。

QQ 早年的版本

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介绍互联网通信软件的历史?

这是因为,了解这些,有助于理解 Skype 的快速崛起与急速衰落。

从电子邮箱到 BBS,再到即时通信软件,其进步与迭代呈现出清晰的规律。

交互实时性越来越强,功能日益丰富多元,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交流方式以文字图片为主,只局限于互联网之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Skype 诞生了。

2003 年,爱沙尼亚的 2 个程序员,开发出了 Skype,名字来自 "sky peer to peer",愿景是让人们打破地域界限,自由沟通。

与当时已经广为普及的 ICQ、MSN 不同,Skype 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直接免费语音通话。

今天,我们已习惯用微信或 QQ 语音通话。

但在当时,网络状况不好,Skype 依靠独家的点对点(P2P)技术,才实现了稳定且高质量的语音通话。

Skype 的另一大杀手锏是,可以用软件直接拨打国外固定电话和手机。

彼时,国际电话费高达 1 美元 / 分钟,用 Skype 拨打,只按本地电话收费。

Skype 电脑版

因为解决了国际语音通信的痛点,Skype 一经推出,便迅速流行。

推出次年,用户数量就达到了 1100 万。

2005 年,又猛增至 5400 万。

2006 年,用户突破 1 亿。

2008 年,用户突破 4.05 亿,成为全球最大的即时通信软件之一。

对一个软件来说,用户过亿后,月活跃用户数是一个关键的指标。

到了 2011 年,Skype 的月活跃用户已达到 1.7 亿。

2013 年,Skype 的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 3 亿,国际通话市场份额达 36%,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即时语音通信软件。

也就是说,每打 10 分钟的国际电话,就有 3.6 分钟是在 Skype 上进行的。

然而,自 2016 年起,Skype 用户活跃度开始下降。

2023 年,Skype 月活跃用户下降至 1.7 亿,日活跃用户降至 3600 万。

要知道,全球主流即时通信软件的日活跃用户都在 1 亿以上,微信的日活更是超过了 10 亿。

全球主流即时通信软件的日活跃用户数

在全球主流的即时通信软件中,Skype 已 " 泯然众人 " 矣。

趋势

Skype 为什么衰落了?

很多人都会提到 "3 次易主 " 和 "1 次改版 "。

"3 次易主 " 指的是,2005 年,Skype 以 26 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价格被 eBay 收购;2009 年,eBay 以 27.5 亿美元的价格把 Skype 的 70% 股权出售给了 Silver Lake 牵头的投资集团;2011 年,微软以 8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Skype。

微软收购 Skype

"1 次改版 " 指的是,2017 年,Skype 进行重大改版,不仅修改了用户界面,还迁移了服务器,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导致在应用商店的评级直接从 3.5 星掉到了 1.5 星。

6 年内三易其主,造成其战略方向反复摇摆,技术投入断层,最终失去市场主导地位。

2017 年的大改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没有频繁的易主,如果没有失败的改版,Skype 是否还有机会?

历史,无法假设。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趋势,推断出 Skype 的命运走向。

当微软收购 Skype 时,互联网正在迎来三大趋势。

正是在这三大趋势之下,Skype 渐渐掉队了。

其一,流量普及化,优势不再。

上文提到,Skype 起家的核心技术是 P2P 技术。

P2P,是一种用户直接点对点传输数据的技术,无需中心服务器中转,大幅降低服务器和带宽成本。

在互联网流量昂贵且并不稳定的时代,Skype 使用 P2P 技术拨打语音或国际长途,既能节省流量,成本极低,也能够稳定传输,保障通话质量。

这也是 Skype 拨打语音,能做到免费的重要原因。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普及,流量资费越来越便宜,网络传输越来越稳定,Skype 的技术优势被削弱了。

其二,移动化转型,劣势凸显。

更要命的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Skype 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

一方面,移动网络普遍使用 NAT(网络地址转换),P2P 直连需复杂穿透技术,Skype 在移动网络下的连接失败率增高。

另一方面,Skype 最初为电脑端设计,推出移动端时仍延续复杂操作逻辑,界面臃肿且耗电高,与移动端 " 轻量化、即时性 " 需求严重脱节。

2009 年后,WhatsApp、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开始崛起,它们是土生土长的移动端软件,比 Skype 更了解移动用户。

2010 年,苹果推出 iPhone 4,自带的 FaceTime 就能实现网络电话、视频等功能,也抢走了 Skype 的一部分用户。

苹果 iPhone4 自带 Facetime 功能

其三,社交化浪潮,降维打击。

Skype 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满足了国际通话这一刚需。

当其他软件也都具有了国际通话这一功能后,软件之间的竞争,就要看其他维度上功能的比拼。

微信最初只是一款即时通信软件,随后开发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等功能,构建 " 社交 + 内容 + 服务 " 闭环,成为一个超级平台。

丰富的功能,既满足了用户社交的需求,也增强了用户的粘性。

WhatsApp 虽然更克制、更为简洁,但近年来也通过 " 状态 "、" 社群 " 等功能向轻社交领域扩展,逐步向轻社交渗透。

相对而言,Skype 始终定位于 " 通讯工具 ",缺乏社交网络构建能力。

当人际关系逐渐沉淀,对用户而言,社交功能的刚需性远高于语音通话。

用户使用 WhatsApp 的频次,也要远远高于 Skype。

Skype 遭遇了一场降维打击,用户也就慢慢流失了。

综合来看,流量普及化削弱了 Skype 的技术护城河,移动化暴露其产品设计缺陷,社交化则使其在用户留存竞争中彻底掉队。

启示

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按上面的逻辑,是不是所有的工具性软件,都没有活路了?

也不尽然。

面对 WhatsApp、微信的竞争,Skype 只要能盈利,就能活下去。

问题恰恰在于,Skype 始终未找到可持续的盈利路径。

Skype 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国际电话充值业务。

即用户使用拨打固定电话和手机需要付费。

这部分收入,无法覆盖日益增长的营运成本。

微软财报显示,2016-2020 年 Skype 累计亏损超过 12 亿美元。

持续流血的商业模式,只能靠外部输血,这几乎决定了 Skype 被巨头收购的命运。

被 eBay、微软收购后,Skype 活下去的关键,不是能否盈利,而是能否融入巨头的大生态。

以 WhatsApp 为例,2014 年被 Meta(原 Facebook)以 190 亿美元收购。

有媒体估算,截至 2024 年底,WhatsApp 的年收入约为 13 亿美元,还不到 Meta 年收入的 1%。

WhatsApp 操作界面

虽然收入占比很低,但是,WhatsApp 已成为 Meta 继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 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资产。

这是因为,在 Meta 生态中,WhatsApp 被 Meta 视为核心的 " 通讯基础设施 "。

既为 Meta 在即时通讯领域构筑了坚实的竞争壁垒,又为 Meta 的 AI 服务、商业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反观 Skype,在 eBay 是 " 电商附庸 ",在微软是 " 备胎工具 ",始终没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微软收购 Skype 时,宣称要将 Skype 深度整合进 Windows 系统,目标实现 10 亿活跃用户。

具体执行中,微软在资源倾斜、产品协同上频频出错。

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整合效果,反而削弱了 Skype 的用户体验和品牌价值。

鉴于 Office365 的统治地位,微软推出了 Skype for Business,希望在办公领域打开局面。

然而,Skype for Business 与微软已有的 Lync(企业通讯工具)功能重叠,导致用户认知混乱。

2017 年,在收购 Skype 仅 6 年后,微软又推出了 Teams。

Teams 是一款集聊天、视频会议、文件协作和应用程序集成于一体的团队协作平台,深度集成 Outlook(邮件 / 日历)、OneDrive(云存储)、SharePoint(文档管理)、Planner(项目管理)等服务。

微软有了 Teams 这个 " 嫡子 "," 庶出 " 出身的 Skype 基本上就被放弃了。

2018 年,微软将 Skype 团队并入 Office 事业部,90% 的研发预算投向 Teams。

Skype 逐渐沦为 " 技术试验场 ",其创新的屏幕共享、群组通话等功能都被优先移植到 Teams。

Teams 的月活跃用户增长趋势

最新数据显示,Teams 的月活跃用户超过了 3 亿。

关于 Skype 关停,微软 365 协作应用和平台总裁杰夫 · 特珀表示:

多年来,我们从 Skype 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将其融入到 Teams 中,我们在过去七到八年里不断发展 Teams。但我们觉得现在是时候了,因为我们可以为市场、为客户群体提供更简单的选择,而且通过专注于 Teams,我们可以更快地提供更多的创新。

简单归纳一下就是,Skype 没有利用价值了。

Skype 的兴衰史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商业逻辑:

技术的先发优势终会消逝,唯有通过持续迭代与生态融合,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

再见了,Skyp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正解局 "(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