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医生“眼睛”的5000亿市场争夺战

出品 | 虎嗅科技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不知不觉之间,AI 成了医疗中的 " 刚需 ",它正在改写 5000 亿元医疗影像市场的底层逻辑。
" 大家离不开它了,因为 AI 已经真真正正成为了我们的生产工具。"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在 2025 联影创新大会上这样说。
" 我们医院是要求 48 小时出影像报告,有一天我说怎么这个报告还没出来?我一去问,他们说 AI 坏了,这个医生也不写报告了,他等着修好了以后再写报告。" 听了这个故事,现场很多人都忍不住笑了。
在笑声背后,AI 通过影像设备早就与临床工作密不可分了。科研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近期报告显示,中国临床医护人员使用 AI 工具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全球平均水平也达到了 26%。
比如: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的 12 个流程里有 9 个加入了 AI 元素,剩下的 3 个实现了自动化。
医疗影像是医生的 " 眼睛 "。临床 70% 的诊断需要医疗临床影像检查支持。这一领域也一直是 "AI+" 竞争的高地。
实际上,2016 年以来,医疗影像 AI 产品在国内几经沉浮,一度因商业化难以解决被唱衰,融资规模缩水超 60%。此后的几年,藉由疫情期间检查需求量激增且须减少接触等因素,这类产品反弹成为最成功的 AI+ 医疗典范,不仅有望获得医保支持还在准入上占尽先机。
动脉智库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仅中国,拿到药监部门签发的三类医疗器械证的 AI 产品就有 160 多个。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影像检查相关。
同时,大型医疗设备企业也在卷医疗影像 AI 产品。比如:联影集团旗下的联影智能,自 2017 年成立以来已经推出了 100 多款 AI 影像产品,覆盖筛查、诊断、科研、手术规划等多个场景,被 3000 多家医院用到了临床上。跨国巨头 GE 医疗(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也在 FDA 拿到了 81 个相关产品的认证。
与前一阶段,专注专科领域产品不同,如今医疗 AI 更注重生态,主流玩家都在致力于将原本分散的功能整合起来。这一趋势,也有望进一步打破医院内部、医院之间的数据壁垒,推进医疗设备市场格局、临床诊疗模式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医疗影像圈不卷 AI 不行了
如果说,1895 年,德国科学家伦琴无意间发现了 X 射线,是拉开了医疗影像市场的序幕,那 AI 的加入,无疑是将这个市场推向了新高。
"AI 是联影的机会。" 就在联影集团的创始人薛敏说这话的几个月前(2017 年 10 月),该集团刚刚注资 3 亿元成立了人工智能子公司,也就是联影智能。当时医疗影像 AI 刚从概念向临床落地。
8 年后,AI 竟然真把看似坚不可摧的医疗设备市场撞出了一道不小的裂缝。
医疗影像设备,除了大众熟知的 CT 机、超声仪、MRI(核磁共振仪),还有包括 DR(数字化 X 射线摄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等。
业界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医疗影像市场规模已超过 500 亿美元,到 2020 年有望增至 700 亿美元以上,也就是将成为一个超过 5000 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市场。在中国,2019 年至 2023 年,相关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0%,2024 年可达 1300 亿元以上。


数据参考前瞻经济学人、中研网、华商 • 情报网等 / 虎嗅制图
因为涉及多学科交叉,医疗影像设备产业技术门槛高、监管严格,市场格局一直非常稳定。GE 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业界通常将这三家简称 GPS)在全球占据 90% 的市场。在中国,相当长时间里,GPS 是绝对霸主。一项行业数据显示,一直到 2018 年,除了少数低端设备领域,GPS 及其子公司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还都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
现在这样的局面已经在改变。就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简称 CMEF,始创于 1979 年,是国际领先医疗器械盛会)上,人们惊叹于国产设备的进展神速,即便是高端、超高端赛道,如光子 CT、超长 PET/CT、全身核磁共振仪等,都有国产品牌的身影了。
近年来,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中国已经推出了多个 " 全球首个 ",包括联影医疗的全球首台零噪声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全球首款 5.0T 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赛诺威盛的全球首创大孔径全身螺旋垂直 CT,东软医疗的全球首台 16cm 超高清螺旋 CT 等等。
就连全球仅有西门子医疗一家有的光子计数 CT,刚进入中国仅仅两年左右,也有多家本土企业展示出了相关产品。其中,联影医疗采用同一技术路线的产品,据透露已经在走审批流程了,有望成为国内第二款光子计数 CT。
这些设备也并不是观赏的 " 花瓶 ",它们在实实在在地改变市场格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医疗影像设备的主流市场包括:DR、CT 机、MRI、超声仪等,国产品牌在全国各地的中标总金额,都挤进了前三。其中,DR 市场中,排在前三的全部都是国产品牌,且它们的总和占比达到了 42%。
在细分赛道,联影医疗在次高端 CT 领域超过了跨国巨头西门子医疗成了 " 销冠 ",占有 33% 的市场份额;在高端 CT 领域也仅次于 GE 医疗位居第二位,占据 23.2% 的市场份额。其他多个国产品牌,如:东软医疗、赛诺威盛、深圳安科、万东医疗等,也都在 CT 机总销售收入排到了 TOP10 之列。
客观来说,在硬件技术方面,基于上百年的积累,GPS 的领先地位仍然坚固,在全球市场也还是主导者。不过,随着硬件卷到了极致再难有突破,巨头们也不得不卷 AI+ 了。正如薛敏所说,这给后来者提供了打破固有格局的机会。
就在去年 12 月份,联影集团又向联影智能增资 2 亿元,持股比例达到 24.08%。在今年的联影创新大会上,薛敏又一次表示将会进一步在 AI 领域加大投入,并将与各界广泛合作,尤其是与头部医院,目标是 " 共创中国医疗大模型 "。
在这些企业 " 整机系统 + 智能平台 " 的攻势下,医疗机构的智能化生态的变局还将进一步加剧。
影像只是开始,医院正全面冲向 AI
AI 已经改变了医疗。
在效率上,Al 大幅提高了诊疗效率。比如在前述提到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依托 AI 和一体化放疗设备,原本按周算的放疗,现在只需 24 分钟了。
为了进一步方便医生,科技公司、医疗设备供应商都在持续改进技术。以联影最新推出的元智医疗大模型为例,它融合文本、影像、视觉、语音、混合等多模态大模型能力,可根据不同医疗需求孕育出各类医疗智能体。在智能体的赋能下,根据胸部 CT 平扫影像,便可自动检出肺结节、骨折等 37 种胸部常见异常;原本要 25 分钟完成的病历报告,现在也只需要 5 分钟。
除了效率,医院的能力也提高了,弥补了硬件的差距。
" 对常规影像不能够诊断的疾病,我们可以进行诊断了。" 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梅云透露,类似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这样的疾病,原本只有 PET-MA、特异性分子探针可以诊断。现在在 AI 的帮助下,用磁共振仪也可以诊断了。
已有研究显示,深度学习技术可以通过 CT 图像生成高保真的合成 PET 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后者是一种更加昂贵的、对技术和人员要求更高,且需要注射放射性示踪剂的检查设备。
如果可以用 CT 代替 PET,费用可以从几千元降到百元级甚至更低;PET/CT 叠加 AI ,检查用时可从 10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示踪剂剂量减少近 70%。
这也让更多基层医院有了 " 上桌 " 的机会。
就是医疗影像互认这一点,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推动了不下 20 年。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基层很多医疗设备、人员技术能力不过关。" 一旦患者屏气没有做好,扫描时忘了把口袋里的钥匙拿出来,都会造成伪影。" 联影医疗 CT 事业部产品总监蒋睿心表示,这都会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质量。
这种影像报告如果拿到三甲医院,只能是重新拍了。这也就造成了辗转在北上广多家大医院的患者和家属们,不得不拎着越来越多的影像片子奔走,劳神费力还浪费钱。
现在加载了 " 天眼 " 的 CT 设备不再需要人来摆正患者,AI 重建算法,也可以在更低剂量下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并且减少伪影。
检查互认的情况明显好转了。据王梅云介绍,她所在区域,地市级影像检查检验互认率已经达到 80% 以上。
这些解决了患者就医的痛点,无疑也提高了医院的竞争力。从医院的角度看,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诊疗水平,也意味着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领域,不用 AI 的医生会不会被取代还不好说,不用 AI 的医院肯定是危险了。从这个意义上讲,AI+ 医疗既是医院们乐于拥抱的,也是不得不拥抱的。
而 AI 在临床的大范围应用,也会加速医疗模式的重构。

来自:视觉中国
" 我们的教育必须是面向未来的。"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钢公开直言。这就需要精准把握医疗发展的趋势。
黄钢以未来核医学(医疗影像分支)发展为例指明了三个趋势,诊疗一体化,也就是 " 所见即所治 ",是其中一项。他指出,影像不只是诊断的手段,更是治疗本身。比如在肿瘤治疗中,示踪剂与治疗核素结合,就可以直接实现从分子影像到治疗的闭环。
此外,在影像精度达到分子水平的趋势下,肿瘤的靶向治疗,乃至整个疾病治疗的逻辑都会发生改变。" 诊断平稳提升,治疗会异军突起。" 黄钢说。
在当下的靶向治疗中,即便是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也可能出现用药无效的情况,以现在的诊断能力,只能是患者服药后才能知道是否有效。即便用药有效的患者,也可能会很快耐药。当影像检查达到分子水平,就可以在服药前判断药物是否会起效,一旦出现耐药,也可重新设计药物,以延长治疗效果。
届时,疾病也将由现在的肺癌、肠癌、乳腺癌等,转变为按照靶点来分类、治疗。比如:HER2 阳性的患者,无论肿瘤发生在哪个部位,都可以用相应的药品去治疗。这样也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漏诊。" 病理的分类、治疗的分类、临床病人的分类,都会产生颠覆性的结果 "。
这一趋势已在临床牛刀小试了。
在 AI 的帮助下,医疗影像设备可以获得动态的、立体的图像,也可以一次捕捉多个器官的图像。这样的医疗设备也不是单独作战。医疗设备厂商提供的产品,不再是单机,而是 " 系统 "。在手术中,医生就可以语音指挥影像设备抵达指定位置,拍下实时情况;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灶范围,不至于损伤神经,也不至于切得太少需要二次手术。
同时,医疗设备厂商还在尝试融合 " 医疗影像链 ",也就是将 CT、MRI、PET 等影像融合在一张片子上,由此在肿瘤学、神经学和心脏病学等临床实践中,有望更有效率地完成诊疗。
这些也指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黄钢所在的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上海医疗卫生系统输送超 2/3 影像技术人才。他们已经开设了 "AI+" 相关课程,在为未来医院做准备了。" 如果能够把握未来 5 到 10 年的热点,我们未来培养的五届学生至少会有一个强手。" 黄钢说。
这些强手或许也是全球未来医疗的希望所在。
就在 4 月 21 日,国家医保局又发布通知,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试点工作,相关经验还将复制推广。大有在地方建立影像云数据共享中心之意。
一个多月前(3 月 6 日)全国两会期间的一次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曾提到,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为人口较多的县乡两级配齐急需的医疗设备,健全高水平医学人才向县乡下沉等机制,力争实现 " 小病不出市县、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
叠加数据安全升级等现实,业界认为,本土医疗设备企业、医疗影像 AI 企业的机会来了。
只是,要想真正拿到利好,挑战也不容忽视。且不说,AI 本身还面临幻觉、偏见、数据孤岛、落地场景有限且常常与临床实践不匹配等问题,就是医疗设备本身也有来自市场和产业链的挑战。
事实上,在本土龙头和医疗影像 AI 高歌猛进的同时,相关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在集采扩围、医疗反腐持续升级等政策的影响,整个大型医疗设备市场处于低迷状态,这使企业们面临空前的压力。
可以看到,2021 年初,本土老牌医疗器械企业万东医疗被美的集团收入麾下了;跨国巨头 GE 医疗过去一年在全球的排名下降一位,中国市场疲软是主因;联影 2024 年的营收 103 亿元,也同比下降了 9.73%,净利润同比下降 36.08%,这是该公司 2018 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
尽管,2025 年以来,市场情况也有好转的迹象,但是,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部分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原材料,如:MRI 的射频线圈、监护仪的高精度传感器、CT 设备的 X 射线探测器、超声设备的压电晶体材料等依然依托全球供应链,这给本土龙头敲响了警钟。
人工智能热潮虽 " 渐欲迷人眼 ",硬核的技术积累、工艺和创新能力提升,或许还是决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