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变海废?花百万留学回国月薪7000,为啥企业不买账了?

——前言——

2025年,留学回国人数创历史新高,但“海归优先”的招牌早就不灵了。有人吐槽:“投50份简历才换1个面试,名校文凭还不如国内985好使!”更扎心的是,企业嫌“眼高手低”,同事嫌“难相处”,甚至有人被怀疑“是不是间谍”……曾经风光的海归,咋就混成了“万人嫌”?

近几年,留学生回国就业越来越难。数据显示,2024年回国求职的海归比2018年翻了2倍,但超三成要投50份以上简历才能找到工作。企业招人时,美国藤校、英国G5的学历还能加点分,普通院校毕业的,HR直接问:“这学校是不是野鸡大学?”

更尴尬的是文化差异。有人开会直接怼领导“方案有漏洞”,被批“不懂人情世故”;还有人拒绝加班,反被贴上“不奋斗”标签。企业也委屈:“招个海归成本高,上手慢,还不如国内毕业生实惠。”

今年初,国家出台新政策,要求把海归纳入统一就业体系,公务员考试、国企招聘不得歧视留学学历。但现实里,偏见一时难改。有企业HR坦言:“现在国内硕士一抓一大把,谁还非选海归?”

留学不是镀金,关键看真本事。与其抱怨“学历贬值”,不如早点认清现实:语言优势、国际视野是加分项,但别指望靠文凭躺赢。国内职场讲究“接地气”,海归得主动适应规则。政策在松绑,企业也在调整,但打铁还需自身硬——能放下身段、补齐短板的人,到哪儿都有饭吃。

各位如何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