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00后,抓住更大的生意机会

一个由数字生命体主导的消费新纪元正在到来。

当真人偶像频频 " 塌房 ",当传统漫展陷入同质化窠臼,ACG 产业却借微博 WAW 展会掀起破圈风暴:这场 6.8 万观众涌入、87 次热搜登榜的线下狂欢,印证了虚拟偶像与数字 IP 的强势崛起。

从《无限王者团》首秀引爆应援狂潮,到《剑网 3》文化策展带动周边销量激增,虚拟形象正以 " 沉浸式陪伴 + 情感化消费 " 重构粉丝经济。

这与邱肃川老师在混沌课程《新消费时代的特征与逻辑》中的洞察不谋而合:用户已不满足单向内容消费,转而追求线下共创、跨媒介参与及深度情感连接。

正如 WAW 通过 " 线上话题裂变—线下沉浸体验—二次传播发酵 " 的闭环,让虚拟偶像从屏幕跃入现实,带动谷子消费增长 30%、文旅收入飙升。当微博以 5.91 亿月活构建起 " 社交 - 内容 - 产业 " 的生态枢纽,虚拟偶像便不再只是数字符号,而是打通圈层文化、城市经济与主流消费的超级接口。

在消费领域,这场变革尤为剧烈。

我们看到虚拟偶像不仅能唱歌跳舞,还能和粉丝实时对话,甚至深度参与品牌代言和元宇宙活动。这不再只是简单的技术展示,它预示着一个 AI 深度融入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时代。

传统观念里对 " 真实 " 与 " 虚拟 " 的界限正在模糊,人类的陪伴和情感连接,也有了新的载体。从粉丝追随到情感连接,从内容消费到价值共创,虚拟偶像正在重塑整个粉丝经济的底层逻辑。

混沌君不禁思考:当消费的底层逻辑被改写,虚拟偶像对现有粉丝经济的全方位改写,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虚拟偶像如何颠覆传统粉丝互动、重塑商业模式,以及它们在未来消费市场中的巨大潜力。

数字世界里冒出新偶像

这些年,数字世界出现了一种新偶像,它们不是真人,但在全球吸引了大量粉丝,在商业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浪。从中国风的洛天依,到全球闻名的初音未来,再到看起来和真人没两样的数字人 AYAYI,虚拟偶像正慢慢从小众圈子走向大众。它们现在可以代言大品牌,开虚拟演唱会,甚至还能演电影、电视剧。它们的出现,不光改变了我们对 " 偶像 " 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改写我们下一代人的消费方式。

这股潮流不光给传统娱乐业带来了挑战,也让所有做消费生意的公司开始思考:我们准备好迎接一个偶像消费新时代了吗?

数字人 AYAYI

虚拟歌手洛天依 9 周岁生日庆典现场

从真人追星到元宇宙追星:AI 的未来有多猛?

人类社会已经深入数字时代,粉丝经济产业正经历一场从 " 真人粉丝经济 " 到 " 元宇宙粉丝经济 " 的转型。

真人粉丝经济的局限:元宇宙粉丝经济为何崛起?

很长时间以来,真人偶像靠着真实的个人魅力、专业能力和情感连接,支撑着庞大的粉丝经济。但光鲜背后,这种模式也暴露不少缺点:

时间和精力限制:偶像和粉丝都受制于现实世界。偶像时间有限,无法同时在各地满足所有粉丝需求。粉丝也因地域、时间、经济等因素,难以频繁参加线下活动。这种稀缺性虽能用来制造 " 饥饿营销 " 效果,却也限制了粉丝经济的规模和互动深度。

人设崩塌风险:一旦偶像在现实中出现负面新闻、说错话,或仅是展现出与粉丝期待不符的 " 真实一面 ",精心打造的人设可能瞬间瓦解,导致粉丝流失、品牌解约,商业价值大减,甚至引发社会舆论危机。这是真人偶像经济的致命弱点。

审美疲劳和同质化竞争:娱乐业 " 造星 " 模式日益成熟,导致市场上偶像产品同质化严重。相似的表演风格、雷同的综艺表现、趋同的形象包装,都让粉丝容易感到审美疲劳。

供应链和库存压力:传统粉丝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实体周边产品销售(如专辑、海报)。这不光成本高,还面临巨大库存风险。一旦流行趋势变化,大量积压的库存就会变成沉重负担。

虚拟偶像经济的优势:突破与无限潜力

虚拟偶像的出现,正好针对真人偶像的这些痛点,做了一次 " 降维打击 "。借助 AI 和元宇宙的助力,虚拟偶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

突破时空限制,无限内容产出:虚拟偶像不会感到疲劳,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全球巡演、线上直播、粉丝互动,甚至同时出现在多个平台,源源不断为粉丝提供体验。AI 翻译和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还能让虚拟偶像实现多语言交流,打破文化隔阂,在全球范围里无缝连接不同语种的粉丝群体,真正实现 " 全球偶像 "。

人设可控,零 " 塌房 " 风险:虚拟偶像的人设是代码和算法的产物,可以精确设计、管理。它们不会有私生活问题,不会有私生子,不会说错话,不会卷入丑闻,永远保持着品牌方和粉丝期望的 " 完美 " 形象。这给品牌合作方带来极大的安全感,也几乎不可能有 " 塌房 " 的风险。最坏的情况就是出现技术故障或设定上的偏差,但这也能通过代码更新迅速修复。

从 " 大众供给 " 转向 " 按需个性化定制 ":传统模式下,内容和产品往往批量生产后再推向市场,容易造成 " 过剩创造 " 和资源浪费。虚拟偶像结合大数据和 AI 分析,能精准洞察粉丝的个性化需求和偏好,实现内容的 " 按需生成 " 和产品的 " 按需定制 "。这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可以看到,元宇宙粉丝经济不是简单替代真人粉丝经济,而是一次基于 AI 和数字技术,对偶像产业商业模式和消费逻辑的全面升级。虚拟偶像突破了物理世界的束缚,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度的互动体验。

一个由数字生命体主导的消费新纪元正在到来。

虚拟偶像背后的新时代消费逻辑

虚拟偶像的崛起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反映出新时代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的深刻变化。在其背后,有四种核心消费逻辑正在被重塑:

用户的虚拟化: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的身份往往受到社会角色、外貌、地域文化等多种限制。但是随着互联网和元宇宙的深入发展,人们将可以在数字世界中构建一个或多个自己的 " 虚拟身份 "。虚拟偶像的粉丝们,可以通过选择、支持和追随特定的虚拟偶像,来投射自己的审美偏好、价值观甚至理想人格。虚拟偶像成为了他们数字身份的一部分。虚拟偶像成为连接这些数字社交空间的枢纽,可以构建一个以共同兴趣为核心的 " 数字部落 "。这种数字化社交模糊了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提供了更沉浸、更自由、更少压力的社交环境,可以满足现代人对归属感和社群连接的深层需求。

消费的故事化:

在传统消费中,我们购买的是商品的实际价值或品牌带来的附加值。而在虚拟偶像经济中,消费行为被赋予了更深层的 " 故事 " 属性。消费者购买的不再仅仅是虚拟皮肤、数字专辑或周边商品,而是为一段共同经历的 " 故事 "、一份 " 陪伴成长 " 的情感,或者一个 " 梦想 " 买单。

很多虚拟偶像都带有 " 养成 " 属性,粉丝可以见证并参与偶像从默默无闻到万众瞩目的成长过程。每一次投票、每一次打赏、每一次转发,都成为粉丝参与偶像成长的证明,这让粉丝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愿意为这种情感投资持续付费。虚拟偶像往往还承载着粉丝群体的某种集体梦想,例如 " 成为顶尖歌姬 "、" 实现虚拟世界和平 "。品牌和平台就这样通过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让用户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消费动力。

审美的大众化:

艺术和审美曾被看作是少数人的专属,但随着 AIGC 技术的快速发展,审美表达的门槛大大降低。

过去,创作艺术作品需要专业技能和昂贵工具。现在,借助 AI 绘画工具(如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AI 音乐生成器、AI 文本创作助手,普通人无需掌握复杂的专业知识,也能创作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这种普及,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审美表达中来。在虚拟偶像的生态中,粉丝不光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内容的创作者。他们可以利用 AIGC 工具,为自己喜欢的虚拟偶像创作同人图、剪辑视频、编写故事,甚至设计虚拟服装。

价值的共创化:

虚拟偶像的很多内容,比如直播互动、剧情走向,甚至新歌的风格选择,都可以由粉丝投票、弹幕建议等方式决定。粉丝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到偶像的 " 运营 " 和 " 创作 " 中来。这种参与感可以极大地提升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

虚拟偶像的形象、人设、价值观,甚至其精神内核,往往都是在与粉丝的长期互动中,通过反复的反馈和调整而逐渐确立起来的。价值的共创化,让消费者从 " 购买者 " 升级为 " 合伙人 ",共同分享偶像成长带来的成就感还有商业价值。

虚拟偶像产业是怎么变现的?

虚拟偶像的商业变现实际上结合了传统 IP 运营和数字时代的新模式,主要围绕几个核心途径展开:IP 孵化、内容共创、数字资产销售、虚拟演出,以及周边与跨界合作。

首先是 IP 孵化,这是基础,要打造有独特人设和故事的虚拟形象,才能吸引粉丝。

接着是内容共创。虚拟偶像鼓励粉丝和 AI 一起生产内容,这不仅丰富了 IP,也提升了粉丝的忠诚度,同时还降低了官方制作成本。

第三是数字资产销售,这是虚拟偶像的重要收入来源。通过销售虚拟皮肤、服饰、道具,满足用户在数字世界的个性化需求。发行 NFT(非同质化代币)等限量数字资产,也赋予了收藏价值。比如 ZEPETO 平台上虚拟时装的销售就很可观。

第四是虚拟演出。利用全息投影、AR/VR 等技术,举办线上线下演唱会、粉丝见面会。粉丝可以买票观看或打赏互动,获得沉浸式体验。初音未来和洛天依的演出就是很好的例子。

还有周边商品和跨界合作。虚拟偶像 IP 可以授权开发实体周边,更重要的是,它们 " 永不塌房 " 的特性,使它们成为品牌青睐的 " 零风险代言人 ",可以代言各类产品,或和品牌联名。还能通过参与影视、游戏、动漫扩大影响力。

总之,虚拟偶像的变现模式多元灵活,是构一个以 IP 为核心,内容共创为驱动,数字资产为载体,虚拟体验为场景,跨界合作为拓展的全新商业生态。这种模式让它拥有比传统偶像更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结语:虚拟偶像时代,明星们会失业吗?

虚拟偶像的到来,无疑会对真人明星构成冲击。它们 " 永不塌房 "、" 无限产出 "、" 精准人设 ",是品牌和平台眼中 " 完美的代言人 "。

当一个虚拟偶像能 24 小时不间断地直播带货,且永远不会因负面新闻影响品牌形象时,其商业价值的稳定性远超真人明显。

随着 AIGC 技术的发展,未来甚至可能出现由 AI 完全驱动、具备高度拟真情感表达能力的虚拟 " 艺人 ",这会进一步挤压传统艺人的生存空间。

因此,当虚拟偶像的浪潮涌来,一个尖锐的问题浮现了:真人明星们会迎来失业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混沌大学 "(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混沌学园,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