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心黄杨钿甜事件,到底是在关心什么?

一副价值不菲的耳环让 " 内娱小花 " 黄杨钿甜上了一周热搜。

网友们如同福尔摩斯,不断深挖她的家世,猛然发现她爸、她妈、她舅舅、她奶奶好像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现在,她老爸已经被立案调查,官方也用一篇通报回应了网友的部分质疑。

通报一共三段话,用省流模式归纳一下就是:

第一,黄爸确实有问题。他在当公务员期间违规经商,还向组织隐瞒了自己生二胎的事。

这意味着,如果后续调查发现他在违规经商过程中存在贪污受贿或者别的问题,那他仍然会被严肃追责;

至于他隐瞒超生事实获得公务员资格,有关部门可以依法撤销录用决定,并且勒令他返还做公务员期间的薪资待遇。

第二,黄爸在工作期间没有经手过灾后重建项目的招投标,灾后重建资金的审批和慈善捐款的管理都和他没关系。

也就是说," 黄杨钿甜一家贪污地震捐款发家致富 " 的传言,目前已经被雅安官方的自查否定了。

(网友发在黄杨钿甜抖音评论区的一些图片)

总体来看,初步通报回应的问题还是比较初步的。

公众想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

" 她的耳环是不是真品?价值几何?"

" 她们家的豪宅是买的?租的?还是别人送的?真像网上所说价值 3 亿吗?"

说起来,这些细节属于女明星个人隐私,外界本来不该过问。

可现在她老爸曝出了违规经商的问题,情况就不一样了。

一边当公务员一边经商,意味着个体可能存在权力寻租的嫌疑,甚至还会出现官商勾结、钱权交易的情况。

这也是《公务员法》明确禁止公职人员在职期间经商的主要原因。

如果大 house 和奢侈品都是他们家老老实实做生意赚来的,那也没啥好质疑的。

但如果这些资产都是违规经商所得换来的,那它们显然就是 " 问题资产 ",需要被严肃处理。

这就跟早年间顺着手表查 " 表哥 " 是一个道理。

当然了,也不要装外宾。那段时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大家也都懂。

黄杨钿甜这事,耳环和房子是关键点,但不是重点。

她爸有没有贪,才是重点。

大家盯着黄杨一家不放,不是因为仇富,而是因为仇贪。

那么,黄杨家族到底有没有官商勾结的迹象呢?

目前,大家爬梳出了两个可疑的地方。

一处来自网友爆料。

说是他们家族名下的建材公司频繁中标政府项目。

" 五年中了 27 个政府项目,注册资本从 50 万暴涨到 8000 万。"

不过,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目前官方没有作出说明。

第二个是,黄杨钿甜的母亲疑似通过贿赂公职人员,倒卖假证赚钱。

这种说法出自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一份判决书。

判决书中,黄妈是原告,另一位叶女士是被告。

两人原本是合作关系。

2015 年,经营旅行社业务的黄妈委托叶某办理 27 人的港澳商务签证未果,于是起诉叶某退还 39.75 万元费用。

法院判决认定双方存在合法委托合同关系,要求叶某还款。

庭审中,叶某辩称,她和黄妈一直在从事非法办理签证的业务,两人还一块儿行贿过公务人员,所以那 39.75 万是 27 人的非法办证费用,属于非法资金,不应当被法律保护。

但这话并没有被法院采信。

最后,法院以 " 欠条无胁迫证据 " 为由,驳回了她的说法,仍然要她还钱。

除了上面这份判决书,还有人扒出了一份疑似黄妈弟弟司某的判决书。

其中写到,司某 2022 年因犯出售出入境证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三个月。

看起来,种种证据都指向黄妈和黄舅勾结公职人员,倒卖出入境证件。

不过理论上来说,确实可能出现叶某为了不还钱,攀诬黄妈的情况。

还有,入狱的司某到底是不是黄妈的亲兄弟?

他的犯罪行为和她,以及她丈夫,有没有关系?

也都是未知数。

调查的意义在于不放过坏人,也不冤枉好人。

如果黄杨钿甜一家是被造谣了,那么造谣者显然也该付出代价。

除了黄杨钿甜爸爸的问题,公众还在质疑雅安灾后重建的资金流向。

这次天价耳环事件发生后,很多网友自称是雅安人现身说法,讲述震后的遭遇。

有的说,自己家里只收到很少的救援物资。

有的说,没收到重建房屋的安置款。

" 明明全国人民捐了很多财物,为什么我们只拿到那么一丁点儿?"

" 剩下的钱去哪儿了?"

这些发言是事实,还是有心人蹭热点带节奏?

同样有必要好好查一查。

这里还要再给大家讲讲这张图,相信你们在不少平台都刷到过。很多人就是因为看了这张图,才疑心黄杨爸爸是硕鼠,推测他们家的钱是从捐款里贪来的。

其实," 汶川地震共收到 652 亿捐款,501 亿去向未公开 " 这个说法出自 2009 年清华大学的一份报告。报告中的详细表述是:" 截至 2009 年 4 月 30 日,社会各界捐赠给汶川地震灾区的的款物总数达到了 767.12 亿元,其中捐赠资金约 653 亿元,物资折合约 114 亿元,其中极可能 80% 左右流入了政府的财政专户,由政府统筹使用,用于灾后重建。"

为啥媒体们 2016 年还在发 2009 年的说法,我们也搞不清楚。

至于 2025 年了,再拿 2016 年的老报道说事,这种操作有没有客观性,大家也可以自行判断。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国家审计署从 2008 年 6 月到 2012 年 4 月多次发布过针对汶川善款的审计公告。

目前审计没有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

当然,上面这些说的是汶川的整体情况,雅安怎么样,需要另做考察。

现在,围绕黄杨钿甜一家的小道消息还在满天飞。

每一个帖子都说得这家人手眼通天,处处都有关系。

种种流言蜚语给她的星途蒙上了阴影,也让吃瓜网友看得云里雾里,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更可怕的是,由此事出发,一场信任危机已经悄悄蔓延。

现在,但凡四川的企业家有啥风吹草动,评论区里都会有人留言质问他们:

" 你为什么这么有钱?"

" 是不是在地震里发了国难财?"

……

如果这种风气持续下去,遵纪守法的民营企业家也被舆论误伤,那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除了企业家,被误伤的还有慈善行业。

网络上,很多朋友明确表示,打算放弃自己的捐款计划。

因为事件目前还没有水落石出,他们依然觉得,黄杨家的原始资本积累和地震捐款有关。

担心自己的善心喂了狗,更害怕自己辛苦省下的饭钱成了他人的耳边火彩。

还有人翻出王石当年的故事——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万科决定向灾区捐赠 200 万,王石还规定普通员工限捐 10 元," 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

那事触怒了不少网友,一时间,所有人都跑来骂王石。而王石后来也迫于压力出来道歉、增捐了。

现在经历了耳环事件,当年骂王石的人纷纷表示后悔,他们感慨:

" 看似抠门的王石,或许只是比别人更早看清真相而已。"

都说,信任是社会的粘合剂,也是社会的稳定器。

它承载着诸多美好且珍贵的公共价值,但也极其脆弱。

没想到这次,一副不算很美的耳环就轻易击碎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公共信任,搞得大家不敢做好事了 …… 这种局面让人痛心,又无可奈何。

还是期待有关部门的深入调查能够还原真相,以正视听。

唯有如此,才能缓解眼下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

当然,如果黄杨一家真是被网友冤枉了,一份严谨详实的调查通报也能还他们一个清白。

就让我们静待后续的通报吧。

应该,还会再通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