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还有必要拍吗?

编剧朋友说《人生若如初见》如果放在十年前,不会是这样的播出效果。她当年看到剧本时,觉得是罕见的好剧本,几个主要角色像吴天白、梁乡、菽红都很新,以往剧作中比较少见的类型,对演员来说有莫大的吸引力,当时压根没看出哪儿敏感,她惆怅地说:观众是不是不再需要历史剧了?

实际上,这些年已经很少有历史剧了,以后估计更不会有了。而历史剧,曾经是非常主流的剧种,出过非常多的爆款,汉唐清都有。那时候观众把历史剧当官场剧看,中国是官本位思想,民众对官场有仰视和窥探的心态,但当代官场剧除非反腐一般不会拍,一拍肯定就大爆如《人民的名义》。

于是 ,借古喻今涌现了一大批披着各种外衣的古代官场剧。早到如《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记》这种披着游龙戏凤外衣惩治贪官的,披着君臣斗外衣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披着讲粮食讲水利外衣的《天下粮仓》,当然也有更直白的皇帝戏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等。草民看不是为了学治国修身平天下,就是过过干瘾。

我其实也好奇历史剧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受观众追捧了呢?当然并不是所有高分历史剧就一定有好收视,以前也不是这样。《大明王朝 1566》、《贞观之治》就是由于过于严肃,朝堂戏过多,当年播出时收视就很差,但它们总有自己的受众,且在时间长河中越来越显现其价值。

但是毋庸讳言,历史剧,不,是整个电视剧题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观众的接受度越来越窄。最直接的就是粉丝总爱提人设,人设不好就不想让自担去演,像良乡这个角色,就是典型的人设差,居然还有强暴女主角的戏份?居然男主敢是保皇党?居然到最后他也没醒悟?

如果评价标准是人设,那几乎所有的经典剧都可以拿来批判。白景琦人设差不差?无耻自大爹味老登。贾宝玉人设差不差?懦弱无能自私小登。安心人设差不差?花心劈腿渣女。

但即便这些角色播出时也引起过争议,可是并没有停播,观众的争议只是停留在口头,并未升级,我们还能辩论。

角色一定要清爽干净坚定,不得游移,不得有人性弱点,不得有灰色地带,每时每刻都要严格遵循当下的思潮,最符合这个标准的七十年前就有——他叫 " 高大全 "。于是编剧写文的时候人设先行,而不是人物逻辑先行。

负面人物能不能当主角?早年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中国被改编最多的历史人物,男溥仪,女慈禧,全是顽固的保皇党,放今天是要大批特批的。为什么拍他们最多?因为距离时间近,史料丰富,老百姓熟悉,而且近代其实还是开化了点,不及古代历史上的乱世残忍和可怕,过于残暴的历史反而没法拍,没人能受得了那刺激。

有个我特别讨厌的词叫 " 歪屁股 ",某些人把不合己意的观点一律打为歪屁股,仿佛只有自己是个正屁股,他们要求历史剧也要按中学课本拍,不许有他们不知道的内容,这才是固步自封。

观众看了野史剧会不会被带歪?我想举个自己的例子。上小学时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里面有段情节是康熙上五台山面见顺治,让侍卫勒死了顺治。没有丝毫历史知识的我确实信以为真了一段时期,但我并没有一直愚昧下去,后来通过看别的书知道这是作者杜撰,知道顺治没有出家,他也不是慈眉善目的老和尚,不是什么痴情种,对董鄂妃刻薄寡恩,后宫在清代皇帝里算非常臃肿的。

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不会把人带傻,除非原本就是个傻子也不爱学习,看完之后不知道利用一下搜索引擎。反而看了一部有意思的历史剧后,我会去查查相关人物,看看更多的观点,比看别的题材更有收获。

这些年历史剧萎缩,架空剧膨胀,全是虚构的世界、地名,似乎躲在一个不相干的平行世界,就可以忘记现实,就连都市剧的地名都是假的,就是那么地怕对号入座。有时我会想,我的孩子看多了会不会以为那些才是真实世界,才是史实,他会被带傻吗?

我不敢确定,因为那些东西搜都搜不到,只是作者信手胡捏。

也许大家觉得历史剧死就死了吧,就像长剧一样死就死了吧!反正有短视频,有奶头乐,有架空世界,有看过一遍不会再打开的爽剧。

人们总会说,上班一天很累了,不想思考,不想看不开心的。那么残留的那些还愿意思考的观众呢?因为市场萎缩因为数年都播不了没有人再拍这类题材,于是他们也渐渐消失了,大家一起浑浑噩噩,快活地愚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