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家有高考娃,家长如何掌控情绪“红绿灯”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在最后一周冲刺阶段,如何创造具有激励又不至产生过大压力的环境,和孩子并肩作战,淡定地迎接高考的挑战呢?考生家长们,一起来做好以下这三步:
第一步:牢记“五不要”
许多家长对如何有效支持孩子备战高考存在认知偏差,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必要且有益的。然而这些善意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以下这几条请尽量避免:
1、不要勉强孩子每分钟都投入
很多家长认为成绩和学习时间成正比,然而高效的学习毕竟有度,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不仅效率下降,还容易引发焦虑,使大脑难以集中。
2、不要过度管控和干预
有些家长认为全天候监督学习、制定严苛的作息制度等方式,能够确保备考效果。他们未能意识到,这种全方位的干预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机会。
3、不要过度给予压力
部分家长刻意营造紧张氛围,通过不断提高期望值、频繁与同龄人比较等方式施压,误以为这样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殊不知,这种持续的外部压力反而会抑制内在学习动机。
4、不要忽视情绪关怀
许多家长将情绪关怀视为次要需求,当孩子表现出疲惫、焦虑等情绪信号时,家长往往选择性地忽视这些求助讯号。这种情感忽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
5、不要过度叮咛和嘱咐
父母频繁叮嘱、密切关注和持督促,往往源于内心深处的关爱与责任。但是反复叮咛可能会传递焦虑和担心、夸大高考的不良后果,形成一种耗尽情绪资源、制造巨大压力的心态,最终使父母和孩子都不堪重负。
第二步:抓住“三建设”
在考前最后一周,家长若能给予建设性支持,和孩子携手应对挑战,不仅能缓解压力,也能深化彼此的关系。以下是一些能够帮助父母与孩子共同培养韧性与理解的建议:
1、建设规律的亲子沟通时间。不论是每天晚餐后十分钟,还是散步时,固定的交流时段能成为双方释放压力与倾诉情绪的空间。此时父母应以倾听为主,而不是评判,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理解;同时,父母也应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孩子理解家长用心。
2、建设最后一周学习目标和计划。鼓励孩子自己制定考前计划,这样可以提升计划的执行力。父母也可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考前经验,给予孩子合适的建议。
3、建设共同调节情绪的途径。可以是每天一起进行五分钟的正念呼吸、轻松运动,或是讨论当天发生的情绪事件并一同寻找应对方式。亲子共学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情绪管理,也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
第三步:掌控情绪“红绿灯”
研究表明,父母的情商与情绪调节能力直接影响养育方式及孩子的情绪应对。如果父母能识别并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保持淡定,就更能成为孩子稳定的支持力量。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情绪状态想象成“红绿灯”,采取对应行动。
1、红灯要停:察觉强烈情绪(如焦虑、愤怒、烦躁)占据主导。此时最容易失控,做出冲动言行,建议及时停下。可以温和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现在需要几分钟平复心情,我们稍后再继续这个话题”,暂时离开当下的环境,给自己一些平复情绪的空间。
2、黄灯可缓:察觉强烈情绪后需要调节情绪。运用前面所述稳定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冷水洗脸等方式),关注身体感受,平复神经系统。
3、绿灯通行:在情绪平稳、思路清晰状态下回归情境。此时父母恢复理智与认清自己真正的用意,就可以慎重评估言行,确保与自身核心价值观和初衷一致。讲话或行动前,一个简单自我检查很有帮助:“我将要说(或做)的是真实的吗?有用的吗?是友善的吗?”
4、 父母可佩戴特定饰品作为“情绪提示物”(如手环或戒指),通过日常练习培养情绪调节习惯。每当注意到这件饰品时,就是在提醒自己需要先平复情绪再与孩子沟通。每次实践后,记录调节效果。这种可视化的反馈和反思能持续优化情绪管理能力,最终即使不依赖这些实物提示,也能自然做到情绪自律。
综上所述,高考前夕,父母有效支持孩子的关键在于陪伴,而不是过度控制,审视并管理自己的内在状态,方能营造一个更稳定、更支持性的环境。如此,父母与孩子能够更有韧性、相互尊重与情感健康,迎接高考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