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新”潮澎湃 绘就科技农耕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眼下,在吉林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涌动着春耕热潮。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产量产能、良种良法、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吉林正努力在更高水平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一样的春耕,不一样的新景。今年蛟河市天岗镇福甜家庭农场的春播生产,不再是以往翻耕后尘土飞扬的场面,取而代之的是覆盖着秸秆的田垄,免耕播种机穿梭其中,将种子和化肥精准播撒。农场负责人沈斌告诉记者,去年他参加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 头雁 " 项目的培训班,不仅学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还将它应用到了今年的春耕生产中。

条耕技术是保护性耕作体系新引进的技术模式,它通过局部耕作的方式,在保留大部分地表覆盖物的同时,对播种带进行深松浅耕,既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结构,又能改善种子萌发环境。今年我省持续深入实施 " 黑土粮仓 " 科技会战,改善黑土区耕地内在质量、设施条件,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达到 4000 万亩以上,促进黑土地永续利用。仅蛟河市今年保护性耕作面积就达到了 18.2 万亩。

种子作为农业的 " 芯片 ",同样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为了更好赋能种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粮食单产提升,我省制定出台若干种业振兴发展意见。目前,6 个省级育种创新平台正在加紧建设,全省 " 育 "" 繁 "" 推 " 一体化种业企业达到 8 家,省内外长期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达到了 61 万亩,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 5.5 亿斤。洮南市的制种春播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作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洮南市今年积极推动良田、良种、良法的深度融合,制种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良种良法配套的同时,我省持续在保面积上作文章。在大安市信达农业合作社,高速插秧机正在水田里穿梭作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地块过去是盐碱地,近几年当地以稻治碱,盐碱地改良面积不断增加,今年种植的水稻面积超过 10000 亩。

今年,吉林省把粮食产出能力作为基础保障,充分挖掘各要素、各环节增产潜力,坚持稳面积、增单产总体工作思路,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1000 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新增 200 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到 880 亿斤以上。

来源:《吉林新闻联播》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