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科普法》实施背景下科普单位的实践探索

2024 年 12 月 25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正式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次修订通过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设立专职科普岗位、健全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制度创新,为科普机构提供了法治化发展框架。本文将结合重庆市科协与青岛市科技馆的实践经验,解析新法对科普工作的赋能路径。

制度赋能,引领科普单位转型升级

新修订的《科普法》从职业发展、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三个维度为科普工作提供支撑。在职业发展层面,法律新增 " 科普人员 " 专章,健全职称评定与激励机制,有效解决从业人员职业认同难题。重庆市通过两批次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定,已培养高级职称 32 人、中级及初级职称 137 人,每万人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达 20.41 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青岛市科技馆则通过建立 " 星级讲解员 " 评定制度,将科普成效与绩效工资挂钩。

资源整合方面,法律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依托现有资源并根据发展需要建设科普创作中心。重庆市科协联合中国科技馆、重庆大学共建国内首个专注前沿科技成果科普化研究的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转化,同时与中国科普研究所、重庆师范大学合作成立新时代科普能力建设研究中心,形成 " 智库 + 实践 " 双轮驱动模式。而青岛市科技馆则创新采用 " 政府购买服务 + 企业化运营 " 管理模式,委托厦门科技馆团队运营,开馆 15 个月累计接待游客 117 万人次,成为全国特大型科技馆运营的标杆案例。

社会参与维度,将市场机制纳入法律范畴。重庆市科协围绕 "416" 科技创新布局开发《深空探测》《基因编辑》等主题科普视频,年产量目标突破 500 部,并支持重庆钢铁厂遗址申报国家级工业遗产,培育市级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3 个。青岛市科技馆开发《航海梦想家》《深海探险记》等   10 条特色研学路线,联动文旅部门推出 " 科普旅游护照 ",整合科技馆、海底世界等 12 个场馆资源,打造 3 条主题旅游线路,年服务量突破 50 万人次。

西部科普中心建设的多维突破

重庆市科协以打造西部科普中心为总牵引,构建起平台、场景、品牌、组织与法治五大体系。平台建设方面,发起西部地区科协科普联盟,覆盖内蒙古、四川等 12 个省份,举办首届公民科学素质网络联赛,参赛人次突破 500 万;联合中国科技馆共建前沿科技科普创新实验室,推动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高效转化。场景创新上,开发 " 党建 · 科普重庆 " 数字化平台,集成 " 科普资源一网查 "" 科普活动一键约 " 等 12 项功能模块,累计服务市民超 80 万人次,构建的 " 报网端微屏 " 全媒体矩阵累计浏览量达 1127 万人次。

品牌塑造成效显著,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的第二届川渝科普大会,联动 38 个区县开展重点活动 4500 余项,直接参与群众 3000 万人次;第七届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网络赛答题参与人数 110 万,线下赛事直播观看量 445 万,创历史新高;院士专家科普校园行活动深入 34 个区县 182 所学校,邀请 12 位院士开展专题报告,惠及青少年 15 万人次。组织动员层面,实施 " 科普类社区社会组织百千万培育计划 ",首批选树市级示范组织 38 个、科普骨干 331 名,依托 1000 余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开发标准化课程,年授课 1.6 万场,服务老年群体 15 万人次。法治保障方面,牵头接待全国人大修法调研组,提出的 9 条立法建议被采纳,联合市科技局印发职称申报条件,专业人才数量居西部首位。

未来三年,重庆市计划实现科普职称评审常态化,建立 " 首席科普专家—骨干科普员—志愿者 " 三级梯队,2025 年专职科普人员占比提升至 45%;深化成渝科普一体化,联合举办双城青少年科技雏鹰研学营、科普列车川渝行等活动 20 场次;建立西部地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场馆预约、课程开发等 6 类资源跨省流通。

海洋特色科普的范式创新

青岛市科技馆以 " 海洋 · 科学 · 人 " 为主题,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发展路径。场馆运营突破传统模式,采用 " 事业单位监管 + 企业化运营 " 机制,委托具备 20 年经验的厦门科技馆团队管理,建设 8 大主题展厅,包括全国首个 " 科学探海 " 沉浸式体验区,配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1:1 模型等 43 件大型展品,开馆 15 个月累计接待游客 117 万人次。活动创新方面,开发《郑和 " 夺 " 宝记》《科学达人秀》等 6 类科普剧,年演出超 200 场,观众互动满意度达 98%;" 科普进校园 " 专项行动覆盖 73 所学校,定制《航海梦想家》《深海探险记》等研学课程,累计服务学生 3.8 万人次;举办《走进人工智能》公益临展,展出波士顿动力机器狗、AI 绘画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展项,两个月观展人数突破 15 万。

新法驱动下,青岛科技馆聚焦品牌升级与跨界融合。计划 2025 年推出《蓝碳行动》等 3 个原创临展,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建设海洋科普资源库;开发《" 奇遇 " 系列》研学产品,设计 " 潮间带生物调查 "" 海洋塑料追踪 " 等实践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目标突破 5 万人次。人才培育方面,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注册科普志愿者超 1200 人,年服务时长累计 2.3 万小时;在科普影院引入 4D 动感平台、环幕投影等技术,开发《探秘马里亚纳》等 VR 影片,年观影人次突破 30 万。跨界合作上,联动文旅部门打造 3 条科普旅游线路,整合科技馆、国家深海基地等资源,推动 " 科普 + 文旅 " 产业纵深发展。

发展展望,构建科普事业新生态

两地实践印证新修订《科普法》的三大赋能效应。职业发展方面,重庆通过职称评定实现人才数量与质量双提升,青岛 " 星级讲解员 " 制度验证法律第 45 条人才保障条款的落地效能;资源整合层面,重庆西部科普联盟实现跨省资源共享,青岛企业化运营降低场馆运维成本 30%,体现法律第 19 条资源整合条款的创新价值;社会效益维度,重庆年服务 3000 万人次(含科普活动直接参与),青岛年服务 50 万人次(含研学及旅游),重庆社区科普大学课程完成率 91%,凸显了法律第 35 条市场机制条款的实践成效。

新修订《科普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治化、专业化发展新阶段。正如重庆市科协打造的西部科普枢纽与青岛市科技馆探索的海洋科普范式所示,唯有将法律保障转化为实践创新,方能真正实现 "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 的战略目标。

策划制作

作者丨科普中国新媒体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林林

相关推荐

1.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他们再也感受不到吃饭的快乐

2.2 块钱一袋的小东西,居然有这么多用处,真的建议家中常备!

3.医生的这些 " 暗语 " 一定要听懂!别等吃亏了才后悔……

4.早睡 1 小时,变化有多惊人?第一个就没想到

5.身体瘙痒竟查出肝癌?这些不起眼的症状可能是肝脏在 " 求救 "!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在看 "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