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资主题乐园都跑来上海抢生意?

最近,身边很多魔都朋友非常兴奋,他们纷纷和我展示了(炫耀)未来三年的亲子旅行计划:
今年暑期去乐高尝鲜;
2027 年哈利波特制片厂接力,顺便捎上小猪佩奇一起玩;
然后再伸长脖子等待上海迪士尼乐园蜘蛛侠新园区好消息。
未来数年,魔都家长们最纠结的或许是到底该先囤哪一张主题公园年卡,这可真是幸福的烦恼。
毕竟这个城市的乐园赛道已经不仅仅是百花齐放,而是全球顶流 IP 扎堆,且没有一个敷衍。
看看接下来的开园清单你就明白了:
2025 年 7 月 5 日,号称全球最大、8500 万块积木堆出的上海乐高乐园将正式开园,你可以在 " 悟空小侠 " 主题房里过夜,也可以在 3.7 米高牛魔王木偶前合影。
乐高只是前菜,2027 年,上海长兴岛上将诞生亚洲首个户外小猪佩奇乐园,可以骑小火车,也可以在泥坑里打滚,别担心,控温控湿、门票两百那种。
同样 2027 年,上海锦江乐园原址将建成全球第三座哈利 · 波特制片厂之旅,预计年接待游客 200 万人。霍格沃茨、邓布利多办公室、魔药课教室都搬来了。
当然还有主题乐园王者上海迪士尼,它们正悄悄建设第一个漫威主题园区,主打蜘蛛侠过山车与沉浸式超级英雄互动体验,据说就开在疯狂动物城旁边,直接对标美国加州那一套。
有人欢喜,有人谢幕。
在上海外资乐园的一片筹开欢呼声中,今年 1 月底,一座上海地标悄悄告别公众视线了。
它叫锦江乐园。
曾是上海最早的大型专业游乐园,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它是全国主题乐园的 " 祖师爷 " 之一。
对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上海人来说,它更是 " 第一次坐过山车 "、" 第一次牵手约会 "、" 第一次假期排两小时队 " 的现场。
你可以没有去过迪士尼,但你一定坐过那台摩天轮,甚至不少人第一次知道 " 乐园 " 这个词,正是因为锦江。
锦江乐园的摩天轮曾经很出名
鼎盛时期,锦江乐园一年能接待近 300 万人次,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设备老了,故事讲不动了,消费者口味变了,朋友圈照片也不够酷了。
2024 年底,锦江乐园宣布闭园整修,接棒者正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哈利 · 波特制片厂之旅。
你说它可惜吗?当然了。
从 " 过山车鼻祖 " 到 " 魔法制片厂 ",这是上海文旅一次肉眼可见的换代,但一个城市文化地标可以被拆掉重建,记忆和情感却没法靠门票重买。
只不过,这也符合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的商业逻辑:拥有更强内容、更高客单价、更丰富消费延展的文旅商家们淘汰起那些过时物种从不手软。
锦江乐园谢幕背后,为什么全世界的乐园都跑来上海抢生意了?
迪士尼、小猪佩奇、哈利 · 波特、乐高接连排队入驻前,文旅圈子里大家早已心照不宣:想在东亚地区配得上顶流主题乐园名号,请先去魔都报到。
这背后并不是偶然的排兵布阵,而是一套极度理性的商业决策。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常住人口约 2.2 亿,占全国经济产值比重超过 24%,其中中产家庭密度、三胎政策落地率、周末亲子出行频率,全部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而乐园恰恰是一门 " 吃家庭结构红利 " 的生意:一个小孩通常带来两个大人 + 一套吃喝住行购物全链条消费,只要他愿意尖叫,家长就愿意掏钱。
在上海这座城市,小孩不只是买票的人,他是消费链条的发动机。
而主题乐园和造车、开厂完全不同,它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十年至少更长时间回本的慢生意。
你不但要考虑选址、交通、政策容忍度、市场反馈、商业地产配套,还要考虑以后政府换届、税务口径变动、周边城市竞品建设的可能。
在这一切里,上海几乎是最保险的答案:市政府明确打造世界级旅游地标、推进外资乐园项目快速落地、提升入境游便利度,而且言出必践。
就像 2016 年开园的上海迪士尼已经跑通 " 文旅 + 交通 + 商业 + 酒店 " 全链条,一个新区开个乐园,全城知道怎么配合。
换句话说,在上海建主题乐园,你不用教育市场,市场早就被教育好了。
由此,上海是最值得外资下注的中国消费高地,没有之一。
事实上,相比有些二线城市 " 地便宜但难出圈 ",上海的每一张门票都能直接进入国际游客的计划表,反观难产的四川乐高乐园,则代表了外资主题乐园进军中国市场失败的 B 面。
同时,欧美资本虽然在汽车、芯片、工业投资等领域有些犹豫,但主题娱乐是全球少有的可以跨文化、跨信仰、跨意识形态,从婴儿到中年人全都接受的文化内容产品。
因为消费者就是去玩、去野、去哄孩子而已,没啥心理负担。
所以,外资主题乐园也是唯一不管世界吵成什么样,都坚持在中国拼命投资、卖票赚钱的全球企业,因为:
对迪士尼来说,这就是源源不断的中国中产收割机;
对哈利波特来说,这是亚洲最大粉丝市场;
对乐高来说,这是一线亲子市场 + 新中产教育焦虑的总爆发地。
而对地方政府来说,一个优质外资乐园 IP 则是拉动区域经济大盘的杠杆。
也正因如此,外资乐园在中国文旅这块拼图里成了不被干预、反而被热烈欢迎的少数派。
不难看出,魔都进入疯狂开外资新主题乐园的节奏,背后其实是乐高、迪士尼、小猪佩奇、哈利波特与上海政府反复极致精算后的结果。
从锦江乐园退场到哈利 · 波特接棒,从蜘蛛侠破土到乐高试运营,每一条热搜文旅新闻背后,都是一场庞大的 IP 迁徙。
但看上去热闹非凡,乐园这门生意,真的稳赚吗?
或者说直接点,上海外资乐园热背后,会不会也有童话泡沫?
我们需要冷静一点,来拆一拆这门生意的底层逻辑。
第一个问题是资本扎堆,长三角游客跟得上吗?
别忘了,国内主题乐园不仅是一门卖门票的生意,它是 " 土地 + 酒店 + 运营 + 品牌授权 " 的超级重资产项目。
而未来三年上海就要开出的乐高、小猪佩奇、蜘蛛侠园区、哈利 · 波特制片厂全部是国际大 IP,全部面向亲子家庭。
问题是哪怕每个乐园都有自己定位,用户画像终究高度重叠,IP 粉丝热情成了有限资源,新一轮乐园内卷箭在弦上。
因为能为哈利波特飞一次上海的哈迷,不一定年年愿意二刷长兴岛的小猪佩奇,不是所有 IP 都能撑起一个家庭的千元级别支出。
再说直白点,不是上海人不爱玩,而是门票、车程、饭钱、带娃体力总有个极限。
所以,一轮鏖战后,优胜劣汰是一定的。
第二个问题是外资主题乐园都是顶流 IP,但游客会不会审美疲劳?
要知道这些乐园,有 IP、有周边、有酒店、有过山车、旋转木马和拍照打卡点,最后还都加一句 " 沉浸式体验,释放想象力 " 的骗家长 Slogan。
它们每一家都想做中国家庭的周末目的地,但最终比的是流量、排队体验、厕所干净程度 …… 还有 " 孩子吵不吵着再来一次 "。
主题乐园不是网红项目,它是一门靠长期运营、内容更新、复购维系的生意,真正的赢家也不是开业那一刻,而是五年后、十年后,孩子还想不想回来。
已经走入历史的锦江乐园就代表了上一个时代的终结。
它没有 IP,没有故事线,也没有品牌联名雪糕,仅仅承载了一代上海人对 " 玩 " 的最初想象。
时间又一次成了见证者,今天,锦江乐园被改造为哈利波特主题影城,看上去是产业升级,也代表第一代本土主题乐园逐渐退潮。
这未尝不是一种新的遗憾:当我们替孩子排好了哈利波特、小猪佩奇、蜘蛛侠打卡路线,却忘了童年那些乐园早已闭园谢客。
而下一个十年、二十年,能在魔都这片主题乐园杀戮战场留存下来的外资主题乐园又能剩几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