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者聊大模型应用趋势:可用性和用户需求是关键

·目前AI应用的困境在于同质化严重、维护和流程打磨不足,导致很多企业引入AI后没有实现增长。

随着能力更强、成本更低的Deepseek等开源人工智能(AI)大模型出现,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AI应用也正在大规模涌现。除了“能聊天”之外,AI应用将如何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真正创造价值,是每个希望乘上AI风口的创业者需要回答的问题。

5月16日,在浦东软件园第十一期“浦软创业营”人工智能专场开营仪式上,多名来自AI应用开发、软硬件方案供应等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分享了对AI应用发展趋势的观察和看法。

浦东软件园第十一期“浦软创业营”人工智能专场开营仪式现场。季敬杰/摄

与会者们提到,目前AI相关产业正在高速发展。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黄丽宏表示,今年第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增速达到13.2%,在三大先导产业中位列第一。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科技产业金融部副总经理杨砾帆援引国家工信部数据指出,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企业数量超过了4400家。

燧原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生态官李星宇提到,根据相关报道,2025年全球用于支持AI算力的数据中心建设投资预计将达到4637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30%。美国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星门”(Stargate)预计投入5000亿美元,超过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投资规模(换算约合3180亿美元)。

“这么巨大的投入说明大家对AI产业的市场回报有很高的预期。”他说。

Deepseek的出现将使用高性能AI的价格“打了下来”,一时间各大厂商纷纷接入,希望通过AI赋能自身业务。硅基流动联合创始人杨攀指出,Deepseek出现后,所有厂商都正在重新寻找自己在行业内的生态位,围绕AI进行新一轮的竞争。然而目前AI应用的困境在于同质化严重、维护和流程打磨不足,导致很多企业引入AI后没有实现增长。

多名与会者观察到,行业端AI应用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让AI总结一下文本、生成一些泛泛而谈的报告并不能满足增长的要求。“前几年企业落地大模型的时候,往往只是把它当作工具看待。而今年明显能感觉到,更多业务部门直接参与大模型落地的过程中,对最终的效果有直接需求,特别强调可用性。”科大讯飞星火军团华东咨询总监、总工程师康伟说。

一些企业通过差异化的行业AI应用获得了竞争力。2022年成立的TTC公司将AI技术运用在猎头招聘领域,不仅加快了传统猎头的服务流程,也让行业中的年轻人在AI技术的加持下快速成长为“老法师”。“AI让这个行业从经验驱动变成数据驱动,”TTC合伙人徐旻雯说,“原先的猎头要从业10多年才能达到的那种工作状态,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两三年就能达到。”

达观数据联合创始人纪传俊提到,行业端AI应用一直是“百花齐放”的状态。行业之间存在壁垒,因此尽管细分领域体量不大,但是只要能保持AI产品在数据、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力,能够完成真实业务需求,就能够保证公司活下去。

而在消费端领域,AI应用则面临更大的压力。相关AI应用不仅需要抓到市场“痛点”,还要在建立技术优势和商业化变现之间寻找平衡。“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往往要先考虑怎么活下来。”“筑梦岛”产品总监祁荣辉说。

筑梦岛是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AI语言对话社交产品,于2023年上线。祁荣辉介绍道,很多人在阅读网文时,常常幻想自己是其中的角色。AI产品能让这种需求得到满足,读者可以跟小说人物互动,还可以在大模型的帮助下一起参与内容的创作。为了让这个模式可以持续产生差异化的服务,筑梦岛选择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

AI、机器人等技术已经可以做到一些事情,但什么是人们真正需要、对生活真正有帮助的,则等待创业者们的挖掘。“现在在上海、深圳等地,想‘攒’一套机器人出来并不困难,难的是它能满足什么样的实际需求。”本次创业营学员、ClickMobot的COO、联合创始人何来晨告诉澎湃科技。该公司通过调研发现,医院里负责将住院病人运送到不同科室的转运护工人数少、任务重,于是他们开发了可以自动寻路避障的医疗运输机器人,希望能提升转运患者的效率。

纪传俊表示,行业目前的共识是未来的AI应用可能是以“原生AI”(AI native)的形式出现的,即以AI技术为核心来设计和构建的产品,而不是将其作为传统核心业务的“外挂”。因此,创业者需要充分了解和跟进相关技术,不能只关注商业部分。

据悉,“浦软创业营”是浦东软件园面向优质创业者提供的短期活动,本期创业营共遴选30多位创业者参与,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聂影表示,该创业营累计学员超过350名,其中有超过120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