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900/星耀8相继爆单,汽车竞争逻辑彻底变了

导语

Introduction

当头部企业吉利也用上这一招,预示着行业风向真的变了。

上周,吉利银河上市了一款中大型旗舰轿车星耀 8,5 米车长,近 3 米的轴距,论级别标准 C 级车,差不多是 A6L 的大小,但售价却只有二手 A4L 的价格,限时 11.58 万元起,顶配也才 15 万多。

要知道这款车在发布会上是直接瞄准比亚迪汉的,同时也提及过仅比它大一点点的汉 L,汉的指导价是 15 万 -20 万元的级别,银河星耀 8 活生生直接比竞品低了一个价格带,相当于比亚迪汉大小和配置的车型,只比秦 L 贵一丢丢。

别看这个价格令人意外,其实星耀 8 给到的配置并不弱,比如全系 L2 或者千里浩瀚 H1 的高级智能驾驶辅助,赠送 VIP 行政座椅,赠送 16 扬的音响系统,还有口碑不错的 Flyme auto 车机系统,以及 3L 级的亏电油耗。就算很多人吐槽 60km 版本的车型纯电续航不够,那完全也可以不充电,直接当普混车开,还能省上万的购置税。

过去一周,圈内外对于这款车的讨论挺多,小道消息称上市第二天订单就超过了 3 万台。包括安徽的友商,看到这个价格之后直接 " 慌了 ",一不小心碰了拉踩的红线,被网友骂上热搜。迫不得已两家高层纷纷出来说话,当事人停职才把这事儿平息下去。

基本上可以断定,银河星耀 8 肯定将成为吉利银河 E5、星舰 7、星愿之后的又一个爆款车型。整个大吉利,实际上从《台州宣言》战略聚焦以来,基本上在产品定义和定价上都非常务实。

大吉利上一款走这个思路的产品是领克 900,从 4 月 28 日上市到现在,半个月多的时间,据说大定已经五万了,订单情况好到不让宣传,但工厂累计才产 6000 多辆。要知道这款车是一款 30 万元级的产品,市场热度几乎达到了领克有史以来最好的水平。

从领克 900 到星耀 8,其实吉利缔造爆款背后的核心逻辑,无论是体验感受,还是竞品对比,甚至是决定性的价格,不仅满足消费者的期待,更是超越用户的期待,甚至是惊喜,只要是放在自己的预选项里,基本上就去不掉了。

如果说曾经一些中腰部的汽车企业,用越级竞争的方式是为了生存的迫不得已,那么现在从比亚迪到吉利,头部巨头也开始用越级和瓦解传统定义的思路,去获得更多的销量和份额,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逻辑已经彻底变了,随之而来的格局也将再次改写。

尺寸体系瓦解

越级永远是最优解

" 彻底杀疯了!尺寸定价体系彻底瓦解。" 在银河星耀 8 上市后,有媒体同行评价道。

要知道曾经这个级别的车型,比 B 级车还大,放在燃油车市场,与雅阁凯美瑞越级竞争的方式,也要十六七万;和新能源搭边的,至少也是 20 万元级的产品。所以之前行业也有过一段时间关于 "532" 市场的分析和判断,即 5 米车长,3 米轴距,20 万元的价格带。

但到目前为止,这个细分市场,可以说有且仅有一款成功的产品,那就是小米 SU7。其他的产品基本上难以真正登上主流市场,去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包括大吉利旗下的银河 E8、领克 Z10、极氪 007 等,基本上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说到底,传统企业要在电动车普遍大降价的背景下,做产品和品牌向上,确实挺难的。10 万元以下的电动车,只要足够便宜,配置相对而言足够高,可以做爆款。但上到 20 万元,几乎不可能的事儿,包括一众合资车企都向电车的价格妥协了。

所以吉利在上一轮多款高端纯电产品失利之后,这次把目光直接瞄准混动产品,领克 900 和银河星耀 8 皆是如此,而且在产品定义和定价上,一定要打破行业的标准和消费者的认知,继续使出越级甚至越两级竞争的招式。

就拿银河星耀 8 来说,原本它的纯电动姊妹车型银河 E8,一年前上市的价格是 17.58 万 -22.88 万元。今年年初,年款银河 E8 降价 2 万多元起,限时 14.98 万元 -19.88 万元,相当于直接下探了半个段位到 15 万 -20 万元的区间,无疑为星耀 8 继续一个段位向下的价格留出了余地(同级混动车比纯电车成本低一些)。

反观同级竞品,最直接的就是比亚迪汉 DM,虽然二者有纯电续航里程的差距,但从价格的直观层面,确实直接下探了一个身段,相当于切了海豹 07 这样的中型轿车细分市场,又一定程度上切中了比亚迪秦 L DM 的高配车型。同时还用更强的品牌力去 PK 如长安启源 A07、零跑 C01 这样的同级竞品,即便是相互间价格差距不大,但无论是最新的技术成果、产品配置等各方面,星耀 8 确实要强一大截。

就算是和吉利本品的燃油车比如星瑞相比,差不多同样的价格拿下尺寸空间和体验更好的银河星耀 8,已经是非常大的颠覆了,更别说和相同价格下的合资老牌 A 级车如速腾等车型相比了。

包括领克 900,为什么突然就如此爆单,而且要求供应商五一期间就在加班加点赶工,配件迟到罚款高达 4000 元 / 分钟,全力保供,而且官方还发布了订车等车通告,6-8 周起,对于领克这样成熟的车企产能爬坡如此紧张,也从侧面反馈出领克 900 这台车意外地卖爆了。

核心原因还是在大型旗舰 SUV 里,领克 900 给到了同级竞品更优的性价比。比如领克 900 和问界 M9/ 理想 L9/ 腾势 N9 相比,虽然前者车机和智驾上可能给不到华为、理想那么强大的信心,但在 10 余万的差价面前,谁还不能克服一下呢?

一旦引导消费者进店试驾体验,领克 900 并不输于对手的架构、品质、底盘实力和驾驶质感,而且还提供超大一体屏、旋转座椅等更新奇的体验,确实可以如愿以偿地从一众新势力手中夺取份额。更何况,首批尝鲜用户投入到新势力怀抱后,后续追随者会相对偏保守一些,更加看重品牌造车的底蕴,看重安全,这是大吉利的优势。

当产品卷无可卷

竞争取胜法则又是什么?

实际上,"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 的越级竞争的这条路,之前已经被无数自主品牌得以验证,同时也是比亚迪、吉利等这样的本土品牌,赶走合资,自己上位的逻辑之一。上一轮是比亚迪秦的 7.98 万和 9.98 万元,这一次轮到银河星耀 8 了,价格带活生生接洽到了银河 L6 之上。

而现在,这种思路经过新势力造车的采纳、升级和迭代,已经开始被合资车企所采用。如广汽丰田将铂智 3X,这样一款差不多内部空间接近中型 SUV 比如威兰达的车型,却卖了一个紧凑型 SUV 如锋兰达的价格,而且还带更高级的智能座舱和激光雷达。

最新数据显示,4 月份广汽丰田铂智 3X 反超大众 ID.,以 6727 辆的销量,拿下了合资纯电动车的销量冠军,看来市场甜头就这样来了,丰田也真正理解到了中国市场的精髓。

还包括像东风日产这样的合资车企,已经将 N7 这样的准 C 级纯电轿车,拉到原本 A 级轿车应该占位的 10 万 -15 万元的价格,让消费者用曾经 A 级车的价格,也能买到更高级别车型的空间和体验,再一次颠覆消费者对汽车尺寸和空间的认知。

所以说,现在汽车的价格带,已经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了。或者换句话说,尺寸空间和价格的直接关联几乎已经失效,中国市场法则下的欧系或者全球化尺寸定义体系已经彻底瓦解。在中国市场卖车,在空间和配置都要足的情况下,价格成为唯一的竞争利器,然后是产品力要超越一个等级,才有可能上牌桌说得上话。

其实这就是极度内卷带来的结果,特别是当占据主流市场地位的头部企业,在求销量和规模化的道路上开启这种竞争模式,所有车企迫不得已都得走上这条道路。因为不跟进,产品竞争力就会差一大截,劣势带来的销量和份额的丧失,没有一家车企可以承受得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继续的同质化,从空间到配置,从设计到功能,最终车厂之间的 PK 会落于技术的背书,品牌的沉淀,服务的温度,以及极度的规模化效应,没有这些能力的汽车企业,终将愈发艰难,并走向被兼并破产的可能。

即便是国家已经刺激了 1000 万辆的汽车换购需求,市场和汽车人并没有由此变得轻松。同时还迎来了汽车通缩时代的明显标志,背后是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以来,乘用车消费呈现 " 量升价跌 " 的通缩趋势,核心原因是中低端车需求提升所致。

按理说中国市场迎来首购下探,增换购明显抬头的趋势,更合理的结果应该是消费升级而不是降级,恰巧情况是相反的,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更能证明:10 万元以下车型的增量同比增了 33 万辆,25 万元以上的车型,同比跌了 27 万辆。

市场终端的情况则是,无论合资还是自主,车越来越大,配置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便宜,企业赚钱越来越难,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一个月,从吉利到蔚来,从上汽到广汽,均在展开一系列后端和体系的整合,一方面是联合研发和采购,降低内耗和沟通成本,另一方面是缩减成本,尽可能开源节流,把钱都花在刀刃上,目的就是要应对这样的大乱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