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该和ROI说声拜拜了
这篇文章,不废话,只写一些圈内人看的东西。
小米这个事情,发展到今天,马后炮总是避免不了要放了,企业和人一样,要走的弯路,一条也不会少,哪怕无数人在中间劝说,小米成功复刻了理想的 mega 时刻。
我知道,所有的企业,成规模一点的,最近都在复盘小米,我看过几个企业的内部版本,挺有意思的,每个企业,复盘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
其实每一家公关想要告诉老板的道理都很统一,不能用市场的思维来要求公关,但是很多企业公关可能地位太低,说得太隐晦,我无所谓,我是个第三方,我来写,把你们不好意思说的话,都写一遍。
我就怕,你们还是不敢转给老板,更不敢转自己的朋友圈,怕,不敢说真话,成了现在职场的一大主题。
C 和 B 要两手一起抓
C 和 B,两种传播,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一定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因为 C 比 B 大,就只抓 C,我们在小米这次事件中,能够明显地看到一个问题:小米自从拥有了巨大的 C 端流量后,对于 B 端的传播就弱化了,甚至被放弃了。
产生的问题也很明显,小米曾经在很多年里,是有自己的 B 端认知基本盘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朋友们,但是由于业务侧重发生了变化,这几年,很多 B 端的老朋友,慢慢淡了,甚至反了,走到了对立面,这是很不应该的局面,之前投入了那么多,哪怕是转变,也应该是软着陆。
这一点,阿里做得就非常好,从曾经的大手大脚在 B 端花钱,到后面的涓涓细流,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来消化这种转变,从 100 到 10,是需要时间来逐渐变化的,彼此之间需要时间来适应,公关的策略忌讳大开大合,虽然不复当年那种传播盛况,但是阿里的朋友圈一直都还在那里,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漠视 B 端认知的后遗症会在哪?C 端的流量很大,但是很脆弱,一击就碎,C 端的共识本质是墙头草,哪边强就偏向哪里,没有定性,你认为是定性,其实那是皇帝的新衣,本质上 C 端的流量,是一种捧杀,捧杀个人,捧杀企业,让你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
我深有体会,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在膨胀的时候,除了嘴巴,其他的感官都会失灵,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皮肤感知不到温度,舌头尝不出滋味,鼻子更是闻不到味道,只有嘴巴在滔滔不绝地倾诉。
举个例子,经常会有一个朋友,在媒体或者企业做总编辑或者 VP 的时候,你给他发个信息,半年都不会回你,但是等他们下来了,你就会发现,信息秒回,其实,他们都看到了,只是想不想回你。
B 端的认知,能给你什么?B 端经常是花钱买罪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花了钱,这些人往往还要跟你唱反调,说一些你不爱听的,比如我这样的贱人,跟小米私下关系非常好,但是也经常唱反调,我始终觉得,舔狗是一种害虫,你既然有媒体属性,就应该说真话,告诉你的朋友,或者你亲近的企业真话,而不是为了赚他们的钱,说假话帮他们掩盖错误。
这个世界,错误可以被一时掩盖,但是终将会暴露在天地之间。
B 端认知的最大价值,就是告诉企业一些他们听不到的话,可以是好话,也可以是坏话,帮他们更好更快地看清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视角。
B 端认知的其次价值,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性传播体系,C 端的东西都是碎片化、经不起推敲的东西,你倒下的时候,之前的话语体系,一击就溃,经不起推敲,而 B 端认知建立起来的系统性认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很难用 " 理性的分析 " 推翻,你能说华为不是一家技术型公司吗?你现在能说阿里巴巴不是一家 AI 公司吗?一个以前就是卖基站的,一个以前就是卖货的,他们都干对了一件事:B 端高质量的认知系统背书。
现在很多企业都不尊重 B 端认知体系的建立,我前段时间跟小鹏汽车的人说过,你们现在虽然车卖得好了,但是 B 端关系做得却很差,C 端的流量投入过大,如果后面出问题,现在的口碑很容易就会被击碎,这件事情,其实蔚来做得非常好,你看一个奇怪的现象,蔚来这段时间,持续性被人质疑要倒闭,但是全部都在 C 端,就是一句口号而已,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分析出个一二三,为什么蔚来要倒闭,这与蔚来的公关长期在 B 端认知投入有关,起码圈内懂行的人清楚,想要系统性推翻蔚来的业务逻辑,很难。
理想汽车曾经的灾难,就是漠视 B 端认知,没想到,老司机小米会重蹈覆辙,当然,我现在还是不认为这家企业,明白什么叫 B 端价值。
系统性灾难,才是 C 和 B 的底色区别,C 端没有人有发起系统性灾难的能力,有这个能力的人,都在 B 端里。
不要再让市场凌驾公关
这件事情,我们写过无数次了,公关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企业舆论环境的预防、预测和防守,主动传播只是一种手段,还是服务于防守,可以理解成企业打 bug 的行为,看到了潜在的漏洞,尽快堵上缺口。
现在公关有三个爹,除了老板经常天马行空的无厘头需求之外,还多出了业务和市场,钱现在是业务出的,那么业务的首要目标是销售,钱基本上就全部给到了市场,公关的费用大部分都被归到了 BR 那里,现在几乎所有大厂都有这个问题,公关自己没预算,预算全在 BR 手里。
一个是想进球,一个是想着不被别人进球,两个逻辑相反的人,开始指挥对方干活。
为什么 ROI 这几年成了公关最大的敌人,因为业务和市场都是要用 ROI 干活的,我经常跟一些公关开玩笑,你现在弄的这些东西,看起来都是硬广啊,对,就是这样,猫抓耗子,现在就是这个局面,人人都是 ROI 的产物。
就拿现在的公关找媒体约稿来说,BR 直接指挥媒介干活,公关自己的内容策划基本被架空,业务说什么就是什么,经常会遇到,媒体连钱都不要了,也不接企业的活了,为什么?因为要求实在奇葩,没法写,你让一个媒体老师给你写广告,大多数时候,是写不出来的,那种行文,在媒体老师看来,算是奇耻大辱。
所以,业务成了媒介和媒体之间,最大的敌人,彼此诉求完全不一样,成了一场畸形的合作,没有一个人开心,业务会说,这个媒体能力太差了,下次不要再约了,媒体会说,你们业务太蠢了,下次别再约了,鸡同鸭讲,风马牛不相及。
上个世纪,全攻全守的足球流派很火,典型代表就是橙衣军团荷兰,但是荷兰队从来没有拿到过世界杯,防守反击的意大利队,虽然球踢得很难看,但是他们拿过四次世界杯。
现在很多公司的传播体系,就是这个样子,全员踢前锋,公关这个后卫和门将,也一样。当然,后卫和门将,也可以偶尔进球,但那只是锦上添花的事,不是常态,比如这次京东公关狙击美团的策划。
公关一号位应该受到和 CMO 一样的公司待遇,直接向 CEO 汇报,阿里和华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很多企业都不明白。
粉丝运营宁缺毋滥
宁缺毋滥,这个道理,我觉得适用于世间万物的所有地方,员工、朋友、爱人以及粉丝,所有的企业都希望有粉丝,因为粉丝是自来水,不花钱就可以帮你做营销的流量。
如果让我说粉丝有什么好处,我觉得可以写一本书,乔布斯懂、马斯克懂、雷军也懂,但是粉丝是越多越好吗?
很显然,小米这几年的粉丝质量在极度下滑,创业初期,100 个梦想合伙人那种高质量粉丝很难再见,MIUI 当年的社区文化也不见了,当年毕竟是可以深度参与到产品策划中的,其实这与后来小米不再重视粉丝社区运营有很大关系,投入少了,权重低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越来越多的是 " 口炮粉 ",是借用小米流量去谋取自己流量价值的粉丝,真正的粉丝,只会用消费来默默支持你,而不是天天帮你发小红书和抖音。
运营一个高质量的粉丝群体,一个理性且对企业真正有发自内心的爱的粉丝群体,这才是有价值的,这些粉丝的特征是,不狂热,懂得理性说话,能够看懂你的产品,发烧友,真正和你价值观趋同。
我后来在全网看到太多的无脑 " 小米伪粉 ",本质上就是网上一群做流量生意的网红,他们的加入,迅速摧毁了这个群体的口碑。
粉丝文化的精髓,其实就应该围绕着产品来,只谈产品,把技术谈透,极客是技术型公司的最优解,这不会拥有大流量,会由内向外,慢慢散发,但是一旦娱乐化,追求大流量,想要全世界到处都是粉丝,那么就会明白什么叫娱乐至死,对,一定会死。
奢侈品和工业化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批量化,粉丝不是下饺子,不能批量化。
这个世界里,大的不一定比小的好,少的不见得比多的差,一沙也是一宇宙,宇宙源自一个很小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