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姗“无中生有”之道 | 江青

二〇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在纽约佛光山道场,聆听了触碰我心深处并令我回味的演讲,琉璃工房创办人、艺术总监杨惠姗,以“‘无中生有’的文化创意品牌”为题,探讨琉璃艺术的创作本质与无限可能。因在去年秋天我在纽约召集“郑佩佩追思会”,由惠姗牵线搭桥而结缘的纽约道场有霖法师,对我关照有加寄来海报:苍劲的书法“无中生有”,惠姗眉清目秀、风姿绰约的模样,豁达自信的笑颜顿时抓住了我,也激起了无比的好奇。

有霖法师(右)与杨惠姗(佛光山纽约道场提供)

用“无中生有”给演讲命题,堪令耳目新奇,通常的理解“无中生有”无非凭空捏造、信口雌黄、捕风捉影之类的贬义。转而琢磨下来我理解到: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无中生有”指从“无”造出“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惠姗是有智慧和理想的人,善于思变,艺术上的追求是无边无垠的,她这样命题,是这些年来修身养性,胸襟不断开拓作的决定,外人不易揣摩。我没有问她,应当是她深思熟虑,一种解释道之本源的见解罢。

不得不回溯到二〇二三年秋天,参加“金马影展”六十大庆,并庆贺林青霞荣获“终身成就奖”的第二天,跟惺惺相惜的惠姗同赴高雄佛光山,她精心安排并陪伴我作了三天佛光山之旅。此旅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学习到前所未知的领域:初次了解到佛光山倡导“人间佛教”的定义:其实佛陀是人不是神,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先度生后度死,先生活后生死,人无论信仰、年纪、国度、环境,必须懂得热爱生活,“先生活”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是我享受当下,狠狠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

2023年11月27日,杨惠姍(右)和江青在佛光山千手观音雕塑前合影

与惠姗同行,一路上谈了许多知心话,去万寿园祭拜与惠姗形影不离的张毅时,我依然记得二〇二〇年秋天,她在给另一半——张毅的告别信中写:“爸爸,谢谢你,谢谢你让我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谢谢你,让我的人生这么不一样,爸爸原谅我还是说得不好,爸爸,现在是‘灯开着,而你不在’。”当时惠姗这种情深到来生的深情,我感伤触动之余,更担心她一个人将来怎么往下过?琉璃工房将来怎么向前行?

我的隐忧是因为记得一九九三年,第一次参观琉璃工房,惠姗搓捏着张毅的手,柔情地说:“这个人是棵可以依靠的大树,为我遮风挡雨,他最懂我,如果今天我有些成就,那也就是他光芒的反射!”而张毅紧紧搂住惠姗的肩:“我的资源是这个人,她是不见黄河、不见棺材心不死的人,我给她设计跑道,她一定会在里面跑,即使前面完全是不确定性,也一定会跑完它!”如今,跑道没有人给她设计了,遮风挡雨的大树无影无踪,惠姗将何去何从?!我除了用自身的经验“时间就是一切”试图安慰她,别无良策。而这次前后三天的相处,目睹惠姗坚强、睿智、从容、自信的状态,我懂得她心中有“佛”,信仰佛祖的力量给了她精神依托和内心支柱。

问惠姗今后的打算,她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余生会以弘扬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为己任,正在计划北美巡回演讲。但令她仍然困扰和担忧的是自己不善书写又拙于言词,自琉璃工房创办以来,张毅是工房的总设计师,而惠姗是将蓝图变成现实的实践者,一件件惠姗烧制的琉璃艺术品,都搭配着张毅洗练、抒情又理性的文字,为作品诠释。他们夫妇无间的合作模式,是琴瑟和鸣的爱和互补,深植于两人追求琉璃艺术的梦中。现在,惠姗独挑重担,她念叨:“从前,这些都是张毅的事,我在努力学习!”在佛光山前后三天,只见惠姗利用每个空隙,不是在电话上改图纸,就是通过助理发号施令或开视频会议。

各种因素使她的北美巡回演讲一再延期,二〇二五年二月,在我翘首以待下,惠姗终于姗姗来迟。寄来行程依序是:休斯敦、芝加哥、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纽约、新泽西和温哥华(后因入境问题延误而取消)的佛光山道场。

主题讲座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照片和视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内容生动丰富,篇幅关系,不一一详述,只写下有感而发与我产生共振和亲身见证的部分。

演讲会现场,惠姗(右)和江青又相逢

首先惠姗表达了严寒冬夜,众人能够与她热情地分享艺术创作之路的心路历程,是星云大师圆满了这个因缘,然后直接切入主题。

“从电影到琉璃的生命蜕变”分成了几个段落,先讲述了从影时期的张毅与杨惠姗,一九八五年惠姗拍张毅导演的《我这样过了一生》,为角色需要,短时间内增加二十多公斤,将健康置之度外。回顾从影身经百战(百部影片),从角色体悟人生百态,累积为日后琉璃创作的艺术养分。

接着惠姗介绍之间的因缘,如何从电影艺术跨越至琉璃艺术的未知领域。

多年前,我问过张毅:“电影和琉璃南辕北辙,你们与琉璃的缘分是怎么开始的?”答:“说来这是一段非常奇妙的因缘,一九八六年导演《我的爱》,惠姗主演,电影中遇到了琉璃,当时我们的境遇使我们马上想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完成了这最后一部电影,毅然决然地告别影剧圈,好像命中注定我们的命运从此跟琉璃连在了一起。”

演讲中惠姗生动地讲述了无知也可以是力量,因为没有回头路。一九八七年为了创业,不知天高地厚,瞎子摸象,摸到哪里算哪里,结果负债累累,最困难时期押地卖房外,还累积了超过七千多万台币的债务。曾经在最低谷时还雪上加霜地遇到了连窑都被烧毁的打击。不由得我忆想当年,参观工作室外堆积如山的“琉璃冢”,都是一次又一次挫败累积下来的显赫“战绩”。两个同是对财政一窍不通的瞎子和对琉璃技术全然不懂的瘸脚,凭着相爱、相信、相惜、相守,相持着坚守初衷。十几年后,在最艰难黯淡的时刻,仿佛菩萨送来了光派来引路人,突然之间的觉醒和顿悟,他们复兴了已失传数千年的“脱蜡铸造”琉璃技法。这给了他们无比的信心,让二人扭转颓势、起死回生,才得以成就今日的琉璃工房。不但成为有艺术创作的空间,也打造成了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产业。

谈起琉璃工房的自我定位,不用水晶而用琉璃二字,是思想、情感、文化的认知,而工房图章设计不是正方形,“房”字破框而出的意图,是表明突破、出圈。介绍琉璃工房创办的坎坷历程时,惠姗眼睛一闪一闪的如琉璃般晶亮,看在眼中我不禁慨叹:琉璃有光,在做她心中的光。这段惠姗改换跑道,从零重新开始的故事堪比一部跌宕起伏的精彩的剧情片,从万人追捧的影后到面对“琉璃冢”的艺术家,令人肃然起敬!

接下去惠姗仔细介绍了琉璃工房的存在价值,以及与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意义。她强调有文化才有尊严,“琉璃工房”不只是一个安身立命的东西和一个品牌产业,而是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文化包袱在身上的我们这一代!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和宗教。在中国佛教中,琉璃的地位非常特殊。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内有此段:“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用充满禅意与思考的琉璃材质,创造出带有“善”与“美”的艺术作品。创作后期,他们的题材都以佛性中的慈悲为主,张毅在诠释作品时曾写:“信仰不一定是宗教,是一种信念、人生价值观。琉璃创作是一个修行的道路,要让心中有光,才能将慈悲在作品中自由地发出光来,生命无常、唯有慈悲,这是一辈子的功课!”

屏幕上放着一九九六年杨惠姗和张毅参访敦煌石窟的照片,惠姗介绍:敦煌书籍一直是她的教课课本,但当亲临现场时,排山倒海的菩萨画像和雕塑袭来,是一次灵魂的震撼。相信是菩萨的召唤引领着他们,在没有预知下,意外地看到为保护古迹,平时不开放的第三窟。有福分站立在源自元代、斑驳褪色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前,刹那间她感到停止了呼吸,仅仅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她努力捕捉记住美好的线条和慈悲的面容。离开石窟后在难以压制的触动、感动、激动下,动心许下“今生大愿”:永留千手千眼观音在人间!结果这个大愿如愿以偿,然而是一步一脚印带着踉踉跄跄的步伐攀登至峰顶,圆满了“大愿”。

琉璃工房提供

此后,惠姗埋头苦读佛教历史,立志要用不同的尺寸、材质来表现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大爱。二〇〇〇年赴敦煌藏经洞参加世界论坛展览时,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用彩塑方式创作165公分高千手千眼观音塑像(现为敦煌研究所收藏);二〇〇三年,三米高彩塑观音像跟大众结缘,并在多个城市巡展;二〇〇六年迈出新一步,一百公分高,一体形成的纯琉璃千手千眼观音“唯有慈悲”塑像问世;其后她创作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观音塑像作品。

直至二〇一一年,在星云大师对她的信任和鼓励下,“不要想、光去做,一定行!”九字诀让她满腹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她认定是福德的因缘,接受了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塑观音菩萨圣像的重任。此后,她不眠不休废寝忘食,其他人分三班工作,她一个人贯串三班,从黑夜到天明,夜以继日坚守着,克服技术问题,试用各种材质加快速度,抵挡时间的压力和体能的极限。结果在六十九天中(除去运输时间,实际上只有四十天)在全身肿胀、头发开始脱落、腿粗如象、脚肿得无法穿鞋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今生大愿”。佛光山“普陀洛伽山观音殿”内供奉的近六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彩塑圣像,将佛教智慧与慈悲以庄严形式展现于世。

视频中看到众志成城完成观世音菩萨安座时,突然出现在现场的星云大师也与惠姗和工作人员一起庆贺“胜利”,众人为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而骄傲雀跃欢呼,星云大师喜上眉梢,夸赞:“我看过的,世界第一!”

2011年12月18日佛光山佛陀纪念馆的普陀落伽山观音殿,杨惠姗创作近六米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安座完成,星云大师竖起大拇指说“世界第一!”(琉璃工房提供)

三年前,我有机会在现场面对观音菩萨圣像,因为知道这背后的历程:惠姗从来没有做过近六米高的雕塑,资深伙伴们也条列了二十二项因素提醒她,不管是人力或时间的因素,都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后“伙伴们”还是排除万难,通力合作,实际制作过程远超出预期的想象,战胜技术、时间、体力的极限挑战……但是心中的欢喜,比较起来,早已超越精神压力和肢体的疼痛!我深感这件作品,不仅是惠姗对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的复述,更是一场自我祭献!

看视频时我不禁联想翩翩,四十年前惠姗拍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为角色需要,短时间内增加二十多公斤,将健康置之云外,最终荣获影后。与这次成就“今生大愿”的付出,不是殊途同归吗?!她生命中与生俱来的为追求艺术理想,奋不顾身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气,是每个人的人生楷模!

2013年11月25日,杨惠姗(左)历时四年创作的两米“琉璃千手千眼观音”,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首次展出,张毅(右)参加,星云大师(中)亲临开幕式。(琉璃工房提供)

近尾声,惠姗谈的是二〇二〇年张毅往生后,生命在困难中继续前走的经历。

二〇二一年她收到法师友人来信,得悉佛光山与香港大学联合举办有关“自觉式管理文化”课程,惠姗在真正体会到生命无常的剧痛后,决定抓住机会报名参加。这个课程帮助她走出了低谷,埋首在学习中,使她领悟到安静的力量,佛法的智慧帮助她彻头彻尾地觉悟并作出转变。之前琉璃工房的对外发言人是张毅,现在她必须承担带领三百多名员工的团队勇往直前的责任。结果,在学习课程中遭遇到无法推脱的情况,她强迫自己面对“恐惧”,作了一个十分钟的心得报告,这个报告为她开启了一扇大门,从一个“吓死了”、怕说话的人,转化成一个乐此不疲的演讲者,而且“很爱说”。惠姗语重心长地说:“所以每个人都有潜力和可能性改变自己。有心、有愿,就有力量!”

惠姗“很爱说”

展望琉璃工房的前景与未来,她向观众阐述了继续不变地致力于推广教育,工房曾经在国内外教学,让年轻学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也通过各地的展览,体现琉璃工房以文化与历史传承为使命的品牌精神。其中她介绍了首次在台湾举办的琉璃世界大展,邀约了四十五位艺术家,展出二百多件作品,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连结,努力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宏愿。此外,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于二〇〇六年开幕,我参观时“惊艳”它壮观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精细布展。然而,因为三年合同到期,不得不忍痛放弃原址。博物馆关闭时,工房贴出的布告没有用“结束”而是用了“搬家”二字,体现了决不“结束”的决心——终于在二〇一〇年又重整旗鼓——开张。作为大陆首座以琉璃为核心的艺术馆,展示来自世界顶尖琉璃艺术家的作品,这座博物馆不仅见证了琉璃艺术的多元发展,也展示了未来文化品牌如何兼顾传统与现代,为全球化与科技时代提供历史文化品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视频中出现了新博物馆大门,日景与夜景完全不同却互相辉映的照片,都大气磅礴,美轮美奂。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夜景(琉璃工房提供)

惠姗还介绍目前琉璃工房新创意产品制作宗旨:对身体有益,对环境友好。以环境永续思维注入设计创作,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理念,承诺为地球生态注入人文情怀与担当。这体现了琉璃工房对未来世代的珍视与文化延续的初心。

这些年来,琉璃工房的创意和惠姗的作品在世界上获得至高无上的赞誉,获奖无数,在此不赘述。谨借此机会恭贺惠姗于二〇二四年荣获全球华人榜终身成就奖。

听演讲至此,从头至尾我有很特殊的感思:惠姗不是在讲她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在讲两个人——张毅和她的故事,天人永隔无法将他们分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就像他们始终崇尚的“仁”字的组合,人在左边、右边是一上一下成了二,这种带有宗教意味的“仁”字,贯穿在他们的生活和作品中。他们用心血熬成了琉璃艺术创作,用时间证明了不渝的爱情。

听完一气呵成,足足两个小时,有声、有色、有场景、有画面,绝无冷场的生动演讲,不得不钦羡惠姗旺盛的生命魅力,对眼前的她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叹服和无比的欣慰!

演讲以铿锵有力的这句话作为结语:“只有努力永远护持‘今生大愿’,以回报所有给予我的恩德福报!”惠姗微笑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