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三年内团灭?”

规模化,是一切的前提。

最近,造车圈舆论满天飞,一会 " 我要吹灯 ",一会 " 鬼吹灯 ",一会坚决反内卷,一会再次大降价,明争暗斗,应接不暇。

这些算不上悦耳的声音,都说明一件事," 竞争到了针尖对麦芒的时候了。" 产业版图正在面临大洗牌,谁能够成功留在牌桌上,谁又被大浪淘沙洗掉,虽然答案未明,但解答的方式却已清晰。

前不久,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教授,抛出 " 蔚小理三年内团灭 " 的论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些 " 危言耸听 ",但内在逻辑倒也正确。

" 未来三年,蔚来、小鹏、理想独立生存概率为零,必须尽快启动兼并重组。"

在他看来,车企活下去的根本是自我造血,造血的前提就是规模化。他给出了一个数字,年销 200 万辆是门槛。若销量规模不足,研发成本等费用将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划重点,规模化,是一切的前提。无法摊平的研发费用,也会是最后的稻草。

规模不够,亏钱来凑

虽然,以 200 万辆来做一切车企的生死线,有些武断,也有车企在年销 50 万辆的时候,就实现了盈利。不过,这并不夸张,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也曾说,300 万辆年销规模只是入场券。

朱西产的论断发表了一个月后,何小鹏在接受采访时回应了这个问题,他表示了两层意思。一个是," 从逻辑上我认同专家的观点。" 他也提出了质疑," 但创业本就不是逻辑游戏。"

逻辑上认同的原因,是因为规模化是生存的前提。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经表示:"20 万元以下市场是比亚迪的天下。" 他的意思是,比亚迪光靠规模惯性,就能赢得所有成本竞争。

而且,销量规模化,也让蔚小理从一起出发的战友,一起苦过的难兄难弟,走到了各自的岔路口。

迈入 2025 年,三兄弟里最难的仍然是蔚来的李斌。业内评价," 蔚来 2025 上演生死时速。"

并非危言耸听,李斌也承认。

蔚来的问题,也被分析了很多次,无非是蔚来尚未站稳,又匆匆孵化出乐道、萤火虫两个子品牌,导致资源分散,销量均不及预期。2024 年,蔚来销量仅为 22 万辆。

再加上,换电站、NIO House、用户服务体系等高端生态,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曾有销售人员吐槽," 一天下来特别充实,就是没空卖车 "。与此同时,蔚来的换电赛道虽然独领风骚但投入太多沉没成本,造成了持续失血。

翻开蔚来财报,亏损触目惊心。

跌跌撞撞十年,从来没有哪家车企如此割裂,蔚来就是如此割裂。更为割裂的是,当李斌在财报电话会上说出 " 把尊严挣回来 " 时,资本市场用暴跌 12% 的股价回应了他。

李斌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让蔚来变。当股价暴跌、销量承压时,李斌定下一条铁律," 所有人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都要想‘我现在做的这件事,跟卖车、销量有没有关系’。"

此外,蔚来还宣布今年的产品计划:主力车型换代、乐道将在下半年发布大五座 SUV 和 6-7 座中大型 SUV、萤火虫国内二季度上市等等,助力实现 44 万辆的年销量目标。

曾经最苦的何小鹏,如今的日子比李斌过得好一点,至少不再是濒临绝境。当然,两年前,小鹏汽车一度住进了 ICU。

后来,在王凤英的帮助下,何小鹏带领小鹏汽车度过危险期。今年 1 月,小鹏销量回升至 2.29 万辆,超越理想。今年 1-4 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 12.9 万辆,其中,MONAM03 占比 47.5%。正如分析师所言," 小鹏已学会用传统车企的算盘打新势力的仗。"

而且,随着 MONAM03、P7+、新 G6,价格进入 20 万元以下,也让小鹏在单车毛利率和走量之间有机会重做了平衡。如今智驾平权 +20 万元以下的产品,成了小鹏的主要方向。

不过,何小鹏也坦承,小鹏还远远没有走出生死存亡期,依旧坐在 ICU 门口。因为,去年小鹏累计交付达到 19 万辆,今年目标是瞄向 38 万辆,这个销量规模距离 " 实现自我造血 ",还远远不够。

已经实现自我造血的理想,也过得不算容易。曾因扛起增程式技术大旗,依靠中大型 SUV 产品,理想在中高端新能源市场,吃尽红利,去年净利润超 80 亿元。

但是,转折在去年。被寄予厚望的 MEGA 纯电,成了理想目前最大的滑铁卢,让理想纯电产品战略大为延迟。重拾纯电路线,理想需要更为明确的产品方向。

李想也坦诚表示," 从 0-1 的阶段,产品是由我来主导的,所以我是天花板。到 1-10 的阶段,我就是瓶颈了。" 如今,瓶颈依旧未破。

三兄弟各有各的难处。蔚来在亏损,小鹏在康复,理想需要新的突围。

此前,何小鹏在提及 " 造车三兄弟 " 时,也颇为感慨," 如今三人的头发都变白了,身上的棱角也被磨去了许多。"

" 穿着高定西装跳火圈 "

朱西产论断的核心,在于 " 没有规模优势的蔚小理,又陷入了全栈自研的巨额投入里。" 数据显示,2024 年蔚小理三家的总销量不到 73 万辆,但是总亏损近 300 亿元。

其中蔚来亏损 224 亿元,小鹏亏损净亏损为 57.9 亿元,较 2023 年的 103.8 亿元收窄 44.2%。主要是因为有人分担了研发费用,在小鹏的财报里写到," 主要得益于与大众汽车集团的技术研发合作收入增加。" 小鹏 2025 年第一季度实现交付、营收双双大涨,毛利创下新高,小鹏也算站在了盈利黎明前。

说到底,这是一场规模游戏,比亚迪去年研发花了 542 亿元,相当于每天烧掉 1.5 亿元,如果没有超过年销量 400 万辆的规模,是无法支撑这一个研发投入的。

蔚小理的销量还差得远。其实,也不单单是蔚小理,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在亏损。

根据数据统计,2024 年造车新势力的财务报表年产值 500 亿到 600 亿元,研发投入高达 130 亿到 140 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例高达 25% 到 30%,毛利率仅有 15% 左右。

不对等的投入和毛利率之下,就只有一个结果,亏钱。但是,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技术护城河,也就没有无法形成销量规模,这是一个循环。

朱西产在接受采访时,为车企研发算了一笔账。假设 100 多亿的研发投入,如果卖 100 万辆,一辆车就要摊一万块钱,如果卖 200 万辆,那么一辆车平摊 5000 元。所以,像蔚来这种年销量 20 万辆车的规模,卖一辆车亏七八万,甚至 10 万元已是常态。

自从 2018 年上市以来,蔚来过去七年合计巨亏 1092.91 亿元。造成如此巨额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研发投入上,蔚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换电站、芯片研发都让蔚来投入大量的资金。

再加上,有太多的重资产投入,让蔚来无法回头,当资产负债率攀升至 87.45%、流动负债高达 623 亿元时,连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都感慨:" 这像是穿着高定西装跳火圈 ",死和活的分水岭极为清晰。

于是,李斌不得不下定决心省钱。

5 月 16 日,蔚来旗下新款 ES6 和 EC6 上市发布会,选址牛屋,摒弃了多余的噱头,将 " 降本 " 理念贯彻至极致。除了推出新车型与最大化缩减成本,蔚来还发布内部公告,旗下子品牌乐道与萤火虫被深度整合至蔚来主品牌体系。

和蔚来、小鹏曾分道扬镳的理想,实现盈利的速度快,是因为此前依靠增程动力,并未像蔚来一样进行庞大的研发投入。李想从创业初期就开始高强度的费用控制,只用了数十亿元,就维持了公司 5 年的运营支出。

" 因为我也经常跟团队讲一个问题,你可能无意中多花了 1 元钱,但它如果出了问题,你还需要拿 5 元钱去补掉这 1 元钱的漏洞。这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和效率的损失,所以这方面一直卡得很严。"

在花钱方面始终保持节约态度,理想曾被称为 " 抠厂 "。之所以在去年遭遇利润下滑,是因为到了不得不投入的时候。理想汽车 2024 年的财报数据显示,营收突破千亿规模,但净利润只有 80 亿元,同比下滑超 31%。单车毛利润也从 32 万元骤降至 28 万元,缩水 12.5%。

主要原因,就是理想砸下 111 亿元的巨额研发费用,但是在纯电折戟,技术投入产出失衡之下,利润出现下滑,也是预料之中。

被称为 " 半价理想 " 的零跑,则是取得了好成绩。5 月 19 日,零跑汽车发布财报。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零跑营收为 100.2 亿元,同比增长 187.1%;净亏损 1.3 亿元,较去年同期 10.1 亿元的净亏损大幅收窄。

支撑这一成绩的核心在于销量爆发,销量爆发的背后是零跑在研发端的降本策略被市场认可。零跑核心零部件自研比例超过 60%,有效降低了单车成本。零跑亏损的背后,除了低价策略有关,还有一个关键点:研发投入。但是,研发是一笔战略性亏损,必须是要有的。

一直将 " 智驾 " 作为标签的小鹏汽车,也坚持全栈自研技术,涵盖芯片、AI 算法等多个关键领域。仅 2025 年,小鹏在智能驾驶研发方面的投入就高达 35 亿元。

何小鹏表示,今年不仅要实现销量翻倍以上的增长目标,而且在四季度走向盈利,实现全年规模自由现金流。他有信心,但他也很苦恼。

" 最困难,也是让我最痛苦的,就是如何确保有足够的收入和毛利。这样才能够卷足够的研发,才能够在未来的每一天有新一代的科技。" 这个循环,何小鹏还未找到更好的答案,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卖车,但不能 " 卖一辆亏一辆 "。

" 对我来说,建立正向循环非常困难。"

这也是李斌和李想的难题,同样是其他造车新品牌的难题。

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那么,2025 年会是新势力品牌的关键一战吗?是的,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高昂的研发费用和不上量的规模化之间,无法形成平衡。另一个是,来自市场的内卷压力。

无论是有着垂直供应链可以控制成本的比亚迪进行大降价,还是有着丰厚资源的合资品牌进行燃油车 " 一口价 ",对新势力品牌的生存,形成了无法回避的压力。放在以前,绝对不敢想,15 万元买凯迪拉克,凯美瑞卖 12 万元。

何小鹏曾说,"2025 年会是全球车企的 32 强赛,在之后的 5 到 10 年是晋级赛,最后剩下 8 家左右大集团。" 业内还有一个观点," 能活下来 5 家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无论是 8 家,还是 5 家,都说明一个事," 被淘汰的品牌,会比活下来的多很多。" 但是,没有人想被残忍地淘汰。

从 2020 年至今 5 年,就淘汰了多家企业。曾与 " 蔚小理 " 并称造车新势力四小龙的威马汽车,在累计完成十二轮融资约之后,申请破产。设计独特且主打高端定位的高合,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也走向了破产。

倒在万米长征里的品牌,比比皆是。造车新势力的格局早就变了很多次。

" 蔚小理 " 领先的格局,也在 2024 年,变成了 " 理问零 ",理想、问界、零跑。今年 1 月,小鹏单月销量又超过理想。总而言之," 没有企业敢称稳坐钓鱼台。"

借用魏建军的一句话," 造车不是击鼓传花的金融游戏,而是需要敬畏之心的制造业长征。" 这场生死时速的竞赛中,唯有将负债表上的数字,转化为真正的技术护城河,实现销量,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但是,何小鹏希望,小鹏走得慢一点,稳一点。年初,他在微博写下 " 路不长,扎实走,行稳致远。"

" 我对内部的要求是,走慢一点,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一点,把产品力做好一点,把组织再想多一点,留出一些精力来锻炼内功,给自己更长的时间把技术做好。"

何小鹏也认为,虽然小鹏的销量变好了,但是仍然和蔚来一样,在复读。" 我没跟李斌对过,他如果在‘复读’,我也在‘复读’。" 李斌曾说,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蔚来还在复读。

但是,何小鹏也不认为,那些上了大学的就能高枕无忧。" 因为现在读大学很多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如果按照盈利来算 " 是否上了大学 ",那么已经上了大学的理想,也确实需要重新 " 找工作 ",要在电动化上走到新的方向。

为了走得更为稳一点,李想也选择慢下来,理想将年度销量目标从 70 万辆下调至 64 万辆,其中增程 L 系列从 56 万辆缩减至 52 万辆,纯电产品从 5 万辆提升至 12 万辆。

和何小鹏一样,李想也想做到 " 有质量的规模销售 ",可以说 2025 年至关重要。

如果拿不下 2025 年,那么到了 2026 年,此前全免的新能源车购置税开始减半征收,10% 的购置税就要交 5%,活下去的难题将会加大。到 2027 年 1 月,购置税减免政策全部取消,那么 10% 的购置税,对行业平均利润只有 4.7% 的汽车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们都心知肚明。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