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觉醒来,高超音速导弹爆了以色列最大机场,数百万人躲进防空洞
清晨的阳光尚未完全照亮地中海沿岸,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突然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2025年3月24日,胡塞武装宣布使用“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对这一中东地区最繁忙的航空枢纽发起突袭。社交媒体流出的画面显示,早高峰时段的人群在慌乱中涌向防空洞,机场跑道腾起的黑烟与防空导弹划过的尾迹交织成残酷的战争图景。
这场袭击被军事观察家称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时刻”——尽管以色列军方坚称“成功拦截”,但跑道瘫痪、航班全面停运的后果,以及胡塞武装同步发起的对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的袭扰,暴露出传统防空体系在高超音速武器面前的脆弱性。当数百万以色列人在防空洞里刷着手机等待警报解除时,世界猛然意识到:非国家武装力量掌握尖端武器的时代已然来临。
撕裂天空的“红色警戒”
袭击发生前72小时,美国海军情报系统曾监测到也门萨那周边地区异常活跃的导弹运输活动。然而无论是部署在红海的“宙斯盾”舰,还是以色列引以为傲的“铁穹”“箭-3”反导系统,都未能阻止这枚速度超过5马赫的致命武器突破防线。胡塞武装发布的声明中特别强调,此次动用的高超音速导弹具备“末端机动变轨能力”,正是这种突破物理极限的飞行轨迹,让依赖固定拦截算法的反导系统彻底失效。
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地面传感器记录到连续三次剧烈震动。防空指挥部数据显示,至少有1枚导弹穿透防御网击中机场货运区,引发的二次爆炸导致跑道出现直径15米的弹坑。尽管以军迅速启用备用跑道,但出于安全考虑仍不得不暂停所有民航起降。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里,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在航站楼大理石地面上匍匐前进,自动扶梯成了临时避难通道,这种和平年代难以想象的混乱场景,让全球观众直观感受到战争形态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