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权周报丨上周涉汽车类投诉较多,涉加油“跳枪”等问题

近期,澎湃公众互动平台“服务湃”(https://tousu.thepaper.cn)收到汽车安全类投诉增多,涉及加油“跳枪”、油门自动加速、刹车失灵等问题。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称,他驾驶的零跑C11新能源车在靠边停车过程中径直撞破路边围挡,坠入围挡后方的荒地中。事故发生时,他曾紧急踩下刹车,但车辆并未有效减速。他质疑该涉事车型配备有主动刹车系统(AEB),但在事故中未自动介入,事发时车内安全气囊也未弹出。据此,他怀疑车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5月13日,澎湃新闻联系了安吉嘉福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根据车辆后台记录,事故发生时系统检测到驾驶员踩下的是油门而非刹车,导致车辆加速冲撞。至于主动刹车系统及安全气囊为何未被触发,该负责人表示需联系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情况后再进行答复。但截至发稿,记者再未获得有效回复。

已解决:

针对美团、京东、极兔快递、中国移动通信等的数起投诉,澎湃新闻介入后,双方达成一致。

未回应:

针对中科美居(广州)家居建材有限公司、重庆嘉华医院肠胃中心、上海霈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北京俏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元亨利贞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都市妇产医院、天津河北阳光医院等的数起投诉,仍在协商处理中。

未达成一致: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五一”假期在杭州打网约车观看演唱会时,网约车前排座椅靠背张贴了一张“差评者得癌症”的手写纸条,让自己的父母非常不舒服,“原本看演唱会心情都是很好的,完全被破坏掉了,也不敢投诉给差评。”

针对上述情况,澎湃新闻5月13日联系了如祺出行,如祺出行客服专员核实后表示,未收到用户的投诉无法进行处理。对此,消费者小萍表示向澎湃新闻表示无法接受,“有车牌号和照片,核查一下行程就知道了,为什么不能处理?

一周维权速报:

1、车主质疑零跑汽车撞车后AEB未触发、气囊未弹出,4S店:其把油门当刹车

5月13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一新能源汽车车主杨先生向澎湃公众互动平台“服务湃”反映,4月16日,他驾驶的零跑C11新能源车在靠边停车过程中径直撞破路边围挡,坠入围挡后方的荒地中。杨先生称,事发时主动刹车系统未介入,安全气囊也未弹出。

5月13日,澎湃新闻致电安吉嘉福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根据车辆后台记录,事故发生时系统检测到驾驶员踩下的是油门而非刹车,导致车辆加速冲撞。至于主动刹车系统及安全气囊为何未被触发,该负责人表示需联系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情况后再进行答复。

2、奥迪车加油时频繁“跳枪”维修两年未解决,4S店拒退换:可延长质保

近日,苏州车主陈先生向澎湃公众互动平台“服务湃”投诉称,他花费40余万元购买的奥迪A6插电混动汽车,从提车开始一直存在油箱气压异常导致加油频繁“跳枪”的故障,两年内经历9次检修仍未解决。

苏州中迪奥迪4S店回应称,陈先生的车辆是以公司名义购买,不适用“三包法”退换条款,且实际仅进行过两次“正式维修”,其余进店记录属“问题反馈”。4S店工作人员称,“跳枪”问题不影响行驶安全,并提出延长质保等补偿方案。但陈先生拒绝了该方案,目前尚未达成一致。

一周消费警示: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

近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规范医疗广告市场秩序,提醒消费者以科学的态度认知产品,采取理性的消费行为,帮助广大消费者规避潜在的消费风险,维护合法权益。

一、准入严格:非医疗机构禁止发布医疗广告

《指南》强调医疗广告发布主体的合法性,规定只有依法设立的医疗机构才可发布广告,以遏制虚假违法广告,净化市场环境。

二、审查严格:违法内容将受查处

《指南》细化审查标准,明确违法行为处理。包括未经审查发布、超出审查范围、虚假宣传、违背公序良俗、使用绝对化用语等情形,将面临行政处罚。

三、宽严相济:轻微违法可免罚

对于轻微、社会危害小的违法行为,如广告内容与执业许可一致,可不予行政处罚。

四、平台责任:互联网平台须履行核验义务

《指南》强调互联网平台责任,要求加强管理,落实核验义务。未履行核验义务的,将依法查处,严重者停止相关业务。

五、多项违法:合并处罚,确保公正合理

同一广告中存在多个违法情形,将合并处罚,体现过罚相当原则,确保行政处罚公正合理。

六、无证行医:移送处理

非医疗机构、无资质人员宣称可从事医疗服务的,涉嫌无证行医,将移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处理。

面对层出不穷的医疗广告,消费者如何才能避免踩坑,保障自身权益?

首先,消费者要警惕短信、非正规网站等渠道的夸大宣传广告,选择正规机构并查看其资质。面对正规医疗机构广告,保持理性,不轻信所有内容。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机构和医生资质,咨询专业医疗人员获取客观信息,避免被误导。

其次,若发现广告与实际不符或遭遇虚假广告,消费者需保留证据。如广告截图、就医记录等。权益受损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依法维护权益。

最后,关注官方医疗广告监管信息,了解相关政策和案例,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