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生死局:五步撬动企业增长,中小企业也能复制

作者 | 齐迪
齐迪,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中关村新兴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秘书长助理,曾为中国诚通集团、中国融通集团、浙江传化集团等十余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来源 | 管理智慧 AI+
咨询合作 | 王老师:13801295388(微信同号)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知 " 数字化 ":精准卡位数字未来
企业是时代的注脚,经济的繁盛、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具有时代特征企业的支撑。
回溯人类发展历程,每一次伟大企业群像的诞生都伴随着科技的飞跃:云计算领域的微软、亚马逊、谷歌;半导体领域的英特尔、高通以及当红的英伟达;新能源领域的特斯拉;消费电子领域的苹果等都推出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

图 1. 历次科技革命中涌现出的代表性企业(部分)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当下,以 "ABCD" 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速度,共享经济、数字贸易、零工经济、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等新型商业形态不断涌现,由数字经济驱动的全新纪元已经开启。
对于企业而言,不论大小,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是否进行数字化,而是,如何实现数字化。否则,终将被数字化时代所淘汰。

图 2. 数字化转型在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已经高度共识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经济增长会跨越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要素驱动,依靠资源和劳动力;
第二个阶段投资驱动,配合资源大规模投入资本;
第三个阶段创新驱动,依靠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
第四个阶段财富驱动。不难看出,不同经济增长阶段所蕴藏的企业致胜要素是不同的。
当前我国大多数行业都已经度过了第一、二阶段,完成了由资源向资本的转变,正在迈进技术和生产力提高的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是以生产运营的数字化转型为基础的,通过数字技术与现有产业的交叉重组融合和不断延伸,打造庞大且交叉组合的技术簇群,实现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应用创新的跨越,推动生产、消费、制度模式的变革,放大数字的乘数效应,从而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加深企业护城河。

懂 " 数字化 ":全力做好数据管理
自 2020 年起,数字经济成为了 " 热词 " 之后,数字化转型便开始出现在企业的运营决策当中。
五年过去了,笔者追踪了高科技、媒体、电信等行业内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情况后发现,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率却不如人意。
同时,笔者对数百位企业一线管理者的访谈进行分析后发现,数字化转型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大都在数据汇集与管理方面做到了行业领先。

图 3. 数字化转型成功率及成功原因分析
相比于土地、资本、技术等,数据是全新的、关键的生产要素,贯穿于数字化的全生命周期,同时,它还有一个特性: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不断融合迭代、优化重组,从而在多领域、多维度引发系统性、革命性的群体创新,赋予数字化强大的发展动力。
比如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组合,催生出人工智能等 " 新技术 "、金融科技等 " 新资本 "、智能机器人等 " 新劳动力 "、数字孪生等 " 新土地 "、区块链等 " 新思想 "。
同时,数据也能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运营方式,挖掘传统产业的经济潜能。比如数据推动服务业利用数据探索客户细分、风险防控、信用评价,推动工业加速实现智能感知、精准控制的智能化生产,推动农业向数据驱动的智慧生产方式转型等。
总而言之,基于其可储存、可重用且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数据是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管理好数据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鉴于数据作为资产的相关配套机制尚未完全出台完善,企业家要提前构建自己的 " 数据资产认知逻辑 ",围绕 " 数据生成 " 与 " 数据持有 " 两个维度提前卡位。
从数据生产维度,可以前出布局数据集采、标注、运算等环节。从数据持有维度,重点关注相关资质证照的出台,抢下关键牌照。

用 " 数字化 ":五步成为数字企业
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上一套数字化系统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战略、组织、人力、流程、财务等等多方面的调整。

图 4. 数字企业的打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更是管理问题的数字化解决
在真正实施之前,务必进行一次深刻而又全面的自检,绘制出符合自身特性的 " 数字化爆点 " 地图。
在具体绘制地图时,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逐次推进:
第一步,基于业务分析,对完成工作所需的流程和步骤进行拆解。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需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方式获取拆解工作的基础信息,大致勾勒出完成任务所需的动作全貌。
第二步,基于数字化系统的特点,分析出数字化系统与当前工作流程的差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处的数字化系统并不是企业将要实际应用的系统,而是市面上已经存在的、为实现某种功能而打造的通用数字化系统,并未经过企业的个性化改造。
第三步,进入到个性化改造评估环节,根据数字化系统 " 能做什么 " 以及现有工作需要 " 应该做什么 ",按照 " 业务依赖度 "、" 逻辑依赖度 " 进行标注,从而评估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按照上述步骤分析得出各个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难易程度之后,企业家就能够清晰地知道,从哪些领域切入数字化转型是最合适的。

图 5. 数字化爆点地图
数字化转型前的自检带给企业最大的好处就是提前标定了数字化转型的 " 速赢领域 ",为打造数字企业提供了有效的稀缺资源投放指引。
1. 定战略:给数字化一个高能级战略定位
数字化转型必然会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并且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因此,数字化战略的能级设定一定要高,最好是 " 一把手 " 工程。同时,要兼顾企业发展 " 存量 " 和 " 增量 " 的平衡,明确企业短期、中期以及长期转型的里程碑事件以及转型路径,将数字化作为支撑集团总体战略实现的关键支柱。
2. 推试点:赢得数字化转型业务 " 首胜 "
企业在开展业务试点时,务必 " 首胜 "。这不仅关于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更关乎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信心。
因此,在推行试点时,一定要 "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既要避免因为太谨慎而畏缩不前,错失业务良机,又要避免因为急功近利而冒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具体而言,试点业务需要考虑数字化方案的成熟度、自身数据的丰富度以及价值提升度,更多地从业务端、需求侧思考和评估数字化转型对业务的流程以及运营机制的影响。
3. 建体系:建立全面的数据治理体系
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是企业发展的 " 石油 "。数据治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它更多的是成本中心。
但这个花费是必要的。现在企业普遍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数据的可用性极差,在广度、深度以及质量等方面表现都比较差。
所以,建议企业在起步初期就开始将数据治理纳入考量范围,重点关注数据的安全性、原始数据一致性以及数据的共享复用问题,不断完善数据会理体系,厘清数据的架构,打牢数字化转型基础,避免将来走 " 回头路 "。
4. 抓科技:前瞻性储备关键数字技术
科技是未来决定企业行业地位的唯一因素。
所以,企业必须提前考虑哪些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输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 更好 "、" 更快 " 就是企业关键数字技术的判断标准。从目前的数字产品看,帮助企业实现 " 更好 " 的产品一般聚焦在算法层面。换言之,企业要储备一批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 " 算法 " 技术。
这类技术就是企业业务的 " 翻译器 ",更好地把现有业务翻译成数字业务。帮助企业实现 " 更快 " 的产品主要涉及模型的构建以及模型稳定性。
模型构建就是要提升数字模型的 " 实时 " 能力以及全过程能力,在功能上能够快速地响应客户个性、即时的需求。
模型稳定性则涉及到智能引擎的训练、推理以及存储能力,在软件和硬件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实现数字化算法以及硬件设备的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
5. 备人才:打造强有力的数字化人才组织
在数字化赛道上,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才属于顶级的稀缺资源。
在人才储备方面,要坚持 " 内培外引 ",两手都要抓,当前阶段的重点是 " 外引 "。
在完成自身数字化转型需求梳理之后,就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引入高端的数字化人才,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技术人才,都要进行一定量的储备,形成团队化规模化的人才体系。
完成外部输血后,再开展内部造血,从组织内部挑选有激情、有活力的复合型员工,重点补齐其在数字化能力方面的短板。
同时,设立新型的激励考核机制,从激励的角度,引爆数字化队伍的战斗力,实现数字化人才的全面开花。

图 6. 五步成为数字企业
万物互联即是共生。在推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需要秉持创新、开放的思维,主动避免业务的条块分割设计,构建灵活敏捷、链接更加密切的数字企业,提升全员的 " 共生 " 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