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O展,闷声发大财

生财有门道。

" 拯救线下二次元经济的,现在只能轮到 O 展了 "。

谷店倒闭潮、直播间按斤抛售,甚至模玩熊、斌田小铺等头部售谷品牌也频繁清仓特价,无不在昭示着二次元经济遇冷的走向,更是令从三次元入局泛二次元经济的上游商家感到一阵恐慌。

为了实现自救,不少敏锐的实体谷店、大型商场等紧急转弯,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提供线下二次元同好交流活动服务之上。

5 月 14 日晚,"CP31(第三十一届 COMICUP 同人创作交流展)开票 " 火速登上热搜的抢票盛况,更是再度验证了泛二次元人群不是对二次元失去了激情,而是在 " 择优 " 消费,对于线下活动需求也是同样旺盛。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商业大型漫展、厂商嘉年华,如 CP30 这般的同人展尤其是主打 " 小而美 " 的同人 Only 展,也在当下成为大量商场、场地方主推的合作模式,有望再度在二次元市场掀起波澜。

01 为爱 "O" 一下

Only 展也被称为 O 展,顾名思义,其中的 Only 是指限定单一 IP 或是依据特定标签来划分主题的展会,有且只允许符合 IP 或是标签的同人创作、周边售卖、Cosplay 参与,有着一定的高度垂直化、细分受众。

与大众认知中诸如 BiliBili World、Wonder Festival 等规模更大、内容更综合、内容主要为展商和嘉宾表演的二次元商业漫展不同,作为漫展细分下的 O 展因规模灵活、主题灵活、更加圈地自萌,且能以小博大的特点,成为了当下泛二次元受众乐于付费的宠儿,甚至开始逐渐挤压大型漫展生存空间。

当然,近些年 O 展内容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同人创作、摊位售卖、Coser 签售合影、拍照打卡、互动游戏等活动内容,跟随 IP 主题的不同,也逐渐衍生出日场、夜场的不同玩法,比如随机舞蹈、夜场蹦迪、Coser" 擦边 "、鬼屋等。甚至在近期,还出现了美食同人主题 O 展,即花费 99 元购买门票,便可参与一场二次元同好组成的 " 干饭 " 活动。不过这一 O 展也因美食海报菜品与现场出入过大,引发消费者抗议避雷。

在二次元圈子看来,O 展迎来爆发期原因,一定程度上也与去年 CP30(第三十届 COMICUP 同人创作交流展)延期带来的蝴蝶效应有关。

圈内昵称为 " 日向楠楠 " 的爱好者向文娱先声表示,"CP30 当时宣布延期让很多老师(泛称二次元爱好者)都慌了,因为大型漫展票价越来越高,还唯热度论参展,同人摊位空间越来越少且摊位费越来越高了。

而 CP30 是最大的同人文化交流活动,所以后来为了实现原定的安排,老师们就考虑以 O 展形式过渡,因此 O 展更受欢迎了。其实二次元圈子其实还是靠同人创作支撑的,现在的漫展都不在意同人文化的处境,所以圈地自萌的 O 展不缺人流和关注是正常的。"

不可忽视的是,同人文化在泛二次元圈层可谓极具生命力,甚至是二创托举热门作品走向大众传播的 " 功臣 "。

像是去年 CP30,原预期使用上海国展中心 8-10 个场馆,单日容纳 9 千至 1 万个同人摊位,但最终却出现了申摊数量高达 4.4 万摊;而在 CP30 延期后,无处可去的同人摊位便分门别类进行联合、举办 O 展,借此举办爆发期也持续至今,甚至不乏有主题 O 展借此扩大规模,拟成为固定展。比如长沙《排球少年》Only 展便是如此,甚至也因口碑较好、资金充沛,得以打开海外嘉宾邀约业务、承办见面会,在去年邀请到《排球少年》舞台剧主演游马晃祐参展。

事实上,O 展举办成本也相对漫展较低、目标受众更为精准,即便体验出现两极化,但仍然借助二次元经济、漫展商业化的东风,成为备受欢迎的泛二次元交流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 5 月,全国 " 国乙(国产乙女游戏)Only 展 " 这一类型便已有超过 70 多场;而不区分类型的情况下,仅在江苏省便有超过 20 多场 O 展,广东、河北、安徽、山东等地也均超过 15 场以上。

整体来看,O 展涵盖的内容也十分灵活,横跨动漫、游戏、网文等不同文娱类别。除了上述提到的国乙外,像《第五人格》《燕云十六声》也是近期各个省份几乎 " 人手一份 " 的主题 O 展;而独立游戏、日漫等主题也同样热门,甚至还不乏有 MBTI 交流、已故角色、M 字刘海角色、妈系角色、百合同人、欧美同人等相对抽象或偏向小众取向的 O 展。

之于愿意为此买单的消费者,O 展的存在实则也被赋予了多样的意义特征。

一方面,即便二次元在当下为热门经济,但本质上,细分内容依然含有一定的小众亚文化基因,O 展则是托举小圈层文化展示、交流的搭建平台。比如被普遍看作是 " 冷门饭 " 的已故角色、少女番等主题,均可因 O 展的形式吸引到目标受众,并让有着特殊爱好的小众消费者能够结交同好。另一方面,O 展开办初衷便是建立在一定的类社团活动的基础之上,也就意味着始终离不开社交属性、情绪消费。

某种程度上,O 展也是追星生态的另一种体现,属于付费性质的同好聚会活动,更是一种限定的乌托邦。

02 O 展,一门好生意?

客观来说,在 IP 热度有保障、票价优惠的前提下,中小型规模的 O 展体验感应是明显优于人流过大、票价偏高的大型漫展。

但明显的是,不同于更为成熟的漫展,O 展发展至今几乎尚未拥有相对专业化、商业化的团队操刀,绝大多数为民间粉丝自发 " 承接 " 办展。这也就导致,O 展的主办方背景也相对复杂弹性。

据了解,大量的 O 展在当下为 " 先卖票、后组展 " 的预售制度。曾有着多场国乙 O 展主办经验的小 A 便透露,即便是 " 为爱发电 ",但成本与收益需要保证不会自赔太多。

" 一般来说,O 展都是这个 IP 圈子的人发布自证(主办方为圈内人的实体、虚拟证明)说明主办,也会先发布办展公告,告知有这样一个展子在筹备,有意向参加的老师们可以加群提出展子活动内容建议、等待开票消息或是加入主办团队,然后确定档期、场馆合作、参展摊位、吃喝、官委(Coser 嘉宾阵容邀约)后开票也会考量预算和售票情况,如果不乐观就要流展 "。

他提到,主办方为了保证尽量如期举办,甚至还不乏出现购票后不允许退款、提前确认收货的现象,以此来减小损失、实现现收现结,以免自己支出过多,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同样的,热门 IP 也成为 O 展常客," 国乙、BL、《第五人格》《排球少年》这些热门、粉丝量大的 IP 就会比较容易办成,交通好、环境好的商场、大型场馆也愿意合作,但是这些合作方如果给予资金或是资源方面支持,难免会有客流、消费档位的要求 "。

小 A 也表示,O 展的主办方大多为年轻人," 可能学生比较多,有着固定收入的成年人相对较少,导致很多主办方有着十分不切实际的定价 ",这也导致近些年来某些 O 展票价十分夸张," 买票的老师们肯定是会通过票价来衡量体验感的,性价比不合格的话,作为主办在这个圈子里名声就臭了 "。

也正是如此,近些年来,O 展亏本不盈利的常态也在票价走高的过程中悄然发生变化,不乏出现因信息差、初入坑等原因成为 " 冤大头 " 的消费者。而 O 展票价动辄高价、有违圈子常理的争议愈加引发消费者吐槽,甚至不乏引起割韭菜论。

早年间,O 展大多维持在 80 元以下浮动票价,但如今百元价已成常态,甚至包含 Coser 签售价更是可高达 600 元的浮动价。

比如在今年 3 月,常州 " 旖旎回想 · 谷雨绮梦《恋与深空》国风主题 Only 展 " 便因几经更改票价,且最高达到 499 元一张,在互联网上引起大规模避雷,最终这一 O 展也在轰轰烈烈的舆论讨伐中以流展告终。但据主办方发帖回应所言,流展最大原因则是在于官委 Coser 在舆论发酵后均宣布解约导致无法撑场举办,并非票价原因。

可以看到,即便不乏吐槽抗议,但消费者对于 O 展的定价浮动的心理接受程度也呈现愈加宽容的趋势。

对此小 A 提到," 其实早年间 O 展票价很难定高是正常的,这些年超过百元票价的 O 展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国乙 O 最为常,这是因为玩家能接受的档位消费有提高,那肯定百元票的档位就多了。其实作为主办,大家还是希望不要亏本然后可以赚一点,不然主办 O 展就是费力不讨好。"

而国乙主题的 O 展作为割韭菜重灾区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因女性消费者 " 好割 "。据相关人士透露,包括漫展、Only 展、同人展等在内,如今支撑起泛二次元消费的主要人群便是女性消费者," 一场 O 展卖出去 500 张票,80% 都是女孩子,尤其是未成年女孩居多 "。

但对于冷门 IP 为主题的 O 展来说,不赚甚至是亏本依然还是常态,因而冷饭 O 展也鲜有举办。

" 冷冷的饭(小众 IP)就很难说,一般吃冷饭的人就少,再因为所处城市、场地、嘉宾等内容受限,冷饭更难做。去年上海办的五伏 Only 主办方投了约 4.8 万元,总收入就门票和摊位费才 3.7 万元左右,亏了有一万多。"。

近期,定于 5 月 24 日在武汉举办的少女番 Only 展也是如此,其在 4 月 7 日开票 500 张后便陷入 " 票务数据不理想、亏损严重、面临流展 " 的状态,该主办方也不得不把票价下调 30%,以日场票 60 元、晚场票 38 元、全天联票 89 元的低价位来挽救不流展的命运。

本质上,情怀可以为爱发电,当然也能用来换面包。

近些年来,O 展伴随着二次元文化的狂热,除了圈内人,不少厂商、现充(泛指非圈内的普通人)等非民间同好参与者也在入局淘金,试图从中达到引流、捞快钱的目的,甚至不乏将 O 展变形为单一 IP 嘉年华、茶话会等名头。像是在去年,上海《明日方舟》嘉年华便以独立 IP 的 O 展形式创下约近 3 万张门票悉数售罄、营收千万级规模。

不仅如此,承接票务功能的平台方的入局,也十分值得关注。

像 B 站、千岛组局、cpp 等平台是如今 O 展售票的主要平台,其中二次元起家的 B 站也因押金高、10%-20% 的高抽成、回款慢以及免费 O 展也要收取抽成费用等条款,令 O 展主办方苦不堪言,但不可否认的是,B 站的高流量曝光却也相对提供了一定的推宣作用。相比之下,后来者千岛组局、cpp 在当下则凭借抽成较少的优势吸引了不少用户,但同样也因回款慢、圈钱跑路骗局多发,受到一定的避雷抵制。

小 A 提到,平台的选择也同样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票意愿," 对比来说,千岛组局虽然是较新的平台,但它的性价比很高,骗局也少,所以大部分 O 展开票的渠道都在这里了 "。

而 O 展能够受到资本市场关注,最为关键的,便是大型综合漫展审批手续愈加复杂、疲态明显,而民间同好组织下的 O 展也为厂商、场地方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随着 O 展的普遍化,也逐渐衍生为大型乱象发生地,主办跑路、诈骗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比如在今年 1 月,重庆一场《恋与深空》Only 展便因现场打开雪花灯,导致消费者眼睛差点射伤、手机摄像头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以及场地方与主办方互相推诿且并未提供解决方案,被消费者组团报警。而经证实,该主办方更是被曝出并非圈内同好,而是重庆某旅行社公司主办,门票收入流向更是充满矛盾、不透明。

在商业化加速推动下,O 展的被资本收编也是迟早的事情,只是谁来保证圈层受众的体验感,便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03 结语

但回过头来看,O 展能否成为激活新一轮线下二次元经济热潮,依然有待验证。

如上述所言,去年 O 展的井喷来自于承接同人创作的分流,其核心也是同人文化的发扬光大。但客观来看,依托单一 IP 或标签举办的 O 展相较于面向多元化消费群体的的综合性漫展,实际上也更加精细过滤了非受众圈层。

这也对入局者能否拥有举办频繁、多场、多元 IP 条件下的 O 展 " 实力 " 提出了考验。如若试图借此破圈、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打下 " 江山 ",也需要主办方有着更加敏锐的二次元认知意识,开拓与 O 展适配度,实现口碑化、长期性的运营模式。

毕竟,随着依赖二次元经济的弊端不断展现,为之花费真金白银的老师们早就不好糊弄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文娱先声 ",作者:先声编辑部,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