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农业农村局:五强化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岗就业成效显著
一是强化动态监测,实现就业措施“全链条”。以街道为基本单位,调动街道社区干部、帮扶干部、楼栋长、网格员等人员力量,采取每月“户户见”方式,开展实时就业跟踪服务。通过摸排掌握搬迁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渠道、就业类别、地点分布等情况,建立台账动态管理。针对劳动力零就业家庭,严格落实“发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机制,确保“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全市易地搬迁有劳动力24,877人,实现就业创业23,795人,就业率95.65%,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实现就业能力“全提升”。坚持“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原则,精准建立未就业劳动力和培训需求双台账。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电工、养老护理、育婴师、厨师、绣娘、缝纫工等多元化中长期培训课程,覆盖老中青年龄段,让搬迁群众学到一技之长,为就业提供技能保障。同时,积极谋划2025年就业帮扶工作,计划申请2025年省级衔接资金4.2万元,用于易地搬迁残疾劳动力培训。今年以来,已开展培训122人次。
三是强化就业推荐,实现就业服务“全维度”。坚持本地扩容与异地输出“双轮驱动”,通过安置点、社区就业服务中心、零工驿站,开展“敲门送岗”“点对点”“人对人”精准服务。在白午安置点社区探索利用“智慧凯里”小程序平台,开设“智慧就业”板块,整合人社部门、零工驿站、高新区企业等资源,实现招聘信息实时发布与求职精准匹配。截至目前,累计推荐就业2636人次,“智慧凯里”平台注册用户1.74万人,已促成就业645人;依托驻外劳务联络站,“一站式”“点对点”输出方式,有组织输出就业1824人次。
四是强化岗位开发,实现就业渠道“全畅通”。依托贵州炉碧经开区、黔东南高新区、银田物流园等园区平台优势,及时收集企业用工需求,采取“企业 零工驿站 搬迁群众”模式,促进2356名搬迁群众在园区就业。利用安置点门面、地下停车场、空地等资产引进企业入驻,形成“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就业模式。截至目前,在安置点建有帮扶车间14个,累计吸纳易地搬迁就业256人次。
五是强化就业兜底,实现就业保障“全覆盖”。针对部分年龄偏大、残疾、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就业的困难群体,在安置点开发保洁员、保安、社区服务人员等公益性岗位,切实做好兜底保障。截至目前,通过农业农村系统申报2025年财政衔接资金667.116万元开发261个公益性岗位,月工资2130元;通过人社系统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困难人员417名,月工资500元。(凯里市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