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不必回归阿里
5月 10 号阿里日这天,马云没有如传言说的那般宣布回归阿里,也没有公开讲话。相比之下,9 号这天更为热闹,阿里现任 CEO 吴泳铭的内部信传遍网路,信中提到的 " 饱和式投入 " 被认为阿里在 AI 领域的最新战略。
所谓饱和式投入,是指通过资源的极致投放,快速在全球 AI 军备竞赛中建立壁垒。不管明面上马云是否回归阿里,他前瞻的目光和创业精神已刻进阿里的基因。
相比于阿里前两代 CEO 马云和张勇,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吴泳铭既懂技术又知商业。5 月 10 日阿里日的前一天,吴泳铭在内部信中提出饱和式投入的概念,迅速引发行业关注。它不仅是一个商业术语,更是一种在 AI 时代背景下,阿里应对技术革命的总体策略。
当前生成式 AI、大模型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塑全球商业生态。阿里这次铆足了劲,试图通过饱和式投入,在新一轮技术竞赛中占据主动,应对 AI 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对比总是埋头做事的字节跳动来看,阿里无论是在马云时代还是现在的吴泳铭时代,领导层总能向社会输出金句式的战略口号。一定程度上,这也属于企业文化的一种。
作为创始人之一,吴泳铭曾离开阿里 8 年,2023 年他回归阿里并担任 CEO,似乎也带回来一种清醒的外部视角。过去的几年阿里曾因 " 大企业病 " 饱受诟病,例如部门墙高,决策流程冗长,创新动力不足。吴泳铭挥起大刀,毫不留情地砍向这些顽疾," 我们必须丢掉路径依赖,打破组织惯性,超越内部视角。"
只有摆脱过去成功的路径依赖,并解决这几年累积的顽疾,阿里才能升级电商老战场,并拓展 AI 新战场。吴泳铭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是阿里巴巴的 004 号员工,第一代程序员,技术出身的他脱离阿里 8 年后又被召回,正是为了解决阿里的内忧和外患。
2023 年拼多多凭借低价策略和社交裂变,GMV 增速高达 94%,市值在同年 11 月超越阿里。抖音则通过直播电商快速抢占市场,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从 2019 年的 66% 降至 2022 年的 44%,核心电商业务首次出现负增长。
吴泳铭回归后立即启动 " 用户为先,AI 驱动的战略 "。接任阿里巴巴集团 CEO 三个月后,吴泳铭在 2023 年底再获两项关键任命:淘天集团 CEO 和阿里云智能 CEO。执掌集团、电商、云计算三大核心板块,形成 " 三位一体 " 的权力架构。

吴泳铭的上位,暗示着新时期计算机技术人才高层的回归。尤其在智能涌现的 AI 时代,选拔技术过硬、能打胜仗的人,常常成了战略调整后组织变动的第一关键。放眼望去,字节、腾讯都做过类似的调整。打仗需知己知彼,知彼的重要一点就是知对方的技术。
圈内传播很广的一个消息,近两年,连张一鸣面对 AI 都要邀约专家和行业人士洽谈到深夜。今年 3 月,投资人 " 昆仑侠 " 在与腾讯元宝产品经理交流后,一口气提出了 15 条改进建议,马化腾不仅不恼怒,还在深夜虚心回复:" 很好的建议,很多都在规划中排期,也有很新的点子,感谢。"
阿里前两个时代的最高领导人马云和张勇,几乎都对计算机一窍不通,吴泳铭也可以说是被 AI 推上阿里 CEO 位置上的。作为阿里十八罗汉之一(花名东邪),他也是十八个人中唯二出身计算机专业的人。另一位是周悦虹,他曾为阿里巴巴设计过 " 网页拨号 " 的系统,是阿里巴巴的第一个程序员,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马云亲自开除。
因而纵观阿里早期的领导班子,既懂技术又有商业领袖气质,吴泳铭似乎是最佳人选。至此,几家大厂包括 DeepSeek 的最高领导者,全部被技术员占领。AI 的未来,也必定是计算机人才之间的战争。
这两年吴泳铭领导下的阿里确实也有所成效,尤其是在 AI 领域。目前阿里通义已开源 200 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超 3 亿次,千问衍生模型数超 10 万个,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正如饭桶戴老板对阿里下的定义:阿里刷新阿里。
饱和式投入的概念提出,意味着阿里将持续刷新阿里。内部信里吴泳铭提到,AI 科技革命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并存,必须放下过去的成绩,以创业者的心态,开启全新征程。简而言之,就是要放下历史包袱,全力向 AI 时代冲刺。
实际上饱和式投入不是吴泳铭脑袋一热提出的新口号。2024 年 9 月 19 日云栖大会上,他就以 " 饱和式投入 " 这个主题进行演讲。演讲中他说,面对生成式 AI 的变革趋势," 投资不足的风险远大于过度投资的风险 ",并明确阿里云将采取饱和式投入的战略,以抢占技术制高点。
这次重申这个概念,既是站在过去也是站在未来看待问题。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 3800 亿元,用于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的总和。
饱和式投入与 All in 不同。只有资源稀疏的初创公司才有 All in 的说法,大厂资源和财力丰沛,不会倾尽财力 All in 某一个业务,只可能做出资源最大化的投入。
被认为理性到如同机器一般的张一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出一场场胜仗,靠的从来都不是 All in,而是看准方向后,集中资源投入,迅速迭代,这与当前阿里饱和式投入的概念不谋而合。
张一鸣还把这个战术也运用到了豆包上。他曾说:"All in 有时候是一种偷懒,在很多时候,只是我不想再想了,就这样吧,行就行,赌一把。"
显然阿里不会贸然用 All in 这个不太负责任的词。阿里历史上只有一次 All in,那就是当年马云在湖畔小屋即使发不起工资也要继续创业的时候。
饱和式投入,是阿里深藏野心又直截了当的陌生化表达。这个词最早源于军事领域,指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对某一目标进行高强度打击,通过高密度资源、火力或兵力的集中使用,以压倒性优势突破防线。
一战期间,英法联军为突破德军防线,进行了7 天饱和炮击,仅英军就发射 150 万枚炮弹,把德军一线阵地几乎夷为平地。二战中盟军对诺曼底的 " 霸王行动 ",也采用了饱和轰炸战术。
商业语境中,饱和式投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企业通过短期内在关键领域,如技术、人才、市场的全面投入,迅速建立竞争优势,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润,以换取长期的结构性突破。亚马逊在 2005 年推出 Prime 服务时,长期亏损会员补贴,但通过饱和式投入锁定了用户粘性,最终构建了全球最大的订阅生态。
马斯克的 " 大力出奇迹 ",也是通过投入大量算力资源来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提升,Grok3 大模型耗费了 20 万张英伟达 GPU 进行训练,计算能力是前代 Grok2 的 10 倍以上。另外,马斯克在特斯拉、SpaceX 的发展中,同样体现了这种敢于投入大量资源、勇于突破的理念。
今年刘强东用高补贴抢美团的外卖生意,也属于典型的饱和式投入的打法。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选择一个核心战场,通过资源的极致投放,快速建立壁垒。
吴泳铭的饱和式投入,正是对这一逻辑的延续。这个词之所以从阿里人口中说出,而非字节或腾讯,背后有内忧和外患的双层驱使。不解决内部组织混乱问题,饱和式投入的效率就难以提升。
张勇时代提出的 "1+6+N" 组织架构,将阿里拆分为六大业务集团和 N 家独立公司,试图用放权激活大公司活力。但这一措施将阿里集团切割成一个个不互通的模块,甚至连内网都有堵墙,严重影响组织效率。比如,大文娱集团为购买阿里云服务,支付的年费比外部客户还高 15%,一个 BU 的员工想换到另一个 BU,得先办离职再办入职。
阿里内网曾有个热帖《我们到底拆出了什么》,引发万人跟帖,有员工犀利比喻:就像把章鱼切成六段,每段都觉得自己是独立生物,但神经系统还在总部。
吴泳铭在内部信中没有明确提出将废除 "1+6+N" 组织架构,结果已经很明显,阿里内网的权限已经统一,各个业务线的员工在内网重聚。以后没有菜鸟人、钉钉人,都是阿里人,阿里员工的工牌也进行了焕新。一位阿里员工告诉我,现在不同板块的工牌已经分批更换了。
如若不打通这种内部阻隔状态,饱和式投入就会沦为空谈。举个有可能政治不太争正确的例子,二战时期德军多次依赖闪电战赢得战役,靠的就是充分发挥各兵种的优势,协同作战,最终极其高效地取得了胜利。
阿里接下来将聚焦几大核心战役,吴泳铭没有具体说明,目前来看也就是 AI、电商、即时零售。这三大战役的共同特征是以 AI 为核心驱动力。
最近阿里为应对京东和美团的大战,在淘宝推出闪购功能,用户从这个入口能直接跳转到饿了么。饿了么属于阿里新零售体系,阿里仅用五天就办到了京东忙活近两个月的成绩,有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阿里似乎很久没有胜得这么干脆利落了。这种利用不同体系进行协同作战,也属于吴泳铭饱和式投入的一个成功案例。
饱和式投入,是阿里重新创业的底层逻辑。口号之外也有实物作为支撑,最近 1:1 复刻阿里创业起点的 " 湖畔小屋 " 在阿里巴巴总部亮相,阿里通过具象化的创业圣地重塑企业精神图腾。
实际上阿里最大的精神图腾不是别的,正是马云本人。阿里最近的热闹除了吴泳铭的内部信、湖畔小屋外,还有传言马云会在 5 月 10 号阿里日当天,宣布回归阿里。
5 月 9 日晚,马云的确现身在阿里总部搭建的湖畔小屋,并鼓励员工坚持创业精神。但第二天很多在场的人并没看到马云现身,有一张当天活动的照片流出,马云站在隐身在角落里观望,戴着鸭舌帽,也换掉了阿里的工作服。

不管马云是否回归阿里,还是从未离开阿里,他前瞻的目光早已融进了阿里的基因。早在 2023 年 9 月,吴泳铭上任后发布的第一封全员信中他便提到," 只要我们以创业心态,不沉溺过去,不墨守陈规,阿里将在 AI 时代继续获得巨大发展。"5 月 10 号阿里日这天蔡崇信也说,阿里要把 AI 融入每一块业务。
AI 必然是阿里通向未来的门票,共识早已达成,无需马云站出来指出这个方向。
饱和式投入的战略,是阿里用资源的极致投放换取未来十年的结构性优势,这个战略的成败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一是资源投放的精准性,能否在 AI、云计算等核心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二是组织改革的执行力,能否真正打破大企业病,重建创业文化;三是长期主义的坚持,能否在短期财报压力下保持战略定力。
远的先不说,目前阿里面临最大的考验是如何在 AI 领域抢占更多的 C 端用户,阿里过去的教训,是错过了社交和短视频两大获得 C 端用户流量的入口。尽管通义千问的 Qwen 系列开源模型在开发者社区获得认可,衍生模型数量超过 10 万个,可这一优势未有效转化为 C 端用户增长。
尤其相比于 DeepSeek、豆包乃至元宝来说,通义千问在 C 端用户的感知明显不足。
原因之一在于通义千问早期聚焦企业级服务,与阿里云结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C 端功能缺乏明确标签。它过往的经历更多是内嵌在阿里的原有业务生态中,服务电商等。淘宝已经在智能助手、推广工具中使用通义千问的大模型技术,但是不像抖音集团会直接设置豆包的引流入口。
DeepSeek 爆火以后,腾讯更是迅速行动,把元宝接入到微信生态,为元宝提供下载入口。通义千问 App 应用端尚缺乏相似的生态位的反向支持。
通义实验室的人员,也罕见接连流失。2024 年以来,通义实验室至少四位高管离职,包括通义大模型研发的核心骨干周畅、应用视觉负责人薄列峰、语音团队负责人鄢志杰等,部分人才被字节跳动高薪挖走。
挖掘年轻高潜人才推动技术创新,越来越出成为大厂应对新技术的重要决策之一时,阿里组织的调整还会继续加大,这也加剧了内部组织的不稳定。饱和式投入理应包含对 AI 行业全方位的协同、留用人才和创新支持,如果这个战略真正落到实处,通义实验室的高层流动频率或许会减少。
另外,饱和式投入也会伴随成本的激增。大厂资本投入上大搞军备竞赛。未来三年阿里将在云和 AI 硬件方面投入 3800 亿,这意味着几乎要把阿里三年的利润全部砸进去。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财报表现,加剧长期价值投入和短期业绩压力的矛盾,投资者是否会给予足够耐心也有待验证。
不过至少,在云计算的投入上,阿里已经走在一条更具前瞻性的道路。
前几天,OpenAI、微软、AMD 和 CoreWeave 四位高管在美国听证会上的发言广泛传播。奥尔特曼直言,美国对中国的领先优势并不大,美国在 AI 领域需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巩固优势,尤其在能源和算力领域。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也说,美国胜出的关键是,要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审批,培训更多电工以支持算力扩展。
阿里云早在通义千问大模型推出之前一年,提出以 AI 模型为核心的开发范式。国内头部主流大模型都通过阿里云提供 API 服务,阿里云至今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云计算中心。
大的方向已定,饱和式投入的前提还需激发企业活力,吴泳铭的策略是让阿里回到最初的创业状态。
这让我想到亚马逊 CEO 贝索斯。他常用到两个词形容创业状态,Day 1 和 Day 2,Day 1 就是事业开始的第一天,创业启动状态,充满迷茫和压力,但是富有创造力和颠覆思想。Day 2 是事业的功成名就状态,拥有稳定的份额,较大的团队,企业目标是要保持地位维护稳定。
他说,Day 2 是停滞期,接踵而来的是远离主业,一蹶不振,业绩痛苦地下跌,然后是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处于 Day 1。
目前阿里正试图从 Day 2 回到 Day 1,能否回去也直接决定着阿里饱和式投入的效率。马云回不回归阿里已经不重要,当阿里人每一次经过园区看到那个复刻的湖畔小屋,Day 1 时期的激情或许就能被重新点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八尺八寻 ",作者:八尺,编辑:培培,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