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十强省出炉,京沪强势回升

撰 文 / 牛跟尚

设 计 / 张   萌

上汽、北汽在一季度产销回暖,带动上海、北京两个城市的汽车产量大增。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上海在一季度重回中国汽车产量 TOP10,北京从 1-2 月的第十升到第七。

对照 2025 年 1-2 月产量,一个月过后,这个榜单发生了变化。

冠亚军的次序没有变化,2025 年 1-2 月汽车产量超越广东夺冠的安徽,汽车产量高出第二位的广东约 10 万辆。

原来造车项目流产多的江苏从季军滑到第五,新的季军是山东,这个汽车消费大省的汽车产量已经从 2024 年第五连续 2 个月升到第三。

在长安汽车与赛力斯以及长城、上汽通用五菱的重庆基地等的拉动下,重庆从第五升到第四。

陕西的位次不变,保持第六,其比亚迪西安生产基地、吉利及智马达(smart)的西安基地功不可没。

有吉利和零跑等领跑的浙江从第七滑落第八,靠小米大增和北汽整体复苏的北京,前进三位,名列第七。

汽车产业一度陷落的湖南,靠比亚迪长沙基地、埃安长沙工厂以及上汽大众长沙生产基地等,保住前十,排名从第八下滑到第十。

本土汽车工业靠宇通、郑州日产以及比亚迪郑州基地、奇瑞开封基地、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等的河南,被挤出前十。

而有一汽、东风两个汽车央企作为龙头的吉林、湖北,仍未中国汽车产量省份前十。

以上排名,从正反两个方面均说明,当地的车企强,本省市的汽车产量则高,对 GDP 的贡献也比较大。

因为燃油车是存量甚至是减量之争,因此,这些省份的汽车产量高,主要是作为增量或变量之争的新能源汽车,特别是自主新能源的贡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正是新能源汽车的带动,汽车产量与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冠王的安徽,正是此前将汽车作为首位产业,并成为首个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专项立法的省份。

这个连县域乃至乡镇都要争抢吃上汽车饭的名副其实汽车大省,以奇瑞、江汽、蔚来为龙头,加上长安合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整车厂商,形成大干新能源汽车的吸虹效应,培育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热带雨林生态。

虽然河南汽车总产量没有保住前十,但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 16.76 万辆,名列全国第十位。这主要是比亚迪、上汽乘用车、奇瑞捷途(含开瑞)、郑州日产等行业龙头在豫布局,以及本土企业客车龙头宇通不断发展新能源重卡、轻卡业务,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增加值、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 42.2%、42.8%、37.6%、33.3%。

需要说明的是,从 2025 年开始,国家统计局调整汽车产量统计方式由此前的 " 企业法人所在地 " 改为 " 生产地统计 "。这一调整将安徽、湖南、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市的汽车产量数据抬高,它们均沾了比亚迪全国分布式生产基地的雨露。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广东、湖北、吉林、上海等传统汽车大省吃了点小亏。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汽车代表了一个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这些以汽车为龙头的省市工业和产业的晴雨表,尤其是驻地央企或本地车企的龙头带动或拉动效果明显。

例如,根据中国汽车十大集团一季度销量,第三名的上汽集团 94.5 万辆,同比增长 13.3%;上汽集团在上海有大众的 3 个安亭生产基地、上汽乘用车的临港生产基地、上汽通用的 2 个金桥生产基地。

第六名的奇瑞集团 620025 辆,同比增长 17.1%,奇瑞尽管在全国都有基地,但芜湖是最重要的基地,是大本营。

第八名的北汽集团超 40 万辆,同比增长 6%;北汽在北京有北京汽车的密云生产基地、奔驰的 2 个亦庄生产基地、福田的沙河生产基地、北京越野的顺义生产基地、北京现代的 2 个顺义生产基地。

第五名的长安汽车 705200 辆,同比增长 1.89%;在重庆有长安汽车的重庆、鱼嘴 2 个生产基地和长安福特的 3 个工厂。

也有网友质疑,为什么第四名的中国一汽 76.2 万辆、同比增长 2.5%,而吉林没有进入前十呢?

主要还是国家统计口径有变,一汽 - 大众有 8 个生产基地,在长春只有 3 个;一汽丰田有 6 个生产基地,在长春只有 1 个;一汽奔腾有 2 个生产基地,而畅销的小马却在江苏盐城工厂生产;此外,一汽解放的山东青岛工厂产销,已经和本部长春基地不相上下了。

令人惋惜的是,一季度,东风公司和广汽集团销量出现两位数下滑,也导致湖北无缘汽车大省产量前十,广东从汽车产量冠军变亚军,也并非完全因为统计比亚迪的产地口径变了。

需要鼓劲和关注的是湖北,虽然一季度汽车总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未跻身十强,而且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10.24 万辆)在中部六省中也低于河南,排名第四,但是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以东风汽车为主体,布局最早、最全,有比较、后发优势。无论是作为东风汽车总部所在地的湖北,还是东风汽车,都有一个新能源汽车 " 双百万辆 " 的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