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美乌签50:50矿产协议,普京邀泽连斯基直接和谈?背后藏三大博弈
乌克兰刚和美国签完矿产协议,转头就喊话普京“愿赴土耳其和谈”,欧洲四国在此时疯狂“搅局”,这场表面上的俄乌冲突,早已演变成美欧俄三方的战略角力。
据环球网报道,乌克兰最高拉达官网宣布,美乌矿产协议已完成全部批准程序,总统泽连斯基正式签字。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按50:50比例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用于开发采矿、石油天然气及相关基础设施项目。
尽管协议强调乌克兰保留对地下矿产的完全主权,且不涉及债务或国企私有化,但美国通过共同管理权实现了对乌资源的“软性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明确排除了乌克兰对美国的债务义务,美方仅以“捐款”形式提供资金,未来还可能追加防空系统等军事援助。
这一协议的签署背后,是乌克兰未被充分开发的资源潜力。
俄乌冲突前,乌克兰仅开采了已知矿床的15%,但其矿藏量占全球5%,涵盖120种常用矿物中的117种,尤其是钛、锂、稀土等战略资源。
不过,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乌克兰的稀土储量数据仍依赖60年前苏联的落后勘探技术,商业可行性存疑。
这也让外界猜测,美国此举更多是长期布局——通过控制资源链,复制其在中东的能源主导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协议落地之际,美国同步批准德国向乌克兰转交125枚远程火箭弹和100枚“爱国者”防空导弹。
这批武器原属德国库存,但因美国“最终用户协议”限制,调拨需美方点头。
从战术层面看,100枚“爱国者”仅能维持基辅等大城市约2个月的防空需求,125枚火箭弹对打击俄军纵深目标更是杯水车薪。
这种“挤牙膏式”援助暴露出欧洲军工产能的短板,也折射出美国的算计:既让德国充当“送货员”避免国内舆论压力,又通过武器捆绑强化对乌克兰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