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发力提升韧性 上海外贸破浪前行

专题:2025首届出口转内销商品博览会

转自:科技日报

  走进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隆公司”),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企业正在忙着搬新厂、扩产线。

  “4月底本来是传统淡季,但现在企业订单却很充足,生产线24小时不停,工人三班倒加紧生产产品供应全球。”保隆公司董事长张祖秋告诉记者,20年前,公司从轮胎气门嘴起家,如今已在全球7个国家布局11个研发中心、19家工厂,做到细分市场的全球第一。

  在上海,保隆公司推进全球化布局的故事,正是中国制造企业经历转型的缩影。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枢纽,其进出口数据无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晴雨表”。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上海市进出口总值为1.0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2.6%。在高端制造领域,汽车、船舶等装备类产品出口成为核心优势,机电产品依旧是出口主力,占同期上海市出口总值的62.8%。其中,民营企业出口正在展现强劲竞争力,一季度出口增长26%,占上海市比重升至44.8%。

  日前,记者走进相关企业,一探上海外贸求变破局的秘籍。

  民企加速“出海”

  4月29日,上海复宏汉霖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宏汉霖”)宣布与全球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领域领军企业山德士达成授权合作协议。依据协议,复宏汉霖将自主研发的伊匹木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3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42个欧洲国家和地区等地的独家商业化权益授予山德士。复宏汉霖将从交易中获得3.01亿美元的潜在收入。

  复宏汉霖旗下明星产品——汉曲优已在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并纳入多国医保体系。2024年,汉曲优的海外销售额达1.176亿元,同比增长27%。2024年6月,汉曲优启航沙特,成为首个登陆中东市场的国产单抗药物。“生物类似药是我们的基本盘,而创新药则是我们的增长引擎。”复宏汉霖执行董事、CEO朱俊坦言。

  国企强、外企多,一直以来都是上海给外界的固有印象。近年来,上海开始重点关注民营企业,着力调整外贸主体结构。民营企业在上海既有局面中,仍然迎头赶上,一同形成了三足鼎立、齐头并进的局面。

  一家成立不足10年的上海本土民企——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2018年推出自动驾驶集卡Q-Truck后,这个明星产品已经先后商业化落地泰国、阿联酋、英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Q-Truck在2020年顺利出海泰国,使泰国林查班港成为全球首个无人驾驶与人工驾驶混合作业的码头。2023年,该公司承接了英国菲力斯杜港项目,进一步打开了海外市场。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谭黎敏认为,当一家出海企业尚未构建起与各国沟通交流的频道和语言体系时,产品“说一句”,抵得上团队讲十句。

  “从数据来看,上海高附加值产品正成为驱动外贸增长的关键力量。”安永华中区主管合伙人夏俊说。在这几年的精密布局后,上海已经形成了由民营企业构成的出口业务矩阵,以机床、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表现突出,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上海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跨境贸易便利化举措和税收优惠等各类政策的支持,叠加民企灵活的市场响应能力和创新投入。

  外资强化布局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贸大背景下,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上海,或迎来关税博弈与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最大“风浪”。尽管如此,一些在上海浦东的总部外资企业,却宣布将在上海进一步加大本土化布局、扩大投资,重构供应链体系,谋划更长远发展。

  记者从浦东新区商务委获悉,浦东开发开放35年来,已集聚了175个国家(地区)的2.8万家外资企业,全球500强企业有约350家在浦东投资项目。

  自2004年迁入浦东以来,上海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的销售额从成立初期的2亿元人民币,快速增至如今的近40亿元人民币。“全球贸易波动不是从前几天才开始,我们早就着手本土化布局。未来,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的比例还将提升至95%。”该公司中国区总裁沈梁玉说。

  4月14日,巴斯夫宣布在浦东投资5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汽车零部件避震器扩建项目。整个项目计划新增4条汽车避震器生产线,待2027年竣工投产后,该工厂总产能将提升近70%。“中国新能源车发展迅猛,市场庞大,潜力巨大。在这里,我们能真金白银拿到订单,切切实实发展业务,这就是值得投资的地方。”巴斯夫副总裁、浦东基地总经理徐毅斌说。

  为稳定外贸发展,上海曾多次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涵盖优化营商环境、金融支持、贸易便利化、新兴业态发展等多个方面。2024年6月,上海对外发布《2024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36项措施》,围绕业务办理更便利、企业服务更贴心、产业赋能更精准、业态培育更多元、监管服务更智能、关企沟通更顺畅6个方面,着力进一步提升海关监管服务效能和企业获得感。

  环境持续优化

  当下,欧美涉外贸易存在不确定性,上海主动走出“舒适区”,重构“朋友圈”。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海对印度、俄罗斯、东盟出口分别增长54.8%、28.6%和24.7%。其中,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1435.2亿元,同比增长7.1%。新兴市场贡献结构性增量,东南亚地区成为了上海重要出口对象。

  近日,上海京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京嵘”)全新研发的天丝凉感面料成衣出口订单量大幅上涨,生产车间一片繁忙。

  4月15日,一批货值约43万元的成衣在上海海关所属奉贤海关监管下,销往马来西亚。上海京嵘董事长张文明介绍,公司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持续转型升级,在复杂的市场形势中,出口订单量年增长率达10%以上,特别是天丝凉感面料深受马来西亚消费者欢迎,出口订单量持续上涨。

  “为支持企业抓住海外发展机遇,针对上海京嵘一份客户订单对应一张原产地证的实际需求,奉贤海关建立企业原产地证申领台账,整合金额、数量、目的地、船期等信息要素,简化原产地证办理程序、压缩办理时间,帮助企业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奉贤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童晓颖介绍。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持续推进,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推广“两步申报”“抵港直装”等便利措施,助力上海市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上海外贸的韧性源于其“内外兼修”的战略布局——对外通过多元化市场和全球化供应链分散风险,对内依托产业集群与政策创新提升竞争力。同时,上海企业的技术升级与政企协同机制为应对外部挑战提供了灵活性和可持续性。未来,随着制度型开放的深化和新兴市场的拓展,上海外贸有望在复杂环境中持续稳健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