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单身母亲,事关所有女性

《成为单身母亲之后》围绕单身母亲的境遇展开,但其所揭示的令她们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事关所有未婚、已婚和离婚的女性。

1985年,迫于国际形势的压力,为响应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日本颁布实施《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也是在同一年,在职场实现男女平等之前,日本政府抢先一步创建了优待专职主妇的国民年金制度。此后,一系列向已婚女性和丧偶女性倾斜的政策相继出台。

妻子、寡妇获得政策上的优待,而离婚、不婚的单身女性不受政策保护,无形的打压形成了对单身女性的歧视和变相“催婚”。

“身为顶梁柱的丈夫 专职主妇 两个孩子”组成的“标准家庭”,早已不是女性唯一的选择。然而,基于这种传统家庭模式制定的政策仍深深影响着日本女性的生存现状。

日本的政策没有为“不依靠男性扶养的女性”留出生存空间,这才是造成单身母亲和单身女性贫困的元凶。

对于女性来说,1985年恰恰是“贫困元年”。

《成为单身母亲之后》,【日】黑川祥子 著,韩晓丹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前言

孤苦无依,脚踩浮云,手握虚空。孑然一身,心如刀绞,苦不堪言。

这样的体验,你经历过吗?

已经过去20年了。老实说,对于能否准确地描述那段无法命名的时光,我惶恐不安。但现在我想要把它说出来,哪怕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肯定有和我遭受着同样痛苦和伤害的人。所以,我要向你讲述我成为单身母亲的“开端”。

成为单身母亲的“开端”

那是发现丈夫有情人的第二天的事情。其实他第一次在外过夜的时候,我的直觉就告诉我他出轨了。但当他本人告诉我这个事实的那一刻,我的尊严还是瞬间扫地,变成了一块没有任何价值的破抹布。

这种感觉从未有过。我无法倚靠、依赖、踩踏、站立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我失去了和这个世界的所有连接。我像失去轴心的陀螺胡乱地转,被痛苦击溃的我即使声嘶力竭地呼喊“救命”,也传达不到任何地方。

被世界抛弃的感觉,除了恐怖还是恐怖。

突然想起来一个词,这就是所谓的“精神错乱”吧。

我无法保持不动,冲动地跳进电车。想着在哪里下车、如何回家,从最近的地铁站检票口出来,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和这个世界仅有的连接——我的孩子。

两个儿子,一个12岁,一个4岁。

“我不是还有两个孩子吗?还有无条件爱我的人在啊……”

想到这里,我冰冷的身体里流出一股暖流。

我才意识到那个时刻我竟然放开了孩子们的手。他们是我生命中最不能放手的人,哪怕几个小时都不行,我当时到底在做什么……

虽然通过孩子们终于重新建立起和世界的连接,但我还是感觉自己是块破抹布,被背叛的事实没有改变。长男上小学六年级、次男上保育园中班的那年夏天,我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我是PTA(家长教师协会)的管理层,负责收取会费。去了8家之后,来访的前辈对我说:“怎么回事?这个金额,不对啊。”

之后,我重新去收了会费。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去银行,不往返三次,就办不成一件事。生活能力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辨别谎言的能力增强。我瞬间就能分辨出谎言,因为说谎的人面容丑陋。

“今天首都高速也堵了3小时”“T恤是从客户那里拿到的”……不可能!微小的谎言像垃圾一样堆满了整个房间,我一分一秒也待不下去。不安的刀刃划过身体和心灵,让我备受折磨。

于是,我开始服用心内科的药,包括抗焦虑药、精神安定剂和安眠药。哪个对我来说都必不可少。

把孩子交给丈夫,自己去外地采访的时候,访问前必须嘎吱嘎吱地嚼着精神安定剂。如果不这样,我就不能控制奔涌的情绪和泪水。虽说是满目疮痍并且难为情的采访,但我觉得自己写得还不错。我以为这些没有给写作者的工作带来障碍,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我认为丈夫出轨的原因在于我自己,所以努力挽回,但是我无法忍受诸如“在首都高速堵了3个小时”的谎言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于是决定和丈夫分居,接着就离婚了。

只和丈夫两个人商量,不知道事情什么时候有着落,所以我花了20万日元,请了律师。多亏了律师,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丈夫同意支付两个孩子每月各5万日元的抚养费,总共10万日元,直到两个孩子成为社会人。长男是我带来的孩子,和他没有血缘关系,感谢他没有对两个儿子区别对待。

仅靠自由写作者的收入很难维持生活,我每周还有3天在广告公司打工,工作内容主要是写医疗器械的广告文案,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6点,日薪1万日元。通勤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在电车里我过度换气,泪流不已,依靠对前夫的憎恨活着。

老实说,我也曾考虑过放弃写作者的工作,成为一名公司职员。但是,身为非虚构写作者的前辈极力劝说我“不能停笔”,我才作罢。这之后,前辈还让给了我一份好工作。

哥哥负责接送上保育园的弟弟,我晚上8点回家负责做饭,三个人一起吃饭。哥哥替代了我这个精神不稳定的母亲,守护着弟弟。三个人暑假一起去旅行,开启了没有父亲组成的家庭的新篇章。

广告公司要求加班,我辞去了工作,因为次男患上了抽动症,出现了精神方面的症状,为了尽可能陪伴他,我选择走上自由职业者这条不稳定就业的道路(40岁这个年龄,不知道还能不能成为正式员工)。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所以我决定尽量陪伴有发展障碍倾向的次男。次男患上抽动症肯定是因为我的精神状态不稳定。4岁到6岁这关键的两年,孩子很需要妈妈,但是我忙于自己的事情疏于陪伴,现在我想尽量补偿他。

那个时候,我活下去的力量从憎恨前夫变成了感谢他每月支付抚养费。因为只要我还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人生就无法向前。

45岁之前,在成立母子家庭的第三年,我接连调查几起“家庭内杀人”事件,写了心仪已久的非虚构作品。

孩子们的成长令人欣喜,狗也成了我们的家庭成员。以狗为中心,三个人的生活很快乐,笑声不绝于耳。不管在外边遇到什么,只要回到家就很幸福。

回想那个时候,两个孩子还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费减免,还有就学援助,最重要的是儿童抚养补贴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有这样一系列福祉的支撑,我们才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

次男没考上东京都立高中,不得不进入私立高中上学,给家庭蒙上了一层乌云。我借了无利息的东京都母子福祉资金,缴纳私立高中的入学金和学费,前夫知道后怒斥“为什么不让他上都立高中?”,从那之后不再支付抚养费。又不是我们想去私立高中!

这是高中学费免费日本自2020年4月起逐步推行私立高中学费的实质性免费制度。以前发生的事。次男上私立高中学费高昂,加上拿不到抚养费,生活一下子变得很艰辛。

长男从都立高中考上了录取率很低的私立大学。通过借贷“国家教育贷款(教育一般贷款)”缴纳了第一年纳入金第一年学费,一般包括入学金、学费、杂费三个部分。第二年他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挣的钱自己交了学费。那个时候,次男未满18岁,还能拿到儿童抚养补贴。

次男高中毕业后,儿童抚养补贴停止发放,生活失去了安全保障,变得苦不堪言。次男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志向理科,希望去补习学校留级,明年再考,所以借了国家教育贷款缴纳学费。

2013年,我获得了开高健非虚构文学奖,用奖金还掉了一部分国家教育贷款,这让我暂时松了一口气。虽说因为得奖工作增多而忙得不可开交,但非虚构写作这种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即使出书也不能从本质上改善自己的生活。

由于还教育贷款的经济压力很大,于是我跟律师商量向前夫索要未支付的抚养费,给他发送了要求“履行抚养费支付义务”的内容证明书,计算出未支付的抚养费总额大概340万日元。这笔钱能很大程度上减轻生活负担。果不其然,这件事被前夫无视,最后不了了之。再说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离婚时花20万日元(重复说是因为支付这笔钱对当时的我来说很困难)请的律师并没有开具抚养费协议的公证书,所以就没有强制催收抚养费的权利。这个情况,我到现在才知道。只怪我当时精神状态过于混乱,甚至连合议文书都没有确认。

前夫偶尔请儿子们吃豪华大餐,给他们零花钱,但是对于他们的学费一毛不拔。

女性的贫困元年

“黑川女士,你认为女性的贫困元年是哪一年呢?”

2017年夏天在大板梅田的一家咖啡馆,时任神户学院大学教授的社会学家神原文子饶有兴致地问我。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认知,也造就了这本书的诞生。

女性的贫困是结构性问题。1985年,《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颁布实施,这部本意实现男女平等的法律却将女性贫困编织进了严密的结构之中。这个事实对我造成的冲击延续到现在。

我一下子明白了每个月都被教育贷款追着跑,生活变得苦不堪言是有原因的。这并非个人的错,但为什么我会对社会感到抱歉呢?

大学的朋友说:“儿童贫困问题真的存在吗?既然贫困,又何必非要上大学呢?”次男虽然落榜了,但是他有明确的目标。小学的时候他患上了发展障碍,连阅读文字的能力也没有,即使是这样,他也一步步地成长起来了,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考大学,如果是父母的缘故让他放弃梦想,这未免也太残酷了。

一位妈妈友得知长男从一部上市公司辞职,用半年时间去美国徒步登山,问我:“黑川,这样好吗?你又不像我们有年金,有老公,生活完全没问题。你儿子辞去工作真的没问题吗?”我同不同意都没用,这完全是长男的想法,这是他的人生。

这就是世俗对单身母亲的偏见和认知,我们只能将生活的苦水一饮而尽。但是,我们的苦难是有原因的。日本的政策没有为不依靠男性扶养的女性留出生存空间,这才是造成单身母亲和单身女性贫困的元凶。

太令人气愤了!这不合理的制度气得我发抖,我写了一篇文章投稿到AERA(2018年2月19日号,朝日新闻出版)。编辑部附上的标题是《孩子超过18岁便陷入贫困的单身母亲,为什么不能期望“让孩子受教育”?》。

就是!为什么单身母亲让孩子上大学要遭遇如此多的困难呢?揭露其中的结构之恶,是本书的目的之一。

神原女士预测出一个可怕的未来:

“以前,造成高龄单身女性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丧偶,以后应该是离婚吧。如果这样的话,结束育儿后的单身母亲跌入贫困会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怎样的未来呢?为什么在我们面前只有一个既定的未来呢?让我们通过这本书仔细探究一下其中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