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240余万人次无偿献血10.6亿毫升

20 年来,哈尔滨 10 次获得国家 " 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 荣誉,这里的街头献血车前,来无偿献血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从个体到团体,这座城市用实际行动证明,肥沃的黑土地,不仅能长出金黄麦浪,更能孕育出最炽热的爱心。20 年来,哈市有 240 余万人次投身到无偿献血队伍中,献血量达 10.6 亿毫升。

有爱的人:从 " 小我 " 逐渐滋生 " 大爱 "

对于无偿献血者来说

无偿献血就像是一场 " 爱的长跑 "

是多年来的坚守

赵鹏飞和爱人多年来一直坚持无偿献血,记者来到哈尔滨市血液中心时,便看到她趁着午休时间进行血小板捐献。

"2017 年我开始捐献血小板,这次是我第 48 次献血。从自身来讲,这么多年的献血经历加深了我很多认识。刚开始献血时,可能是‘小我’,觉得以后我或者家人需要用血时,会有便利。但后来我发现,需要用血液治疗疾病、挽救生命的人很多,所以慢慢这份‘小我’逐渐变成了‘大爱’,我只献出一两个单位的血小板,可能就会帮助别人渡过难关,一个午休的时间就能完成献血,我想坚持。" 赵鹏飞告诉记者,在她和爱人的带动下,身边亲朋很多都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她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奉献爱心。

进行无偿献血时,市血液中心会对献血者进行初筛,初步筛查通过后开始正式采血。等血液采集后,还需要进行全面检测血液、血液成分制备等后续多个科学严谨的检验流程,全部合格后,才可用于临床用血。此时,血液中心会给献血者发送一条献血成功的短信。" 收到短信的那一刻我最开心了,我又可以帮助一个人了。"

2000 年,雷鸣在中央大街献血车献了第一次血,后来工作忙碌便没能坚持。2017 年,随着工作稳定,自己也越来越成熟,他开始希望能做点什么帮助他人,便开始继续无偿献血。

" 一开始我是献全血,半年才能献一次,后来我妻子因健康问题需要血小板治疗,那一刻我才真正了解无偿献血,也从那时起,感恩无偿献血者、为社会作贡献的心让我一直坚持着献血小板。" 截至目前,雷鸣献血 20 次,全血当量 12800 毫升。他认为无偿献血对他来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事。" 而且献血对身体有益,每次进行的体检筛查还能帮我及时掌握自己的健康情况。力所能及、有益健康、挽救生命……献血真的很好!"

" 献血是荣誉,是自豪。"在哈尔滨市血液中心,正在献血的于家宝告诉记者,作为普通市民,每当想到临床患者用血后恢复健康、看到新闻说患者转危为安时,就感觉自己的行为很有意义和价值。"哈尔滨是个有爱的城市,有血性的人真的很多,看到大家这么正能量有爱心,我也想加入这个队伍。"2024 年,于家宝献血 24 次,今年他计划也要献满。

献血团体:有 " 老兵退休 ",也有新面孔加入

冰城儿女特别有爱

在哈尔滨市阿城区,有一群人,每月固定时间会 " 组团 " 来到哈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他们是阿城献血 " 应急队 "。

团队成员陈彤艳告诉记者,最初她和大家一样,都是单独去献血,后来大家熟悉了就建了个微信群。至今献血 185 次、全血当量 196400 毫升的陈彤艳在团队中算是 " 老兵 ",献血经验、知识更多,就成了群主,也是群里的 " 大管家 ",从献血前如何饮食、带什么证件、献血时需要做什么,献血后如何护理,再到组织去献血等,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 群里的成员都是在献血过程中认识的,久而久之我们就建了群,口口相传之下,群成员越来越多,如今已经近百人。哈市血液中心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如果有阿城的献血者,也会宣传一下我们这个群,并帮助我们成立献血应急队。" 陈彤艳介绍,以前大家都是分头行动,现在每个月都会在固定的两天一起去哈市血液中心,群员提前在群里报名。" 这些年来,有一些成员因年龄原因在队伍中‘退休’,但一直都有新面孔不断加入。"

说起一路走来,陈彤艳也很有感慨。" 我第一次献血是看到我姐姐胳膊上绑着医用绷带,听到她献血了,我便也去了。一开始我妹妹、妹夫等家人不理解我,觉得那么多人献血,不缺我这一个,我就给他们宣教,告诉他们献血对身体的好处,也是帮助明天的自己,多我们一份血液,就多一条生命被挽救。后来我还带着他们一起去,结果我和妹妹成功献血。献血既能帮助别人,也能帮助自己,这样有意义的事,我一直带动着身边人一起。" 陈彤艳告诉记者,群里有一位李大哥,他和爱人是做餐饮行业的,每到献血的日子,都会闭店半天。一群善良、有正能量的人聚在一起做着奉献爱心的事,令人感动又鼓舞。

记者了解到,为做到科学合理用血,确保用血安全,哈市血液中心一直把血液安全作为工作重心,20 多年里不断完善血液安全体系建设,在感恩回馈广大无偿献血者的同时,为临床供足血、供好血奠定坚实基础。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二十载悠悠岁月,冰城献血者们始终默默坚守,总计 240 万余人次投身到献血队伍中,献血量达 10.6 亿毫升。每一位无偿献血者都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但他们却用 " 举手之劳 " 汇聚暖流,给他人生命的希望,用臂膀托起生命温度。

来源:哈尔滨日报

记者:刘菊   文 / 摄 / 视频